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主要極地國家極地科技體制研究及其啟示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N8
【圖文】:
1997—2016年間有關南北極研究的文獻151918篇,檢索時間為2017年5月1逡逑日。其中文章132661篇,會議論文14655篇,研宄綜述6868篇,社論材料1459逡逑篇,會議摘要1393篇等(如圖1.2所示)。逡逑年發(fā)文量(每年出版的文獻數(shù))這一指標反映了國際極地研宄的整體發(fā)展水逡逑平和發(fā)展趨勢,是展現(xiàn)國際極地研宄現(xiàn)狀的重要指標之一。圖1.3反映了近20年逡逑來,國際極地研宄領域的年發(fā)文量呈現(xiàn)平穩(wěn)增長的趨勢,其中在2013年達到逡逑10810篇,首次突破10000篇大關。論文量從1997年的4208篇增長到2016年逡逑6逡逑
第1章緒論逡逑的11941篇,增長了約2倍,這反映出各國科學家對極地研宄工作的關注力度越逡逑來越大,同時也說明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加強對極地領域的研宄投入。從圖1.3中逡逑可以發(fā)現(xiàn),第四次國際極地年(2007—2009,丨PY4)以來,年發(fā)文量呈現(xiàn)出快速逡逑增長的趨勢,這說明國際性的綜合極地科考計劃成功地促進了國際極地科學研宄逡逑的發(fā)展,同時這也是中國首次參加國際極地年的活動,近年來中國對國際極地科逡逑學的貢獻越來越大。逡逑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波;;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下地方科技體制的法治保障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晉中學院學報;2019年04期
2 鄧小平;;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J];新湘評論;2019年03期
3 趙玲;;讓創(chuàng)新的池水活起來[J];中國科技獎勵;2018年04期
4 高玉美;;市場經濟與我國農業(yè)科技體制的改革[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科);1995年01期
5 李宇瀟;;山東舉行解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發(fā)布會[J];山東畫報;2016年20期
6 朱效民;;科技體制改革的“體”與“用”——兼談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點思路[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2年07期
7 彭宇文;吳林海;;中美農業(yè)科技體制比較與我國農業(yè)科技體制改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6期
8 馬廷奇;王靖;;改革大學科技體制 增強大學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年02期
9 趙志芳;尚泓泉;韓啟忠;;我國現(xiàn)行科技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河南科技;2006年01期
10 《大連科技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課題組;杜輝;;大連科技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的基本思路[J];大連干部學刊;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天榮;;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的科技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研究[A];第十二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6年
2 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探索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 扎實走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之路[A];東方行政論壇(第三輯)-開發(fā)區(qū)行政管理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文集[C];2014年
3 田闖;;弗勞恩霍夫模式及其對我國科技體制創(chuàng)新的啟示[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4 杜輝;;城市科技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9-2010年度][C];2013年
5 賈品榮;;中國科技體制需要六大轉型[A];北京兩界聯(lián)席會議高峰論壇文集[C];2013年
6 萬寧;;我國科技體制的建構、發(fā)展與當前的改革[A];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C];1999年
7 莫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 塑造科技社會團體形象[A];民間組織理論探索——廣西民間組織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劉忠福;;以提升科技研發(fā)能力為目標的科技體制創(chuàng)新管理[A];第四屆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學術年會論文集(Ⅱ)[C];2008年
9 馬佰蓮;;關于科技體制與科學自主性的若干思考(暫定稿)[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10 龍云鳳;;國外科技體制改革情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A];“廣東科技情報服務促進廣東經濟發(fā)展”綜合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趙瑞瑞 通訊員 張宇陽;創(chuàng)新科技體制助力中小企業(yè)轉型[N];邯鄲日報;2018年
2 黃辛;說我國科技體制腐朽文化沒落,是對科技人員共同奮斗努力的不公[N];科學時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王晶晶;以科技體制創(chuàng)新驅動新經濟[N];中國經濟時報;2019年
4 整理 本報記者 李韶輝 付朝歡;科技體制的探索者 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先行者[N];中國改革報;2018年
5 黃蒙 張正 吳剛 何斐;省產研院:科技體制“試驗田”碩果累累[N];江蘇科技報;2018年
6 記者 吳明亮 毛慶 嚴常坤;二0一八紫金山創(chuàng)新峰會暨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十周年論壇舉行[N];南京日報;2018年
7 記者 唐彪;2020年 創(chuàng)新型廣元將取得突破性進展[N];廣元日報;2016年
8 本報記者 熊筱偉 林凌 郝勇 李丹 劉佳;立足本職主動作為 推動工作上新臺階[N];四川日報;2017年
9 全媒體記者 梁樂 通訊員 李蓓;119項重點任務打造創(chuàng)新型省區(qū)[N];烏魯木齊晚報(漢);2017年
10 本報記者 張銳鑫 通訊員 張煒;打造中西部科技體制機制優(yōu)良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區(qū)[N];洛陽日報;201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祿祿;中國和主要極地國家極地科技體制研究及其啟示[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年
2 陳強;轉型期中國國有科研院所的改制問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5年
3 朱世桂;中國農業(yè)科技體制百年變遷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2年
4 黃慶橋;科學精英的多重角色:錢三強科技功業(y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5 王忠福;俄羅斯科技體制轉型與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D];遼寧大學;2013年
6 鄭鐘揚;科研成果生產制度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7 趙偉力;中國共產黨科技現(xiàn)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北大學;2017年
8 錢斌;新中國科技體制的建立和初步發(fā)展(1949-1966)[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蘇振鋒;西部地區(qū)發(fā)展適用技術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維忠;我國農業(yè)科技體制及運行機制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2年
2 薛騰;山西省煤化工企業(yè)科技體制探討[D];山西大學;2014年
3 李穎;當代中美科技投入機制比較研究[D];云南農業(yè)大學;2016年
4 劉霞;中國科技體制變遷的政治文化動因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5 李俊卿;中、美、日、德大學科技體制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6 牛凱麗;中國科學院科技體制變遷與科技文化[D];山西大學;2011年
7 安利生;留學生與中國近代技術制度文化的發(fā)展[D];山西大學;2008年
8 王珍燕;中美日科技政策的形成與發(fā)展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9 古標仁;論轉型時期科技體制的變遷及其對經濟發(fā)展的促進[D];廣西大學;2003年
10 孫從軍;中國近現(xiàn)代科技體制化的歷程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7310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zkxlw/273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