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zhàn)爭時期刊行的《民主日報》研究
本文選題:民主日報 + 東北行政委員會民族委員會 ; 參考:《延邊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解放戰(zhàn)爭初期,哈爾濱是我國解放最早的城市,是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部和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東北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其中,東北行政委員會民族委員會的機關(guān)報——《民主日報》以北滿地區(qū)為中心,面向整個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刊登國內(nèi)外重要形勢,報道東北朝鮮人聚居區(qū)的政權(quán)建設(shè)、土地改革、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文化建設(shè)等多方面消息,對朝鮮人群眾投入到解放戰(zhàn)爭及朝鮮族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從1948年4月1日創(chuàng)刊至1949年3月末?,《民主日報》雖然僅僅經(jīng)歷了一年左右的發(fā)展歷程,但是其影響力卻不容忽視。本文以《民主日報》為研究對象,從時代背景、主要內(nèi)容等諸多方面進行分析,進而總結(jié)歸納出其影響和史料價值。 本文由緒論、本論和結(jié)論三部分組成。 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主要闡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義、研究現(xiàn)狀及研究方法。 第二、三、四章為本論部分。第二章闡述了東北行政委員會民族委員會的建立和《民主日報》的創(chuàng)刊?谷諔(zhàn)爭勝利后,面對東北形勢的急劇變化,中國共產(chǎn)黨奉行一貫的民族平等政策,并專門設(shè)立了東北行政委員會民族委員會。與此同時,針對當時朝鮮族社會出版報紙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刊并發(fā)行《民主日報》。第三章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闡述并分析了《民主日報》的主要內(nèi)容。其中,政治方面闡述了《民主日報》登載的關(guān)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各種方針、政策,以及政權(quán)建設(shè)的內(nèi)容;經(jīng)濟方面闡述了農(nóng)村大生產(chǎn);軍事方面闡述了關(guān)于解放戰(zhàn)爭及東北朝鮮人積極參軍參戰(zhàn)、支援前線的內(nèi)容;文化方面闡述了當時東北朝鮮人聚居區(qū)的教育情況,以及文學藝術(shù)和其它各種專欄。第四章總結(jié)歸納了《民主日報》的影響,闡明《民主日報》在研究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和國民黨的各種舉措,以及北滿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解放戰(zhàn)爭方面的重要史料價值。 第五章為結(jié)論部分,綜合概述了《民主日報》的創(chuàng)刊、主要內(nèi)容、影響及其史料價值。
[Abstract]: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Liberation War, Harbin was the earliest city of liberation in China, the seat of the Northeast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Northeast Democratic Coalition Army and the Northeast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It was th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cultural cent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ortheast. Among them, the "Democracy Daily", the official newspaper of the nationalities Committee of the Northeast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centered on the North Manchu region, addressed the entire North Korean people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publicized th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published importa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s. This paper reports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power, land reform,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areas inhabited by Korean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Korean people's involvement in the War of Lib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orean society. From its inception on April 1, 1948 to its suspension at the end of March, 1949, the Democracy Daily has only experienced a year of development, but its influence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the "Democracy Da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main cont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then summed up its impact and historical valu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heory and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elaborated the research goal, the significance, 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are the part of this theory. The second chapter expounds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nic Committee of Northeast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and the founding of Democracy Dail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rsued the consistent policy of national equality and set up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Northeast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Korean society publishing newspapers, it was founded and published Democracy Daily.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Democracy Daily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affairs and culture. Among them, the political aspect elaborated the various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political power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blished in the "Democratic Daily", the economic aspect elaborated the rural large-scale production; In military terms, the contents of the War of Liberation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Northeast Koreans in the war to support the front line were expounded, and the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North Koreans in the area of the Northeast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literature, art and other columns. The four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of "Democracy Daily" and expounds the various measures take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Kuomintang during the War of Liberation, as well as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the North Manchu region.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of culture and war of liberation.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part, which summarizes the creation, main content, influence and historical data value of Democracy Daily.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239.29;K26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桂芳;;天津圖書館藏解放區(qū)出版革命文獻述略[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年07期
2 ;書業(yè)資訊[J];全國新書目;2005年02期
3 河北省保定市工商局紅色工商史課題組;;晉察冀邊區(qū)紅色工商史追述[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1年07期
4 周文華;;張挺的黨報情懷[J];中國報業(yè);2011年11期
5 ;新華社歷史上的“第一”(三)[J];中國記者;2011年07期
6 倪延年;;中國紅色新聞法制發(fā)展史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年06期
7 穆中杰;;革命根據(jù)地時期的新聞法制及其當代意蘊[J];新聞愛好者;2011年16期
8 田中初;;知識分子如何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jié)合——以革命根據(jù)地時期的工農(nóng)通訊員為視點[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03期
9 田中初;;鼓勵群眾成為新聞傳播者——革命根據(jù)地時期黨促進通訊員事業(yè)發(fā)展的相關(guān)實踐[J];新聞記者;2011年07期
10 劉壽陽;;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J];兵團建設(shè);2011年Z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和平;袁林;;解放戰(zhàn)爭時期西北解放區(qū)的貨幣發(fā)行[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2 石云山;;解放戰(zhàn)爭時期浙東金蕭游擊根據(jù)地建設(shè)回眸[A];鐵流20——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紀念新四軍軍部重建70周年、緬懷皖南事變死難烈士[C];2012年
3 郭秀翔;;命運決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山西黨組織[A];勝利旗幟 光輝歷程——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4 占善欽;;毛澤東劃分解放戰(zhàn)爭戰(zhàn)線的考辨[A];毛澤東與20世紀中國社會的偉大變革(上)[C];2006年
5 麟旭;;淺論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軍事戰(zhàn)略[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6 陳強;;從“反派人物”到“喜劇演員”[A];銀幕形象塑造——第十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2005年
7 鄭洪泉;;關(guān)于重慶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遺址開發(fā)利用的思考[A];歷史科學與城市發(fā)展——重慶城市史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8 劉鐵珊;;江蘇干部懷念江渭清政委[A];江渭清紀念文集[C];2005年
9 馮建霞;王曉莉;;試論曹又參從“倒井”失敗到安邊起義成功的貢獻[A];曹又參與安邊起義——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暨安邊起義六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高驊;;扛大腿[A];老兵話當年(第三輯)[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孟苗;新絳發(fā)現(xiàn)一處解放戰(zhàn)爭時期休整所[N];山西日報;2009年
2 陳仿堯;解放戰(zhàn)爭時期麗水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幾件事[N];麗水日報;2011年
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N];德州日報;2011年
4 邱文秀 市委黨史研究室;抗日愛國運動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雞西[N];雞西日報;2009年
5 馬志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紅色金融布告[N];中國檔案報;2004年
6 曹風增;“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鄧小平”照片到底攝于何時何處?[N];中國郵政報;2002年
7 游德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福州一中的愛國民主運動[N];福建日報;2009年
8 張國寧;龍?zhí)痘⒀ㄒ磺靃N];西安日報;2003年
9 劉紅;解放戰(zhàn)爭時期哈爾濱創(chuàng)造的成功經(jīng)驗[N];哈爾濱日報;2006年
10 記者 鐘蘭花;精減退職人員生活困難補助費調(diào)高[N];紹興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榮花;中共革命與太行山區(qū)社會文化的變遷(1937—1949)[D];河北大學;2011年
2 宋梅英;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和政策[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閆明;論中共策反策略與國民黨軍起義(1945.9-1950.6)[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金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接管城市工作的理論和實踐[D];吉林大學;2010年
5 王雙進;中共革命下的鄉(xiāng)村金融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春梅;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綱領(lǐng)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王克霞;革命與變遷[D];山東大學;2007年
8 祁冰;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政策的演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9 鮑伯豐;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nóng)村文化的變遷[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10 郝正春;經(jīng)驗、技術(shù)與權(quán)力:晉中新區(qū)之土改運作[D];山西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芳;解放戰(zhàn)爭時期晉察冀邊區(qū)小學教科書的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芳;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土地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屈正紅;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淑紅;解放戰(zhàn)爭時期南京解放方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爽;解放戰(zhàn)爭時期吉林省中共廣播電臺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王冰麗;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對農(nóng)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李成姬;解放戰(zhàn)爭時期刊行的《民主日報》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8 曾紹軍;解放戰(zhàn)爭時期知識分子社會心態(tài)轉(zhuǎn)變的美國因素[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夏波;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述評[D];湘潭大學;2007年
10 王立華;全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土地政策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805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chubanfaxing/188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