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北山植物葉片功能性狀及其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2-07-11 14:37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作為性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lián)系植物生理適應與環(huán)境間的橋梁,反映植物對資源的獲取、利用能力,以及群落構建過程中環(huán)境變化和資源競爭對物種的影響。研究植物葉片功能性狀間的關聯(lián)、種間與種內變異及其對環(huán)境因子的響應,有助于理解植物響應環(huán)境變化的機制及其生態(tài)適應策略,可進一步了解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此外,將植物劃分為不同的生長型來統(tǒng)計不同植被類型的植物功能性狀特征,是當前植物性狀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生長型分類方案的不同很可能造成植物功能性狀統(tǒng)計分析的偏差,其作為一個特殊主題,這種偏差也需要進一步評估。本文選取金華北山南坡具典型代表性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次生灌叢和山頂灌叢六個植被類型,建設24個固定樣方,以42種優(yōu)勢與常見木本植物為研究對象,測量葉片形態(tài)性狀(葉面積、葉厚度、葉片含水量、比葉面積、葉干物質含量)和生態(tài)化學計量性狀(葉碳含量、葉氮含量、葉磷含量、葉鉀含量),以及土壤因子(包括pH值、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含量)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分析金華北山木本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特征及其種間與種內變異,各個性狀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
【文章頁數(shù)】:10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葉片功能性狀相關術語
1.2.1 植物葉片形態(tài)性狀
1.2.2 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性狀
1.3 國內外研究進展
1.3.1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關聯(lián)性
1.3.2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變異性
1.3.3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環(huán)境
1.3.4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
1.4 研究目的、內容和意義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內容
1.4.3 研究意義
1.5 技術路線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質地貌與土壤
2.1.3 氣候
2.1.4 植被
2.2 野外調查與樣品采集
2.3 植物葉片性狀測定方法
2.4 環(huán)境因子測定方法
2.4.1 土壤元素含量測定方法
2.4.2 地形因子測定
2.5 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
第三章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及其種間與種內變異
3.1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總變異特征
3.2 葉片功能性狀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1 不同優(yōu)勢科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2 不同生長型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3 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4 不同植被類型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3 植物葉片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3.1 不同生長型植物葉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3.2 不同生活型植物葉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3.3 不同植被類型植物葉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4 葉片功能性狀變異的來源
3.5 討論
3.5.1 植物葉片性狀特征
3.5.2 植物葉片性狀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5.3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5.4 植物的環(huán)境適應策略
3.6 小結
第四章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4.1 環(huán)境因子特征
4.1.1 土壤元素含量特征
4.1.2 地形因子特征
4.2 植物葉片性狀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關系
4.2.1 葉片功能性狀與土壤因子的關系
4.2.2 葉功能性狀與地形因子的關系
4.3 環(huán)境因子對葉片功能性狀的影響
4.4 討論
4.4.1 土壤元素特征
4.4.2 葉片性狀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關系
4.4.3 葉性狀對環(huán)境的響應機制
4.5 小結
第五章 生長型分類方案不同導致植物功能性狀的統(tǒng)計偏差
5.1 材料與方法
5.2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5.3 結果
5.3.1 不同生長型方案對不同生長型植物性狀的統(tǒng)計影響
5.3.2 不同生長型方案對不同生活型植物性狀的統(tǒng)計影響
5.4 討論
5.5 小結
第六章 主要結論及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華北山南坡主要植被類型的群落特征[J]. 樊海東,陳海燕,吳雁南,劉建峰,徐德宇,曹嘉瑜,袁泉,譚斌,劉曉彤,徐佳,王國敏,韓文娟,劉立斌,倪健.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9(10)
[2]湖北星斗山地形變化對不同生活型植物葉功能性狀的影響[J]. 王進,朱江,艾訓儒,姚蘭,黃小,吳漫玲,朱強,洪建峰.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9(05)
[3]不同林齡油茶人工林土壤-葉片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鄧成華,吳龍龍,張雨婷,喬航,劉興元,胡亞軍,陳香碧,蘇以榮,何尋陽. 生態(tài)學報. 2019(24)
[4]星斗山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木本植物葉功能性狀及其多樣性特征分析[J]. 吳漫玲,朱江,朱強,黃小,王進,劉易. 西北植物學報. 2019(09)
[5]環(huán)境因子對青云山自然保護區(qū)森林群落物種分布的影響[J]. 陳曉熹,楊新東,曾獻興,陳流保,謝沖林,黃久香,吳建輝,李意德,許涵. 生態(tài)學雜志. 2019(12)
[6]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葉性狀對環(huán)境因子的響應[J]. 董雪,辛智鳴,李永華,郝玉光,紀署光,段瑞兵,張冉浩,黃雅茹. 中國沙漠. 2019(06)
[7]漓江河岸帶植物功能性狀變異與關聯(lián)[J]. 梁士楚,劉潤紅,榮春艷,常斌,姜勇.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9(01)
[8]滇中喀斯特41種不同生長型植物葉性狀研究[J]. 龐志強,盧煒麗,姜麗莎,靳珂,亓崢. 廣西植物. 2019(08)
[9]桂林巖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齡林植物葉性狀[J]. 莫燕華,馬姜明,蘇靜,秦佳雙,潘小梅,菅瑞. 廣西植物. 2019(08)
[10]溫帶針闊混交林葉片性狀隨樹冠垂直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J]. 田俊霞,魏麗萍,何念鵬,徐麗,陳智,侯繼華. 生態(tài)學報. 2018(23)
博士論文
[1]秦嶺北麓華北落葉松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研究[D]. 李海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8
碩士論文
[1]環(huán)境對植物葉功能性狀篩選的多尺度效應與群落構建[D]. 郭茹.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6
[2]亞高寒草甸不同空間尺度種內性狀變異與群落構建機制研究[D]. 李遠智.蘭州大學 2013
[3]秦嶺兩種櫟屬植物葉性狀及其關系沿海拔梯度的變化[D]. 張曉飛.西北大學 2012
[4]昆明西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狀的比較研究[D]. 李峰.云南大學 2011
[5]油茶林光合特性及其養(yǎng)分動態(tài)的研究[D]. 楊夢秋.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1
[6]皇甫川流域植物的營養(yǎng)動態(tài)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研究[D]. 席海靈.內蒙古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58346
【文章頁數(shù)】:10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葉片功能性狀相關術語
1.2.1 植物葉片形態(tài)性狀
1.2.2 植物葉片生態(tài)化學計量性狀
1.3 國內外研究進展
1.3.1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關聯(lián)性
1.3.2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的變異性
1.3.3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環(huán)境
1.3.4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
1.4 研究目的、內容和意義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內容
1.4.3 研究意義
1.5 技術路線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質地貌與土壤
2.1.3 氣候
2.1.4 植被
2.2 野外調查與樣品采集
2.3 植物葉片性狀測定方法
2.4 環(huán)境因子測定方法
2.4.1 土壤元素含量測定方法
2.4.2 地形因子測定
2.5 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
第三章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及其種間與種內變異
3.1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總變異特征
3.2 葉片功能性狀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1 不同優(yōu)勢科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2 不同生長型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3 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2.4 不同植被類型植物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3 植物葉片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3.1 不同生長型植物葉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3.2 不同生活型植物葉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3.3 不同植被類型植物葉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4 葉片功能性狀變異的來源
3.5 討論
3.5.1 植物葉片性狀特征
3.5.2 植物葉片性狀的種間與種內變異
3.5.3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間的關聯(lián)
3.5.4 植物的環(huán)境適應策略
3.6 小結
第四章 植物葉片功能性狀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4.1 環(huán)境因子特征
4.1.1 土壤元素含量特征
4.1.2 地形因子特征
4.2 植物葉片性狀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關系
4.2.1 葉片功能性狀與土壤因子的關系
4.2.2 葉功能性狀與地形因子的關系
4.3 環(huán)境因子對葉片功能性狀的影響
4.4 討論
4.4.1 土壤元素特征
4.4.2 葉片性狀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關系
4.4.3 葉性狀對環(huán)境的響應機制
4.5 小結
第五章 生長型分類方案不同導致植物功能性狀的統(tǒng)計偏差
5.1 材料與方法
5.2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5.3 結果
5.3.1 不同生長型方案對不同生長型植物性狀的統(tǒng)計影響
5.3.2 不同生長型方案對不同生活型植物性狀的統(tǒng)計影響
5.4 討論
5.5 小結
第六章 主要結論及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金華北山南坡主要植被類型的群落特征[J]. 樊海東,陳海燕,吳雁南,劉建峰,徐德宇,曹嘉瑜,袁泉,譚斌,劉曉彤,徐佳,王國敏,韓文娟,劉立斌,倪健.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9(10)
[2]湖北星斗山地形變化對不同生活型植物葉功能性狀的影響[J]. 王進,朱江,艾訓儒,姚蘭,黃小,吳漫玲,朱強,洪建峰.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9(05)
[3]不同林齡油茶人工林土壤-葉片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鄧成華,吳龍龍,張雨婷,喬航,劉興元,胡亞軍,陳香碧,蘇以榮,何尋陽. 生態(tài)學報. 2019(24)
[4]星斗山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木本植物葉功能性狀及其多樣性特征分析[J]. 吳漫玲,朱江,朱強,黃小,王進,劉易. 西北植物學報. 2019(09)
[5]環(huán)境因子對青云山自然保護區(qū)森林群落物種分布的影響[J]. 陳曉熹,楊新東,曾獻興,陳流保,謝沖林,黃久香,吳建輝,李意德,許涵. 生態(tài)學雜志. 2019(12)
[6]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葉性狀對環(huán)境因子的響應[J]. 董雪,辛智鳴,李永華,郝玉光,紀署光,段瑞兵,張冉浩,黃雅茹. 中國沙漠. 2019(06)
[7]漓江河岸帶植物功能性狀變異與關聯(lián)[J]. 梁士楚,劉潤紅,榮春艷,常斌,姜勇.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9(01)
[8]滇中喀斯特41種不同生長型植物葉性狀研究[J]. 龐志強,盧煒麗,姜麗莎,靳珂,亓崢. 廣西植物. 2019(08)
[9]桂林巖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齡林植物葉性狀[J]. 莫燕華,馬姜明,蘇靜,秦佳雙,潘小梅,菅瑞. 廣西植物. 2019(08)
[10]溫帶針闊混交林葉片性狀隨樹冠垂直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J]. 田俊霞,魏麗萍,何念鵬,徐麗,陳智,侯繼華. 生態(tài)學報. 2018(23)
博士論文
[1]秦嶺北麓華北落葉松人工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研究[D]. 李海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8
碩士論文
[1]環(huán)境對植物葉功能性狀篩選的多尺度效應與群落構建[D]. 郭茹.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6
[2]亞高寒草甸不同空間尺度種內性狀變異與群落構建機制研究[D]. 李遠智.蘭州大學 2013
[3]秦嶺兩種櫟屬植物葉性狀及其關系沿海拔梯度的變化[D]. 張曉飛.西北大學 2012
[4]昆明西山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木本植物功能性狀的比較研究[D]. 李峰.云南大學 2011
[5]油茶林光合特性及其養(yǎng)分動態(tài)的研究[D]. 楊夢秋.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1
[6]皇甫川流域植物的營養(yǎng)動態(tài)與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研究[D]. 席海靈.內蒙古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58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36583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