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中的分歧:毛澤東與劉少奇的交往及現(xiàn)實啟示
本文選題:毛澤東 切入點:劉少奇 出處:《湖湘論壇》2015年06期
【摘要】:毛澤東是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人際交往大師。他的高超交往藝術(shù)為其贏得了大批支持者和追隨者,劉少奇是最重要的對象之一。在長達40多年的交往中,毛澤東堅持以理想信念、偉大事業(yè)吸引激勵劉少奇,與之一道推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并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shè)道路的艱辛探索。雖然兩人存在一些分歧,但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是合作中的分歧。毛澤東、劉少奇人際交往的經(jīng)驗教訓給領(lǐng)導干部的啟示主要有堅守交往的黨性原則、保持良性互動、化解分歧矛盾等。
[Abstract]:Mao Zedong is a famous revolutionary, thinker, politician, and master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His superb communication art has won him a large number of supporters and followers, and Liu Shaoq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s. Mao Zedong insisted on encouraging Liu Shaoqi with his ideals and convictions and great cause, promoted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arried out the arduous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lthough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en, But the lasting time is not long, i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operation. Mao Zedong, Liu Shaoqi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xperience lesson to the leading cadre mainly has adhered to the communication the party spirit principle, maintains the benign interaction, resolves the difference contradiction and so on.
【作者單位】: 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
【分類號】:D23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常志;鄭克卿;;毛澤東與劉少奇:分歧的由來和演變[J];黨史博采(紀實);2005年12期
2 宋淑玉;;社教運動中的毛澤東與劉少奇[J];黨史文苑;2007年17期
3 李安葆;長征路上的劉少奇[J];湖南黨史月刊;1993年05期
4 汪文首;譚炳華;;論毛澤東與劉少奇文革前在調(diào)查研究上的差異、原因及后果[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彭成蘭;毛澤東劉少奇社會主義建設(shè)道路探索之異同[J];南都學壇;2003年04期
6 張云霞;;四清運動中的劉少奇與毛澤東[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年12期
7 楊先材;劉少奇對六十年代調(diào)整的貢獻及其在調(diào)整思路上與毛澤東的差異[J];中共黨史研究;1999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富文;張磊;;試論劉少奇的黨性修養(yǎng)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2 王浩斌;;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和諧文化建設(shè)的基本歷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沈素珍;毛澤東對黨的宗旨的貢獻——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趙志泉;企業(yè)聯(lián)盟、企業(yè)集團與“共謀壟斷”的邊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5 朱寒冬;;陳獨秀、青年毛澤東文化政治思想之比較[J];安徽史學;1993年01期
6 李振印;;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和特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張亞;;執(zhí)政條件下黨群關(guān)系的內(nèi)在本質(zhì)[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葛賢平;高明生;;劉少奇對認識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經(jīng)濟體制的探索[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王浩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聯(lián)動型動力機制的概念詮釋[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朱瑞海;曹賢姿;;試析毛澤東的社會主義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超;;中蘇友好運動在上海(1949-1960)——以上海市中蘇友好協(xié)會宣教活動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趙航;;審讀是編輯出版的核心[A];中國編輯研究(2007)[C];2007年
3 羅平;;略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A];鐵軍精神研究——新四軍成立70周年紀念文集[C];2007年
4 吳克輝;鄧小丹;;中共八大對執(zhí)政理念的探索[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金才;;中共八大的正確路線是怎樣探索出來的?[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張素華;;第一次國民經(jīng)濟調(diào)整(1961~1965)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童廣俊;;建國初期劉少奇社會主義經(jīng)濟思想初探[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8 曹泳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黨的創(chuàng)新成果的馬克思主義化[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9 梁中堂;;毛澤東人口思想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10 張遠新;;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劉少奇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與貢獻[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悅;1949~1954年中國中央行政體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房芳;1930-1937:新文學中民族主義話語的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3 靳書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超越[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秀閣;援越抗美與中越關(guān)系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建中;南陽縣供銷合作社研究(1949-2010)[D];南京大學;2010年
6 尕鋒盤山;中國共產(chǎn)黨典型宣傳工作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張文諾;文學大眾化與解放區(qū)小說[D];蘭州大學;2011年
8 劉文玉;周恩來的人民觀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金忠嚴;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論[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秦彪生;中共黨員領(lǐng)導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晶;中國特色多黨合作制度理論與實踐發(fā)展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博;新時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tǒng)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肖彬;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中的黨群關(guān)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萬波;科學發(fā)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5 沈賦涵;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nèi)在張力[D];湘潭大學;2010年
6 李愛紅;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楊柳青;當代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成才要素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孫麗穎;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征購土地政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賈慧;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及其當代啟示[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余勁,
本文編號:16586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angjiandangzheng/1658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