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戴維斯提出地貌循環(huán)理論以來,地貌學理論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當前,人們對地貌學的定量化研究越來越重視,而數(shù)字高程模型及空間分析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地貌學定量化的研究進一步加深。人們利用各種不同地貌參數(shù)來定量刻畫地貌特征,揭示地貌演化階段,評估區(qū)域構造活動性。然而這些地貌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如何,如何聯(lián)合利用多指標準確刻畫地貌特征、評價地貌演化階段及大范圍區(qū)域的構造活動程度,則是目前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缺乏在同一地區(qū)的綜合比較驗證。 白龍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東緣向黃土高原過渡的斜坡急劇變形帶,面積約31808km2,是高原向外增生和隆升的前緣部位之一,且該流域地處我國南北地震帶中北段,受多個斷裂帶的影響,內部相對構造活動程度存在差異性,為開展上述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實驗場所。同時,了解該流域地貌發(fā)育特征及構造活動程度的空間分異將會加深對青藏高原在該地區(qū)的遠程隆升效應、滑坡等地質災害發(fā)生規(guī)律等科學問題的認識。本研究就是在構建地貌定量化多參數(shù)體系的基礎上,嘗試開展該流域基本地形因子的關系及空間格局,多地貌參數(shù)在地貌演化發(fā)育、相對構造活動程度量化評估中應用等多方面的工作,并結合研究區(qū)已有河流階地、地震分布、斷裂活動等多方面地質背景分析了白龍江流域多種地貌參數(shù)空間分異的內在動力,得到以下結論和認識: (1)提出了新的宏觀地貌參數(shù)突兀度,用以反映地面高程相對于平均高程的凸起程度,與切割度、起伏度一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與刻畫地貌的特征。 (2)分析發(fā)現(xiàn),以流域作為研究載體時,白龍江各子流域宏觀因子地勢起伏度與微觀地形因子流域高差、平均坡度和平均坡度變率之間存在著良好的相關性,并根據這些微觀地形因子建立了地勢起伏度計算模型。 (3)白龍江流域中上游與下游地區(qū)河流縱剖面形態(tài)擬合函數(shù)、河流陡峭指數(shù)、凹曲度值及相關系數(shù)存在差異,揭示出該地區(qū)基巖抬升速率具有空間不一致性,河流侵蝕作用強烈,大部分河流發(fā)育尚未達到均衡階段。 (4)嘗試對已有面積高程積分值的計算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起伏比法是計算該值最高效便捷的方法。研究還發(fā)現(xiàn),集流閡值為10km2時,白龍江流域所獲得的次集水盆地面積高程積分值主要反映構造作用的影響,此時,大部分小流域地貌發(fā)育處于壯年期,存在由西北至東南漸變,斷裂帶上下盤差異顯著的空間格局;诖翱诜治龇ㄓ嬎愕拿娣e高程積分值受DEM空間分辨率、巖性差異、分析窗口空間分布位置的影響較小,但存在尺度依賴,空間自相關分析法可以使白龍江流域基于窗口分析計算的面積高程積分值呈現(xiàn)更多的地學意義。 (5)白龍江流域河長坡降指標的異常高值反映了活動斷裂的作用,流域不對稱度反映了青藏高原由西向東的構造掀斜作用。構建了適合白龍江流域構造活動程度評估的參數(shù)體系,并利用該參數(shù)體系,對該區(qū)構造活動性進行了評價:研究區(qū)內相對構造活動程度強區(qū)域面積約1463km2,約占流域總面積的5.5%;相對構造活動程度較強的區(qū)域面積約14343km2,約占流域總面積的54%;相對構造活動程度中等的區(qū)域面積約6417km2,約占流域總面積的24.1%;相對構造活動程度弱的區(qū)域面積約4363km2,約占流域總面積的16.4%,相對構造活動程度評估結果與已有的新構造單元劃分結果相一致。 (6)結合已有地質背景的分析,白龍江流域中上游及下游地區(qū)多地貌參數(shù)、相對構造活動程度的空間差異反映并印證了東昆侖斷裂向西秦嶺斷裂帶的過渡轉換、岷山快速隆起的向北傳遞及岷山對龍門山斷裂帶北部構造活動屏蔽的綜合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93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智武;劉樹根;陳洪德;劉順;郭兵;田小彬;;龍門山沖斷帶分段-分帶性構造格局及其差異變形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2 王紅,王均;國家基本地理單元數(shù)據集的初步研究[J];測繪科學;2004年03期
3 朱紅春,陳楠,劉海英,湯國安;自1:10000比例尺DEM提取地形起伏度——以陜北黃土高原的實驗為例[J];測繪科學;2005年04期
4 王玲;呂新;;基于DEM的新疆地勢起伏度分析[J];測繪科學;2009年01期
5 涂漢明,劉振東;中國地勢起伏度研究[J];測繪學報;1991年04期
6 陳洪凱,李吉均;白龍江流域第四紀以來地貌發(fā)育基本模式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7 郭進京;韓文峰;梁收運;;青藏高原東北緣岷縣-武都地區(qū)構造地貌演化與高原隆升[J];中國地質;2006年02期
8 鄒斌文;馬維峰;龍昱;侯圣山;張林;;基于ArcGIS的條帶剖面提取方法在地貌分析中的應用[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年03期
9 程三友;王紅梅;李英杰;;渭河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年03期
10 張學儒;官冬杰;牟鳳云;陳春;;基于ASTER GDEM數(shù)據的青藏高原東部山區(qū)地形起伏度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明星;基于DEM的青藏高原東北端地表過程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2 何玉林;青藏高原東緣主干斷裂活動性及其構造變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
27198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zrdllw/2719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