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云山馬尾松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及養(yǎng)分釋放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1 13:10
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是森林植被歸還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方式,是維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內(nèi)部物質(zhì)循環(huán)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凋落物的品質(zhì)特性、微生物等分解者的活動以及氣候、環(huán)境等都極大地影響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馬尾松是我國南方重要樹種,常因凋落物分解緩慢導致林地養(yǎng)分貧乏,生產(chǎn)力低下,嚴重影響著我國南方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收集縉云山天然次生馬尾松林中的馬尾松和槲櫟落葉,采用凋落物袋原位分解法,系統(tǒng)研究了它們單獨或混合后在一年的分解過程中主要微生物類群和數(shù)量、分解酶活性以及養(yǎng)分釋放的動態(tài),以探索其中存在的微生物學機制,尋找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遲緩的內(nèi)在原因,為提升我國馬尾松林的林地生產(chǎn)力提供科學理論依據(jù)。研究結果如下:(1)針闊混合可顯著提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到試驗結束時(360d),混合凋落物的干重剩余率最低,為41.33%,其次是槲櫟凋落物(43.49%),而純馬尾松針葉凋落物的最高,為54.34%。針闊混合分解的加速效應主要在分解后期(225d~315d)體現(xiàn),此時的階段分解速率常數(shù)為0.61~0.78,顯著高于槲櫟(0.19~0.53)和馬尾松(0.43~0.48)。(2)凋落物中不同養(yǎng)分的釋放過程存在...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凋落物千重剩余率動態(tài)Fig.lDynamieofdryweightremainsofforestlitterdecomPos吞tion
Fig.lDynamieofdryweightremainsofforestlitterdecomPos吞tion圖2凋落物分解速率動態(tài)Fig· 2Dynamieoftheforestlitterdeeomposit奮onrate從圖2中可以看出,不同類型凋落物在各時間段的分解速率各異,總體表現(xiàn)為初期上升,中期下降,而后期趨于平穩(wěn)的態(tài)勢。在分解初期(45d),棚棟(QL)和混合型(ML)凋落物的階段分解速率顯著高于馬尾松(PL)凋落物。隨后三種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持續(xù)加快,在90一135d這一階段達到最大值。此時,棚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常數(shù) (l.62)明顯高于混合凋落物 (l.42),馬尾松最低,僅為 1.36。這一方面說明凋落物在分解初、中期的養(yǎng)分含量較高,處于淋溶較快階段,另一方面也說明6月和7月高溫高濕的林地條件正適宜于微生物的滋生與繁殖
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化學元素含量變化,涉及復雜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各種元素在凋落物中的含量和存在部位及活性功能的差異,這些元素在凋落物分解過程中表現(xiàn)出各異的變化趨勢(圖3)。(1)大量元素凋落物中N和P的含量動態(tài)較為相似,棚棟凋落物(QL)中的N、P濃度在整個分解過程中均顯著高于馬尾松(PL)和混合凋落物(ML)。隨著分解的持續(xù),馬尾松落葉和混合落葉中N和P的濃度均表現(xiàn)為平緩上升,到分解結束時,N分別增加了37.3%和45.5%,而P則分別升高了128.9%和87,6%。而棚棟落葉分解過程中的N和P濃度在分解最初的45d內(nèi)均快速下降,而后N呈波浪式上升,P快速上升后緩慢下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小興安嶺典型闊葉紅松林不同演替階段凋落物分解及養(yǎng)分變化[J]. 陳金玲,金光澤,趙鳳霞.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0(09)
[2]川西亞高山林線交錯帶植被凋落物量及養(yǎng)分歸還動態(tài)[J]. 齊澤民,王開運. 生態(tài)學雜志. 2010(03)
[3]模擬酸雨對毛竹凋落物分解的影響[J]. 馬元丹,江洪,余樹全,周國模,竇榮鵬,郭培培,王彬,宋新章.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2)
[4]模擬酸雨對亞熱帶典型樹種葉凋落物分解的影響[J]. 洪江華,江洪,馬元丹,余樹全,李巍,竇榮鵬,郭培培,曾波. 生態(tài)學報. 2009(10)
[5]關帝山華北落葉松林凋落物分解過程及其養(yǎng)分動態(tài)[J]. 郭晉平,丁穎秀,張蕓香. 生態(tài)學報. 2009(10)
[6]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對土壤微生物學性質(zhì)的影響[J]. 張偉東,汪思龍,顏紹馗,楊會俠,徐廣標.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9(10)
[7]湖南會同連作杉木林凋落物量20年動態(tài)特征[J]. 寧曉波,項文化,王光軍,方晰,閆文德,鄧湘雯. 生態(tài)學報. 2009(09)
[8]秦嶺火地塘林區(qū)4種主要樹種凋落葉分解動態(tài)研究[J]. 何帆,王得祥,雷瑞德,侯琳.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6)
[9]三株絲狀真菌分解樟子松凋落物酶活性[J]. 宋福強,范曉旭,張星星,宋瑞清. 微生物學通報. 2009(05)
[10]磷輸入對沼澤濕地小葉章枯落物分解過程酶活性的影響[J]. 萬忠梅,宋長春,劉德燕.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09(02)
博士論文
[1]中亞熱帶木荷馬尾松林恢復過程的群落及凋落物特征研究[D]. 程煜.福建農(nóng)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帽兒山林區(qū)兩種主要林分類型凋落物研究[D]. 張東來.東北林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70826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凋落物千重剩余率動態(tài)Fig.lDynamieofdryweightremainsofforestlitterdecomPos吞tion
Fig.lDynamieofdryweightremainsofforestlitterdecomPos吞tion圖2凋落物分解速率動態(tài)Fig· 2Dynamieoftheforestlitterdeeomposit奮onrate從圖2中可以看出,不同類型凋落物在各時間段的分解速率各異,總體表現(xiàn)為初期上升,中期下降,而后期趨于平穩(wěn)的態(tài)勢。在分解初期(45d),棚棟(QL)和混合型(ML)凋落物的階段分解速率顯著高于馬尾松(PL)凋落物。隨后三種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持續(xù)加快,在90一135d這一階段達到最大值。此時,棚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常數(shù) (l.62)明顯高于混合凋落物 (l.42),馬尾松最低,僅為 1.36。這一方面說明凋落物在分解初、中期的養(yǎng)分含量較高,處于淋溶較快階段,另一方面也說明6月和7月高溫高濕的林地條件正適宜于微生物的滋生與繁殖
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化學元素含量變化,涉及復雜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各種元素在凋落物中的含量和存在部位及活性功能的差異,這些元素在凋落物分解過程中表現(xiàn)出各異的變化趨勢(圖3)。(1)大量元素凋落物中N和P的含量動態(tài)較為相似,棚棟凋落物(QL)中的N、P濃度在整個分解過程中均顯著高于馬尾松(PL)和混合凋落物(ML)。隨著分解的持續(xù),馬尾松落葉和混合落葉中N和P的濃度均表現(xiàn)為平緩上升,到分解結束時,N分別增加了37.3%和45.5%,而P則分別升高了128.9%和87,6%。而棚棟落葉分解過程中的N和P濃度在分解最初的45d內(nèi)均快速下降,而后N呈波浪式上升,P快速上升后緩慢下降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小興安嶺典型闊葉紅松林不同演替階段凋落物分解及養(yǎng)分變化[J]. 陳金玲,金光澤,趙鳳霞.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0(09)
[2]川西亞高山林線交錯帶植被凋落物量及養(yǎng)分歸還動態(tài)[J]. 齊澤民,王開運. 生態(tài)學雜志. 2010(03)
[3]模擬酸雨對毛竹凋落物分解的影響[J]. 馬元丹,江洪,余樹全,周國模,竇榮鵬,郭培培,王彬,宋新章.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2)
[4]模擬酸雨對亞熱帶典型樹種葉凋落物分解的影響[J]. 洪江華,江洪,馬元丹,余樹全,李巍,竇榮鵬,郭培培,曾波. 生態(tài)學報. 2009(10)
[5]關帝山華北落葉松林凋落物分解過程及其養(yǎng)分動態(tài)[J]. 郭晉平,丁穎秀,張蕓香. 生態(tài)學報. 2009(10)
[6]杉木根系和凋落物對土壤微生物學性質(zhì)的影響[J]. 張偉東,汪思龍,顏紹馗,楊會俠,徐廣標.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9(10)
[7]湖南會同連作杉木林凋落物量20年動態(tài)特征[J]. 寧曉波,項文化,王光軍,方晰,閆文德,鄧湘雯. 生態(tài)學報. 2009(09)
[8]秦嶺火地塘林區(qū)4種主要樹種凋落葉分解動態(tài)研究[J]. 何帆,王得祥,雷瑞德,侯琳.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6)
[9]三株絲狀真菌分解樟子松凋落物酶活性[J]. 宋福強,范曉旭,張星星,宋瑞清. 微生物學通報. 2009(05)
[10]磷輸入對沼澤濕地小葉章枯落物分解過程酶活性的影響[J]. 萬忠梅,宋長春,劉德燕.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09(02)
博士論文
[1]中亞熱帶木荷馬尾松林恢復過程的群落及凋落物特征研究[D]. 程煜.福建農(nóng)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帽兒山林區(qū)兩種主要林分類型凋落物研究[D]. 張東來.東北林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29708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970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