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冶金論文 >

堿激發(fā)鋼渣—礦渣基灌漿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17 18:14
  目前使用較多的灌漿材料包括化學灌漿材料、超細水泥灌漿材料、水泥水玻璃灌漿材料等,它們普遍存在成本高、耐久性差、環(huán)境友好型差等問題,越來越不能滿足綠色化、高性能化發(fā)展要求,而我國有大量堆存鋼渣、礦渣等工業(yè)廢渣,尤其是鋼渣綜合利用率低,不但占用大量土地,還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本文針對基于堿激發(fā)膠凝材料的原理,提出利用鋼渣、礦渣為主要原材料,用水玻璃為激發(fā)劑,并添加緩凝劑、減水劑以及膨脹劑等研制出了一種新型的綠色灌漿材料。針對灌漿材料的性能特點,系統(tǒng)地研究了各原材料對其流動性、凝結時間、固結強度等性能的研究,確定了最優(yōu)配合比范圍,同時研究了鋼渣用量和膨脹種類和摻量對其干縮性能、抗?jié)B性能的影響,確定了最佳膨脹劑的種類和摻量,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其抗碳化性能。結合XRD、SEM、壓汞法等微觀測試手段研究了水化產(chǎn)物組成、微觀形貌、孔結構特征與性能之間的關系,初步探討了其水化硬化機理。研究結果表明:鋼渣用量在40%50%,水玻璃模數(shù)為1.21.4,摻量為10%12%,緩凝劑和減水劑摻量分別為1.5%、1%時,灌漿材料漿液析水率小于3%,... 

【文章來源】:重慶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堿激發(fā)鋼渣—礦渣基灌漿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鋼渣摻量對灌漿材料流動性的影響

灌漿材料,水玻璃模數(shù),流動度


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 鋼渣-礦渣基灌漿材料的工作性能及凝結量大于 10%時,過量的堿組分導致礦渣-鋼渣快速解聚,加快了水化速率,剩由水量減少,流動度下降,當摻量大于 14%時,初始流動度甚至小于 30min度保留值,出現(xiàn)假凝現(xiàn)象。.2.3 激發(fā)劑模數(shù)對灌漿材料流動性的影響在固定水玻璃摻量及其他參數(shù)不變的條件下,使用五種不同模數(shù)(1、1.2、6、1.8)進行配合比設計,具體見表 3.1 所示,試驗結果如圖 3.3 所示。

灌漿材料,流動度,水膠比


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 鋼渣-礦渣基灌漿材料的工作性能及凝結善,表現(xiàn)為初始流動度小幅增加,但水玻璃溶液中 Si-O-Si 三維網(wǎng)絡結構逐漸,隨著水化消耗及水玻璃的水解作用,剩余自由水量下降較快,30min 流動度保留值損失速率進一步加快,30min 流動度保留值迅速下降。.2.4 水膠比對灌漿材料流動性的影響用水量是影響灌漿材料流動性的重要因素。在固定其他參數(shù)不變的條件下置四種不同水膠比(0.55%、0.6%、0.65%、0.7%)進行配合比設計,具體見1 所示,實驗結果如圖 3.4 所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鋼渣改性研究進展[J]. 張亮亮,田廣銀,蒲克元,夏春,王艷兵.  環(huán)境工程. 2015(12)
[2]堿激發(fā)地聚合物雙液注漿材料試驗與應用研究[J]. 王健,張樂文,馮嘯,趙少龍,王洪波.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5(S2)
[3]典型鋼渣的化學成分、顯微形貌及物相分析[J]. 黃毅,徐國平,程慧高,蔣卓輝,楊宇.  硅酸鹽通報. 2014(08)
[4]利用熱悶鋼渣制備低收縮鐵路軌枕混凝土[J]. 吳輝,倪文,崔孝煒,王爽.  材料熱處理學報. 2014(04)
[5]混凝土工程中碳化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J]. 屈永紅.  商品混凝土. 2013(01)
[6]鋼渣復合激發(fā)劑的實驗研究[J]. 朱伶俐,趙宇.  硅酸鹽通報. 2010(05)
[7]注漿材料在工程中的應用及發(fā)展前景[J]. 陳煜,楊麗.  硅谷. 2010(12)
[8]混凝土緩凝劑的分類及其作用機理[J]. 車廣杰.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10)
[9]磨細鋼渣摻量對水泥和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 陳德玉.  有色金屬. 2008(04)
[10]激發(fā)劑對鋼渣膠凝材料性能的影響[J]. 張同生,劉福田,李義凱,周宗輝,程新.  建筑材料學報. 2008(04)

碩士論文
[1]鋼渣的回收及其利用研究[D]. 吳杰.河南理工大學 2011
[2]堿礦渣水泥與混凝土化學收縮和干縮行為研究[D]. 廖佳慶.重慶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439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yjlw/31439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e17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