安康地方志_清代地方志中的地圖和文字.pdf
本文關鍵詞:清代地方志中的地圖與文字,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國海洋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
清代地方志中的地圖與文字 姓名:張俊賢 申請學位級別:碩士 專業(yè):歷史地理學 指導教師:李玉尚 座機電話號碼 清代地方志中的地圖與文字 摘要 與現(xiàn)代地圖的精確程度相比,大部分方志中的地圖沒有科學性可言。方志地 圖的不準確性由而且必須由方志中的文字來彌補,從而變得可利用。但從政治角
度來看,這些地圖又有著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即使到了清代這樣一個特殊的歷
史時期,西式繪圖法傳入中國并影響著中國的地圖繪制,,簡單化的地圖和詳細化 的文字說明仍是方志最主要的特點。地圖的內容被文字取代,而成為文字的附庸。
在文字占中心地位的社會,這種現(xiàn)象恰恰是情理之中的。這種在現(xiàn)在看來非常不
可思議的現(xiàn)象卻存在了如此之久,究竟是什么原因。有多少因素促成了這一歷史
現(xiàn)象的形成和持續(xù),具有什么意義。由此可見對方志中的地圖與文字進行研究就
變得非常有意義。 地方志作為官書,要反映當權者的政治需要,成為封建地方官的意志體現(xiàn)者,
是為統(tǒng)治階層服務的。即使在西學影響下,吸收了某些先進的測繪技術,都絲毫
沒有降低文字在整個方志中的地位,沒有減弱文字對地圖的說明。地圖要體現(xiàn)政
治需要就不能具有科學性、準確性,而文字是經過人選擇的,這些具有選擇權的
人本身就是封建統(tǒng)治者依據自己的要求精心挑選的,所以這些經過雙重選擇后的
文字恰恰能反映政治的需要。地圖科學性的喪失,使得其政治性上升,而文字的
詳細化更加劇了這種政治性。兩者的較量恰恰是政治與科學的競爭,在這個競爭
的過程中,文字保持了中國的傳統(tǒng)以及民族的個性,由此構成了不同于西方社會
的發(fā)展
本文關鍵詞:清代地方志中的地圖與文字,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3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14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