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zhàn)仿真系統(tǒng)可信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7 10:57
可信性是作戰(zhàn)仿真的生命線,對作戰(zhàn)仿真系統(tǒng)建設的全生命周期進行校核、驗證與確認(Verification, Validation and Accreditation, VV&A)是確保其可信性的重要途徑。論文針對作戰(zhàn)仿真系統(tǒng)的特點,主要從VV&A的總體、形式化建模、主要VV&A過程以及可信性評估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XX作戰(zhàn)仿真系統(tǒng)”VV&A實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論文首先從基本概念、研究框架、方法論、原則、過程模型及機制等方面對作戰(zhàn)仿真VV&A進行總體研究。在闡述作戰(zhàn)仿真VV&A概念的基礎上,給出其形式化定義;針對作戰(zhàn)仿真VV&A研究的特點,從宏觀上提出其總體框架結構;引入復雜系統(tǒng)方法論,給出了指導作戰(zhàn)仿真VV&A研究的綜合集成、VV&A立方體及WSR(物理-事理-人理)三種方法;在全面分析一般仿真VV&A與VV&T原則的基礎上,歸納了5條作戰(zhàn)仿真系統(tǒng)VV&A原則作為補充;根據(jù)實際的作戰(zhàn)仿真系統(tǒng)開發(fā)過程,建立了相應的VV&A過程模型;研究了作戰(zhàn)仿真VV&A的...
【文章來源】:國防科技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論文的組織結構
圖 2-1 作戰(zhàn)仿真 VV&A 研究的框架結構,隨著 VV&A 研究層次的提升,研究工作的理論性、抽象性性愈發(fā)增強。VV&A 研究框架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即、從哲理層研究向上走向應用層研究,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可以示( ) ( ) ( ) ( )i i i i Me → 理論層 Th → 技術層 Te →應用層 Ap”。當?shù)?i ,無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就需要更高層(第 i+1 層)的技術研究
戰(zhàn)仿真 VV&A 研究立方體結構(VRC)可=< L , T ,K> 。中: 表示邏輯維(Logic)研究,是指每一個 VV&A 內(nèi)容、參與人員、所需資源以及預期結果等方面 表示時間維(Time)研究,是指 VV&A 的時間進它分為軍事需求校核、軍事概念模型驗證、數(shù)學驗證以及仿真系統(tǒng)確認等幾個階段; 表示知識維(Knowledge)研究,是指在開展 VV要有軍事學、系統(tǒng)科學、運籌學、管理學、社會等方面的知識。VV&A 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我國學者顧基發(fā)教授提出的235]對作戰(zhàn)仿真VV&A研究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基本對象模型的HLA仿真系統(tǒng)VV&A過程探究[J]. 唐見兵,焦鵬,黃曉慧,查亞兵.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12)
[2]武器系統(tǒng)仿真結果可信性分析及其應用[J]. 金振中,向楊蕊.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12)
[3]復雜大系統(tǒng)仿真的VV&A理論及過程研究[J]. 唐見兵,黃曉慧,焦鵬,查亞兵.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009(03)
[4]基于仿真組件構建的HLA仿真系統(tǒng)VV&A研究[J]. 唐見兵,焦鵬,黃曉慧,查亞兵.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09)
[5]基于BOM的HLA仿真系統(tǒng)可信性研究[J]. 唐見兵,焦鵬,查亞兵,李革.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008(05)
[6]可組合仿真模型的語義形式描述及組合判定方法[J]. 周東祥,李群,王維平.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008(01)
[7]一種軍事仿真概念模型的定性反饋表示方法[J]. 胡鵬,邵晨曦,楊明,王子才.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8(02)
[8]現(xiàn)代戰(zhàn)爭模擬研究的新方向:社會仿真[J]. 胡曉峰,李志強,司光亞,羅批. 計算機仿真. 2008(01)
[9]仿真軟件測試研究[J]. 唐見兵. 計算機應用與軟件. 2008(01)
[10]導彈武器系統(tǒng)六自由度仿真模型驗證方法[J]. 廖瑛,梁加紅,楊雪榕,鄧方林. 上海航天. 2007(06)
博士論文
[1]面向服務的語義可組合仿真關鍵技術研究[D]. 張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8
[2]基于BOM的可擴展仿真系統(tǒng)框架研究[D]. 龔建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7
[3]復雜大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的可信性評估研究[D]. 孫世霞.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4]使命空間功能描述理論和方法研究[D]. 張琦.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5]任務空間概念建模技術及其VV&A研究[D]. 何曉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6]聯(lián)邦全過程全系統(tǒng)管理方法及技術研究[D]. 張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7]基于綜合集成的虛擬樣機測試與評估理論和方法研究[D]. 杜湘瑜.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8]多分辨率建模的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D]. 劉寶宏.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3
[9]高層體系結構(HLA)中的多聯(lián)邦互連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 郝建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3
[10]基于高層體系結構(HLA)的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研究[D]. 馮潤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數(shù)學仿真系統(tǒng)可信性評估[D]. 鄭立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6
[2]基于BOM的仿真模型組件測試方法研究[D]. 彭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6
[3]×××模擬測試系統(tǒng)控制與管理分系統(tǒng)的可信性評估[D]. 楊海剛.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6
[4]聯(lián)邦開發(fā)與運行過程(FEDEP)的VV&A管理工具設計與實現(xiàn)[D]. 強波.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94607
【文章來源】:國防科技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論文的組織結構
圖 2-1 作戰(zhàn)仿真 VV&A 研究的框架結構,隨著 VV&A 研究層次的提升,研究工作的理論性、抽象性性愈發(fā)增強。VV&A 研究框架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即、從哲理層研究向上走向應用層研究,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可以示( ) ( ) ( ) ( )i i i i Me → 理論層 Th → 技術層 Te →應用層 Ap”。當?shù)?i ,無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就需要更高層(第 i+1 層)的技術研究
戰(zhàn)仿真 VV&A 研究立方體結構(VRC)可=< L , T ,K> 。中: 表示邏輯維(Logic)研究,是指每一個 VV&A 內(nèi)容、參與人員、所需資源以及預期結果等方面 表示時間維(Time)研究,是指 VV&A 的時間進它分為軍事需求校核、軍事概念模型驗證、數(shù)學驗證以及仿真系統(tǒng)確認等幾個階段; 表示知識維(Knowledge)研究,是指在開展 VV要有軍事學、系統(tǒng)科學、運籌學、管理學、社會等方面的知識。VV&A 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我國學者顧基發(fā)教授提出的235]對作戰(zhàn)仿真VV&A研究也有很好的啟迪作用。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基本對象模型的HLA仿真系統(tǒng)VV&A過程探究[J]. 唐見兵,焦鵬,黃曉慧,查亞兵.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12)
[2]武器系統(tǒng)仿真結果可信性分析及其應用[J]. 金振中,向楊蕊.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12)
[3]復雜大系統(tǒng)仿真的VV&A理論及過程研究[J]. 唐見兵,黃曉慧,焦鵬,查亞兵.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009(03)
[4]基于仿真組件構建的HLA仿真系統(tǒng)VV&A研究[J]. 唐見兵,焦鵬,黃曉慧,查亞兵.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9(09)
[5]基于BOM的HLA仿真系統(tǒng)可信性研究[J]. 唐見兵,焦鵬,查亞兵,李革.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008(05)
[6]可組合仿真模型的語義形式描述及組合判定方法[J]. 周東祥,李群,王維平.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2008(01)
[7]一種軍事仿真概念模型的定性反饋表示方法[J]. 胡鵬,邵晨曦,楊明,王子才. 系統(tǒng)仿真學報. 2008(02)
[8]現(xiàn)代戰(zhàn)爭模擬研究的新方向:社會仿真[J]. 胡曉峰,李志強,司光亞,羅批. 計算機仿真. 2008(01)
[9]仿真軟件測試研究[J]. 唐見兵. 計算機應用與軟件. 2008(01)
[10]導彈武器系統(tǒng)六自由度仿真模型驗證方法[J]. 廖瑛,梁加紅,楊雪榕,鄧方林. 上海航天. 2007(06)
博士論文
[1]面向服務的語義可組合仿真關鍵技術研究[D]. 張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8
[2]基于BOM的可擴展仿真系統(tǒng)框架研究[D]. 龔建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7
[3]復雜大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的可信性評估研究[D]. 孫世霞.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4]使命空間功能描述理論和方法研究[D]. 張琦.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5]任務空間概念建模技術及其VV&A研究[D]. 何曉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6]聯(lián)邦全過程全系統(tǒng)管理方法及技術研究[D]. 張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7]基于綜合集成的虛擬樣機測試與評估理論和方法研究[D]. 杜湘瑜.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5
[8]多分辨率建模的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D]. 劉寶宏.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3
[9]高層體系結構(HLA)中的多聯(lián)邦互連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 郝建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3
[10]基于高層體系結構(HLA)的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研究[D]. 馮潤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數(shù)學仿真系統(tǒng)可信性評估[D]. 鄭立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6
[2]基于BOM的仿真模型組件測試方法研究[D]. 彭勇.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6
[3]×××模擬測試系統(tǒng)控制與管理分系統(tǒng)的可信性評估[D]. 楊海剛.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6
[4]聯(lián)邦開發(fā)與運行過程(FEDEP)的VV&A管理工具設計與實現(xiàn)[D]. 強波.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946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xtxlw/35946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