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關阿倫特的百科全書
[Abstract]:The long-awaited Arendt Handbook: the impact of Life works (ArendtHandbuch:Leben-Werk-Wirkung) was finally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the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 Press earlier this year. This is indeed a blessing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title of the Arendt Manual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influence of Life works. In her life, by her biographer, Elisabeth Young-Bruehl, in the form of a short biography,
【分類號】:G23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宏剛;;淺析阿倫特的宣傳觀[J];國際新聞界;2012年11期
2 張淳;陶東風;;阿倫特、卡夫卡與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元素[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3 王曉漁;;漢娜·阿倫特,此時此刻[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1期
4 汪海;;站在“行動”的立場上——讀阿倫特《人的條件》[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3期
5 陳春文;;阿倫特:20世紀的燦爛女性[J];全國新書目;2010年17期
6 陶東風;陳國戰(zhàn);;關于阿倫特著作翻譯的一些問題[J];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06期
7 康慨;;如果漢娜·阿倫特還活著[J];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04期
8 陶東風;;《極權主義的起源》中譯本指謬[J];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10期
9 ;書與人[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29期
10 孫傳釗;;“新”在何處?[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高繼海;;“不止是愛情:從阿倫特與海德格爾的書信看二人的關系”[A];第十七屆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剛;;哲學的政治實現(xiàn)與政治的哲學實現(xiàn)——馬克思和阿倫特政治哲學的不同路徑[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偉(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阿倫特為什么重要?[N];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
2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蔡青竹;阿倫特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勞動概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漢娜·阿倫特:思想深處的美麗燭光[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陳偉;政治思想家阿倫特的當下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5 范素;阿倫特深處的矛盾和文本沖突[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6 思郁;阿倫特論馬克思[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肖自強邋(本報書評人);阿倫特與馬克思的路徑疊影[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王胡;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于連獲阿倫特獎[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徐申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倫特與亞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0 劉擎 張念;見解和真相之間,,有時存在著一個裂縫[N];文匯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琳;阿倫特勞動理論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2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陳聯(lián)營;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斷問題[D];復旦大學;2007年
4 馬吉芬;阿倫特公共領域的世界性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朱亞男;漢娜·阿倫特的公共領域理論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馬成慧;阿倫特行動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7 樂小軍;政治惡與現(xiàn)代倫理的困境[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新安;阿倫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李娟;同情與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存在論[D];吉林大學;2014年
10 劉穎;公共領域的三重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中海;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2 曲小琳;阿倫特論反猶主義[D];山東大學;2012年
3 聶彥;論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中之“極權因素”[D];溫州大學;2013年
4 李夢瑩;公共領域視閾下的阿倫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5 張曉亮;阿倫特公共領域和公共權力理論及其啟示與反思[D];湘潭大學;2008年
6 周易;“行動生活”與“沉思生活”之間[D];蘭州大學;2009年
7 齊桂霞;解析阿倫特視角下的“公共領域”[D];華僑大學;2008年
8 周煜閎;漢娜·阿倫特政治思想述評[D];蘇州大學;2009年
9 張永亮;復數(shù)的人[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馬海英;論漢娜·阿倫特之“無思”概念[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988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229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