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精煉爐鋼水溫度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1-06-13 13:29
在冶金、石化等行業(yè)中,首要目標就是提高其生產(chǎn)率和生產(chǎn)質量。這就需要控制好生產(chǎn)過程中的各個工序和相應參數(shù),其中最關鍵的莫過于加熱工件的表面溫度,準確而又及時地獲取工件的表面溫度至關重要。例如在冶煉中,鋼鐵表面溫度的高低就決定了它是否擁有良好的金相性能。目前,國內常用的測溫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常用的熱電偶法,另一種是東北大學提出的黑體空腔法。前者是接觸法測溫,是一種業(yè)界認為比較可靠的測溫方式,但其局限性很大,而且測量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后者雖然也屬于接觸測溫,但是將測溫探頭置于黑體空腔中再插入鋼水內部,測得的溫度也具有較高的滯后性,通常情況下,平均響應時間在50s左右,因此也沒有達到實時測溫的目的。爐外精煉技術已經(jīng)得到空前發(fā)展,在先進的自動化控制和完備的模型控制系統(tǒng)下,初步實現(xiàn)了對精煉工藝過程的精確控制。但是,RH精煉過程中的鋼水溫度檢測目前還沒有實現(xiàn)實時連續(xù),依然是通過現(xiàn)場的熱電偶探頭對鋼包內鋼水進行多次接觸式測量的方式獲取。這種方式需要人工配合,并且缺乏相應的溫度控制模型,完全依賴經(jīng)驗指引,因而存在測溫時間滯后、測溫不連續(xù)、勞動強度大等問題。本項目采用近紅外比色測溫技術,它是一種集數(shù)...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現(xiàn)狀和進展
1.2.1 比色測溫法
1.2.2 多波長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4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部分
第二章 近紅外圖像比色測溫的基本理論
2.1 經(jīng)典測溫理論
2.1.1 普朗克(Planck)輻射定律
2.1.2 斯蒂凡—玻爾茲曼定律
2.1.3 基爾霍夫(Kirchhoff)定律
2.1.4 維恩(Wien)位移定律
2.2 近紅外圖像比色測溫原理
2.2.1 比色測溫原理
2.2.2 比色測溫法的優(yōu)點
第三章 RH真空槽內鋼水溫度測量的關鍵技術優(yōu)化
3.1 關鍵技術優(yōu)化1--最優(yōu)紅外工作波段的選取
3.2 關鍵技術優(yōu)化2--雙波長的選擇設計
3.3 關鍵技術優(yōu)化3--鋼水與爐體、鋼渣等物質的精確區(qū)分
3.3.1 最佳分類數(shù)的確定
3.3.2 處理流程及結果
3.4 關鍵技術優(yōu)化4--鋼水液面的波動性計算
3.5 關鍵技術優(yōu)化5--系統(tǒng)參數(shù)優(yōu)化
3.6 關鍵技術優(yōu)化6--灰度值修正
3.7 關鍵技術優(yōu)化7--系統(tǒng)誤差分析及校正
3.7.1 誤差分析
3.7.2 誤差修正
3.8 本章結論
第四章 近紅外圖像比色測溫裝置的系統(tǒng)優(yōu)化
4.1 測溫裝置的系統(tǒng)構成
4.1.1 核心部件——雙紅外面陣探測器
4.1.2 主要技術指標
4.1.3 主要功能及其特點
4.2 測溫裝置工作流程
4.3 測溫裝置的優(yōu)化設計
4.3.1 監(jiān)測探頭的二次改進
4.3.2 核心部件的防護優(yōu)化
4.3.3 信號傳輸與抗干擾優(yōu)化
4.3.4 筒體外壁結露問題的解決
4.4 測溫軟件系統(tǒng)構成及工作流程
4.5 測溫軟件優(yōu)化
4.5.1 界面優(yōu)化
4.5.2 工業(yè)監(jiān)控與溫度檢測的自動切換
4.5.3 數(shù)據(jù)庫及歷史查詢
4.5.4 溫度預報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結論
第五章 RH精煉爐應用結果及分析
5.1 RH精煉爐簡介
5.2 工業(yè)試驗結果
5.3 正式應用結果
5.3.1 典型爐次的連續(xù)測溫結果
5.3.2 連續(xù)測溫裝置的測溫精度
5.4 本章結論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Hybrid Model of Molten Steel Temperature Prediction Based on Ladle Heat Statu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J]. Fei HE,Dong-feng HE,An-jun XU,Hong-bing WANG,Nai-yuan TIAN.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2014(02)
[2]比色測溫的波長選擇[J]. 馮馳,張崇關,王兆豐. 應用科技. 2013(03)
[3]視頻面陣CCD相機多模式成像技術[J]. 李國寧,張然峰,王文華,韓雙麗,金龍旭. 半導體光電. 2012(06)
[4]紅外成像技術在轉爐鋼渣檢測中的應用[J]. 申屠理鋒,唐安祥. 激光與紅外. 2012(11)
[5]紅外光纖比色測溫法技術研究[J]. 趙團,張蕊,封青梅,王麗霞,姚洪志,紀向飛. 微波學報. 2012(S3)
[6]基于流體噴射原理的室內空間自然換氣研究[J]. 毛文元,胡明輔,別玉,張允,常靜華.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2(12)
[7]光場強度分布測量中CCD噪聲的校正[J]. 劉立力,達爭尚,田新鋒,段亞軒,李東堅,孫策,董曉娜. 強激光與粒子束. 2011(09)
[8]吹氬站鋼水終點溫度預報模型及其仿真應用[J]. 蘆永明,田乃媛,徐安軍,賀東風. 冶金自動化. 2009(05)
[9]比色測溫理論中誤差修正函數(shù)的研究[J]. 吳海濱,劉純紅. 量子電子學報. 2009(01)
[10]Development of RH refining technology at Baosteel[J]. Jian Cui Zongze Huang Zhigang Ma Baoshan Iron & Steel Co.,Ltd.,Shanghai 201900,China.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2007(01)
博士論文
[1]數(shù)字電視信號傳輸安全防范系統(tǒng)研究[D]. 任相軍.中國海洋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黑體空腔鋼水連續(xù)測溫傳感器傳熱模型及應用研究[D]. 劉勇霞.東北大學 2011
[2]動態(tài)測量系統(tǒng)可靠性分析及不確定度研究[D]. 張娟.西安石油大學 2011
[3]我國鋼鐵行業(yè)產(chǎn)業(yè)內貿易研究[D]. 王錫誠.華中科技大學 2010
[4]基于近紅外比色測溫技術對爐內溫度全視場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D]. 程閃.安徽大學 2010
[5]基于遺傳算法的模糊聚類技術研究及應用[D]. 張秀蘭.西安科技大學 2009
[6]基于CCD圖像傳感器的溫度測量技術研究[D]. 張亮.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08
[7]基于近紅外成像技術的爐內工件比色測溫系統(tǒng)[D]. 鄭宏偉.安徽大學 2007
[8]一種新型非接觸常溫測量方法的研究[D]. 鞠曉君.山東科技大學 2007
[9]基于CCD圖像傳感器的高溫熔體溫度場軟測量系統(tǒng)的研究[D]. 劉征.中南大學 2005
[10]電路故障紅外實時檢測系統(tǒng)研究[D]. 莫影.電子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27609
【文章來源】:安徽大學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現(xiàn)狀和進展
1.2.1 比色測溫法
1.2.2 多波長法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4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部分
第二章 近紅外圖像比色測溫的基本理論
2.1 經(jīng)典測溫理論
2.1.1 普朗克(Planck)輻射定律
2.1.2 斯蒂凡—玻爾茲曼定律
2.1.3 基爾霍夫(Kirchhoff)定律
2.1.4 維恩(Wien)位移定律
2.2 近紅外圖像比色測溫原理
2.2.1 比色測溫原理
2.2.2 比色測溫法的優(yōu)點
第三章 RH真空槽內鋼水溫度測量的關鍵技術優(yōu)化
3.1 關鍵技術優(yōu)化1--最優(yōu)紅外工作波段的選取
3.2 關鍵技術優(yōu)化2--雙波長的選擇設計
3.3 關鍵技術優(yōu)化3--鋼水與爐體、鋼渣等物質的精確區(qū)分
3.3.1 最佳分類數(shù)的確定
3.3.2 處理流程及結果
3.4 關鍵技術優(yōu)化4--鋼水液面的波動性計算
3.5 關鍵技術優(yōu)化5--系統(tǒng)參數(shù)優(yōu)化
3.6 關鍵技術優(yōu)化6--灰度值修正
3.7 關鍵技術優(yōu)化7--系統(tǒng)誤差分析及校正
3.7.1 誤差分析
3.7.2 誤差修正
3.8 本章結論
第四章 近紅外圖像比色測溫裝置的系統(tǒng)優(yōu)化
4.1 測溫裝置的系統(tǒng)構成
4.1.1 核心部件——雙紅外面陣探測器
4.1.2 主要技術指標
4.1.3 主要功能及其特點
4.2 測溫裝置工作流程
4.3 測溫裝置的優(yōu)化設計
4.3.1 監(jiān)測探頭的二次改進
4.3.2 核心部件的防護優(yōu)化
4.3.3 信號傳輸與抗干擾優(yōu)化
4.3.4 筒體外壁結露問題的解決
4.4 測溫軟件系統(tǒng)構成及工作流程
4.5 測溫軟件優(yōu)化
4.5.1 界面優(yōu)化
4.5.2 工業(yè)監(jiān)控與溫度檢測的自動切換
4.5.3 數(shù)據(jù)庫及歷史查詢
4.5.4 溫度預報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結論
第五章 RH精煉爐應用結果及分析
5.1 RH精煉爐簡介
5.2 工業(yè)試驗結果
5.3 正式應用結果
5.3.1 典型爐次的連續(xù)測溫結果
5.3.2 連續(xù)測溫裝置的測溫精度
5.4 本章結論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Hybrid Model of Molten Steel Temperature Prediction Based on Ladle Heat Status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J]. Fei HE,Dong-feng HE,An-jun XU,Hong-bing WANG,Nai-yuan TIAN.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 2014(02)
[2]比色測溫的波長選擇[J]. 馮馳,張崇關,王兆豐. 應用科技. 2013(03)
[3]視頻面陣CCD相機多模式成像技術[J]. 李國寧,張然峰,王文華,韓雙麗,金龍旭. 半導體光電. 2012(06)
[4]紅外成像技術在轉爐鋼渣檢測中的應用[J]. 申屠理鋒,唐安祥. 激光與紅外. 2012(11)
[5]紅外光纖比色測溫法技術研究[J]. 趙團,張蕊,封青梅,王麗霞,姚洪志,紀向飛. 微波學報. 2012(S3)
[6]基于流體噴射原理的室內空間自然換氣研究[J]. 毛文元,胡明輔,別玉,張允,常靜華.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2(12)
[7]光場強度分布測量中CCD噪聲的校正[J]. 劉立力,達爭尚,田新鋒,段亞軒,李東堅,孫策,董曉娜. 強激光與粒子束. 2011(09)
[8]吹氬站鋼水終點溫度預報模型及其仿真應用[J]. 蘆永明,田乃媛,徐安軍,賀東風. 冶金自動化. 2009(05)
[9]比色測溫理論中誤差修正函數(shù)的研究[J]. 吳海濱,劉純紅. 量子電子學報. 2009(01)
[10]Development of RH refining technology at Baosteel[J]. Jian Cui Zongze Huang Zhigang Ma Baoshan Iron & Steel Co.,Ltd.,Shanghai 201900,China.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2007(01)
博士論文
[1]數(shù)字電視信號傳輸安全防范系統(tǒng)研究[D]. 任相軍.中國海洋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黑體空腔鋼水連續(xù)測溫傳感器傳熱模型及應用研究[D]. 劉勇霞.東北大學 2011
[2]動態(tài)測量系統(tǒng)可靠性分析及不確定度研究[D]. 張娟.西安石油大學 2011
[3]我國鋼鐵行業(yè)產(chǎn)業(yè)內貿易研究[D]. 王錫誠.華中科技大學 2010
[4]基于近紅外比色測溫技術對爐內溫度全視場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D]. 程閃.安徽大學 2010
[5]基于遺傳算法的模糊聚類技術研究及應用[D]. 張秀蘭.西安科技大學 2009
[6]基于CCD圖像傳感器的溫度測量技術研究[D]. 張亮.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08
[7]基于近紅外成像技術的爐內工件比色測溫系統(tǒng)[D]. 鄭宏偉.安徽大學 2007
[8]一種新型非接觸常溫測量方法的研究[D]. 鞠曉君.山東科技大學 2007
[9]基于CCD圖像傳感器的高溫熔體溫度場軟測量系統(tǒng)的研究[D]. 劉征.中南大學 2005
[10]電路故障紅外實時檢測系統(tǒng)研究[D]. 莫影.電子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2276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yjlw/322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