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史視野下的《地理全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7-12 14:50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外國傳教士紛紛來華,拉開了第二次西學東漸的帷幕。為了更好的傳教,英國倫敦宣道會創(chuàng)辦了上海最早的現(xiàn)代出版機構(gòu)——墨海書館,翻譯出版了大量宗教書籍和西方科學譯著。慕維廉是倫敦宣道會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傳教士之一,他在華五十余年,一直專注于傳教和出書,其代表作《地理全志》于1853年由墨海書館出版發(fā)行。該書分上下兩編,上編講述人文地理,下編介紹自然科學,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中下編“氣論”和“光論”是鴉片戰(zhàn)爭后最早介紹到中國的西方氣象學和氣候?qū)W知識。本文以氣象史的視角來研究《地理全志》,豐富中國近代氣象史研究,分析該書的作者和傳播情況,補充該書的歷史價值。本文研究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著者和成書背景研究,介紹了第二次西學東漸前期的社會背景和《地理全志》的出書過程,對作者慕維廉事跡進行了總結(jié),并通過史料分析推測出可能存在的中國合譯者。第二部分重點分析了書中出現(xiàn)的各種氣象現(xiàn)象,通過古今縱向?qū)Ρ群屯瑫r期同類著作橫向?qū)Ρ?對該書的價值進行分析和評價。第三部分單獨研究了書中的氣候?qū)W部分,從熱量分布、溫度帶和氣候變遷的角度對書中介紹的氣候?qū)W知識進行分析并且對中西方氣候?qū)W...
【文章頁數(shù)】: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依據(jù)與意義
一、選題依據(jù)
二、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概述
一、作者慕維廉的研究現(xiàn)狀與述評
二、《地理全志》的研究現(xiàn)狀與述評
三、晚清同時期西方氣象學知識傳入研究
四、國外相關研究
第三節(jié) 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nèi)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jié) 擬解決關鍵問題與創(chuàng)新之處
一、擬解決關鍵問題
二、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地理全志》的著者及成書研究
第一節(jié) 《地理全志》的編著背景研究
一、西學東漸與晚清傳教士的東來
二、墨海書館與西方科技知識的傳播
第二節(jié) 《地理全志》編著者研究
一、慕維廉概述
二、合譯者研究
第三節(jié) 《地理全志》的成書
一、《地理全志》的問世
二、《地理全志》的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
第二章 《地理全志》中的氣象學知識
第一節(jié) 空氣與氣壓
一、空氣
二、氣壓
第二節(jié) 天氣現(xiàn)象
一、風
二、云霧
三、雨
四、雪雹露霜
五、雷電
第三節(jié) 大氣光象
一、虹
二、暈
三、海市蜃樓
第三章 《地理全志》中的氣候?qū)W知識
第一節(jié) 氣候?qū)W的發(fā)展
一、中國的氣候概念及物候?qū)W發(fā)展
二、西方氣候?qū)W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熱量分布與溫度帶
一、熱量分布
二、等溫線與溫度帶
第三節(jié) 氣候變遷
一、歷史上氣候變遷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二、《地理全志》中的氣候變遷描寫
第四章 《地理全志》的傳播、影響及價值
第一節(jié) 在中國的傳播
一、在中國的版本
二、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第二節(jié) 在日本的傳播
一、在日本的版本
二、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第三節(jié) 中日傳播情況對比與分析
一、傳播情況對比
二、差異原因分析
第四節(jié) 《地理全志》的歷史價值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晚清中國譯學先驅(qū)者的文化認同困境——以墨海書館秉筆華士代表人物為例[J]. 張瑞嶸. 理論月刊. 2017(08)
[2]近代中國譯學先驅(qū)者:墨海書館秉筆華士研究[J]. 張瑞嶸. 湖北社會科學. 2017(04)
[3]西學東漸的橋頭堡——墨海書館經(jīng)營活動研究[J]. 賈飛,朱盼盼.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7(02)
[4]西方氣象科技引進與中國氣象事業(yè)近代化[J]. 施威,劉青,李忠明. 閱江學刊. 2016(02)
[5]慕維廉《地理全志》與西方地質(zhì)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J]. 楊麗娟.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6(01)
[6]晚清科技譯著《測候叢談》社會背景研究[J]. 陳志杰,危春紅. 學習月刊. 2015(14)
[7]氣候變化,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J]. 毛球控. 中國科技獎勵. 2014(12)
[8]晚清英美地質(zhì)學教科書的引進——以商務印書館《最新中學教科書·地質(zhì)學》為例[J]. 楊麗娟,韓琦.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4(03)
[9]王韜在墨海書館的編輯出版活動[J]. 蔣傳紅,楊曙. 編輯之友. 2014(02)
[10]中西文化碰撞“風暴”中的《航海金針》——國內(nèi)首部氣象防災減災科技譯著[J]. 陳志杰,隋潔. 中國科技翻譯. 2013(02)
博士論文
[1]近代傳教士出版研究(1807-1911)[D]. 胡國祥.華中師范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氣學入門》研究[D]. 劉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7
[2]晚清譯著《御風要術(shù)》研究[D]. 朱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6
[3]晚清時期氣象科技發(fā)展述論[D]. 白鈺舟.河南師范大學 2014
[4]墨海書館研究[D]. 任莎莎.山東師范大學 2013
[5]晚清譯著《測候叢談》研究[D]. 薄芳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11
[6]職業(yè)轉(zhuǎn)型中的近代上海前期“洋場才子”[D]. 許靜波.蘇州大學 2007
[7]澳門土生葡人漢學家瑪吉士與《新釋地理備考》[D]. 吳震.暨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59326
【文章頁數(shù)】:8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依據(jù)與意義
一、選題依據(jù)
二、選題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概述
一、作者慕維廉的研究現(xiàn)狀與述評
二、《地理全志》的研究現(xiàn)狀與述評
三、晚清同時期西方氣象學知識傳入研究
四、國外相關研究
第三節(jié) 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內(nèi)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jié) 擬解決關鍵問題與創(chuàng)新之處
一、擬解決關鍵問題
二、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章 《地理全志》的著者及成書研究
第一節(jié) 《地理全志》的編著背景研究
一、西學東漸與晚清傳教士的東來
二、墨海書館與西方科技知識的傳播
第二節(jié) 《地理全志》編著者研究
一、慕維廉概述
二、合譯者研究
第三節(jié) 《地理全志》的成書
一、《地理全志》的問世
二、《地理全志》的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
第二章 《地理全志》中的氣象學知識
第一節(jié) 空氣與氣壓
一、空氣
二、氣壓
第二節(jié) 天氣現(xiàn)象
一、風
二、云霧
三、雨
四、雪雹露霜
五、雷電
第三節(jié) 大氣光象
一、虹
二、暈
三、海市蜃樓
第三章 《地理全志》中的氣候?qū)W知識
第一節(jié) 氣候?qū)W的發(fā)展
一、中國的氣候概念及物候?qū)W發(fā)展
二、西方氣候?qū)W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熱量分布與溫度帶
一、熱量分布
二、等溫線與溫度帶
第三節(jié) 氣候變遷
一、歷史上氣候變遷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二、《地理全志》中的氣候變遷描寫
第四章 《地理全志》的傳播、影響及價值
第一節(jié) 在中國的傳播
一、在中國的版本
二、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第二節(jié) 在日本的傳播
一、在日本的版本
二、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
第三節(jié) 中日傳播情況對比與分析
一、傳播情況對比
二、差異原因分析
第四節(jié) 《地理全志》的歷史價值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晚清中國譯學先驅(qū)者的文化認同困境——以墨海書館秉筆華士代表人物為例[J]. 張瑞嶸. 理論月刊. 2017(08)
[2]近代中國譯學先驅(qū)者:墨海書館秉筆華士研究[J]. 張瑞嶸. 湖北社會科學. 2017(04)
[3]西學東漸的橋頭堡——墨海書館經(jīng)營活動研究[J]. 賈飛,朱盼盼.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7(02)
[4]西方氣象科技引進與中國氣象事業(yè)近代化[J]. 施威,劉青,李忠明. 閱江學刊. 2016(02)
[5]慕維廉《地理全志》與西方地質(zhì)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J]. 楊麗娟. 自然科學史研究. 2016(01)
[6]晚清科技譯著《測候叢談》社會背景研究[J]. 陳志杰,危春紅. 學習月刊. 2015(14)
[7]氣候變化,壓垮羅馬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J]. 毛球控. 中國科技獎勵. 2014(12)
[8]晚清英美地質(zhì)學教科書的引進——以商務印書館《最新中學教科書·地質(zhì)學》為例[J]. 楊麗娟,韓琦.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4(03)
[9]王韜在墨海書館的編輯出版活動[J]. 蔣傳紅,楊曙. 編輯之友. 2014(02)
[10]中西文化碰撞“風暴”中的《航海金針》——國內(nèi)首部氣象防災減災科技譯著[J]. 陳志杰,隋潔. 中國科技翻譯. 2013(02)
博士論文
[1]近代傳教士出版研究(1807-1911)[D]. 胡國祥.華中師范大學 2008
碩士論文
[1]《氣學入門》研究[D]. 劉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7
[2]晚清譯著《御風要術(shù)》研究[D]. 朱濤.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16
[3]晚清時期氣象科技發(fā)展述論[D]. 白鈺舟.河南師范大學 2014
[4]墨海書館研究[D]. 任莎莎.山東師范大學 2013
[5]晚清譯著《測候叢談》研究[D]. 薄芳珍.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11
[6]職業(yè)轉(zhuǎn)型中的近代上海前期“洋場才子”[D]. 許靜波.蘇州大學 2007
[7]澳門土生葡人漢學家瑪吉士與《新釋地理備考》[D]. 吳震.暨南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593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36593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