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霉調(diào)控因子LaeB及孢子色素合成基因pks1功能的鑒定
【學位單位】:福建農(nóng)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Q933
【部分圖文】:
引言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1.2 黃曲霉毒素及其危害真菌毒素是真菌在生長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次級代謝產(chǎn)物,其具有生物水平累積效果,導致其能被攜帶到動物體液,器官和組織中,最后使動物中毒甚至死亡[15]。在生活中最常見的真菌毒素是黃曲霉毒素,它主要是由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產(chǎn)生的一類具有強毒性和強致癌性的二氫呋喃香豆素衍生物。目前已經(jīng)鑒定確認的黃曲霉毒素有 28 種,它們具有較為類似的化學結(jié)構(gòu),其中最為主要的有 4 種:AFB1、AFB2、AFG1和 AFG2(如圖 1-1)[2, 16]。黃曲霉根據(jù)菌核直徑大小可以分為 L 型(大于 400 m)和 S 型(小于 400 m),其中 L 型黃曲霉只能產(chǎn)生 AFB1和 AFB2兩種黃曲霉毒素,而 S 型黃曲霉能產(chǎn)生 AFB1、AFB2、AFG1和 AFG2四種黃曲霉毒素[17, 18]。
圖 2-1 不同真菌中 PKS1 同源蛋白的系統(tǒng)進化關系分析。Figure 2-1.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KS1 homologous protein from different fungi.然后利用 antiSMASH 在線分析預測黃曲霉 pks1 基因所在基因簇,獲得預測的黃曲霉分生孢子色素合成基因簇基因類型及結(jié)構(gòu)。通過與米曲霉、黑曲霉和構(gòu)巢曲霉等 5 個菌種同源基因簇分析比對,發(fā)現(xiàn)該基因簇與米曲霉同源基因簇高度保守,且合成骨架基因 pks1 有 99%的相似度,與黑曲霉 albA(ANI_1_726084)、煙曲霉 alb1(AFUA_2G17600)和構(gòu)巢曲霉 wA(AN8209)三個黑色素生物合成基因相似性均在 73%以上,但與非曲霉屬的真菌無花果擬盤多毛孢的黑色素生物合成骨架基因 PfmaE(PFICI_07101)的相似性僅為 44%(圖 2-2 和附表 1)。上述結(jié)果分析可得,黃曲霉分生孢子色素合成途徑應類似于黑色素的 DHN 合成途徑。
圖 2-2 黃曲霉分生孢子色素合成基因 pks1 基因簇的同源性比對Figure 2-2. Homologue alignment of pks1 cluster in A. flavus.2.3.2 黃曲霉分生孢子色素合成基因 pks1 敲除菌株的構(gòu)建與驗證利用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確認了分生孢子色素合成骨架基因為 pks1。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組替換的方式敲除目標基因,獲得敲除菌株 Δpks1,通過與野生型菌株分析對比兩者差異性。敲除原理如圖 2-3A 所示,本實驗使用 double-joint技術手段獲得用于同源重組的融合片段[98]。通過 PEG 介導的原生質(zhì)體轉(zhuǎn)化方法將融合片段導入到黃曲霉 CA14 PTs 中。之后利用 pyrG 標記初步篩選轉(zhuǎn)化子,多次篩選后,提取轉(zhuǎn)化子基因組 DNA 使用三對引物篩選正確的轉(zhuǎn)化子。因引物位于目標基因內(nèi)部,擴增出條帶 P1 則能證明目的基因未能敲除成功。之再使用引物進一步擴增條帶 P2 和 P3,能確認轉(zhuǎn)化子成功敲除目標基因。如圖 2-3B 所示,轉(zhuǎn)化子無法擴增出條帶 P1,能擴增出目標條帶 P2 和 P3,證明轉(zhuǎn)化子是陽性轉(zhuǎn)化子,而野生型則與之相反。PCR 結(jié)果圖所示獲得 3 個陽性轉(zhuǎn)化子并用于后續(xù)試驗研究。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磊;袁野;汪小我;;合成基因線路規(guī)模化設計面臨的挑戰(zhàn)[J];生物工程學報;2017年03期
2 云酒團隊;;合成基因、再造生命,竟都與酒有關[J];創(chuàng)新時代;2017年05期
3 Christopher Joyce;李大明;;美國人計劃給人進行基因治療[J];生物科學信息;1989年04期
4 彭曙光;謝震;;基于合成基因線路的智能藥物[J];生物工程學報;2017年03期
5 喬斯林·萊斯;;合成基因組重建細胞[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10年08期
6 張士琦;合成基因制造蛋白質(zhì)[J];遺傳工程;1982年01期
7 張樹庸;;動態(tài)·信息[J];實驗動物科學;2011年01期
8 劉紫嫣;馬橋;由勝男;張旭旺;張西迪;殷慶鑫;李炫瑩;厲舒禎;張照婧;曲媛媛;;Burkholderia sp.IDO3中靛藍合成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其合成特性[J];微生物學通報;2017年11期
9 李光壁;孟令貞;劉清岱;張芹;王志偉;;一個合成基因網(wǎng)絡的電路模型構(gòu)建[J];天津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10 王志偉,侯中懷,辛厚文;合成基因網(wǎng)絡中的內(nèi)信號隨機共振[J];中國科學(B輯 化學);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丹丹;關絢麗;劉陽;;黃曲霉菌不產(chǎn)毒的分子機制[A];中國菌物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6年
2 谷志靜;董志揚;;喜鹽芽孢桿菌甘氨酸甜菜堿合成基因的克隆與功能分析[A];2010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學術年會暨第二屆博誼論壇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邢轉(zhuǎn)青;甘弘勛;紀燕玲;王志偉;;禾本科植物內(nèi)生真菌生物堿合成基因的檢測與分析[A];中國菌物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2014年學術年會)暨貴州省食用菌產(chǎn)業(yè)發(fā)展高峰論壇會議摘要[C];2014年
4 胡楊波;王瑤;張勇;戴岳;楊寶玉;陳士云;;QS信號分子調(diào)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響[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郭廣昊;陸平;謝菁忠;吳秋紅;楊劍;陳永興;李淼淼;張德云;張懷志;劉志勇;;利用BSR-Seq對小麥蠟質(zhì)合成基因W1進行遺傳圖譜加密[A];第八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摘要集[C];2017年
6 王小貝;丁義峰;王雁;潘磊;牛良;魯振華;崔國朝;曾文芳;王志強;;桃成熟過程中PpERF3通過調(diào)控PpNCED2/3表達調(diào)節(jié)ABA合成[A];中國園藝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8年
7 周洪友;張力群;唐文華;;抗生素2,4-二乙;g苯三酚合成基因在假單胞桿菌P32中的異源表達[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崔長征;曾馳;張甲耀;沈萍;;一株高產(chǎn)鼠李糖脂菌株的分離鑒定及其相關基因的克隆與表達[A];第二屆中國青年學者微生物遺傳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德海;顧謙群;朱天驕;車茜;郭文強;何學謙;崔小清;丁壯;;海洋來源微生物的沉默基因激活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天然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冊)[C];2016年
10 祁慶生;;大腸桿菌脂肪酸代謝與PHA合成途徑建立的關系[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龍九尊;合成生物學的誘惑[N];科學時報;2011年
2 記者 張夢然;合成基因回路或助人輕松管理糖尿病[N];科技日報;2018年
3 本報首席記者 許琦敏;合成生物學將帶來顛覆性變革[N];文匯報;2017年
4 美國《科學日報》 王金元 譯;科學家計劃3步造出人造生命[N];北京科技報;2008年
5 張?zhí)锟?新的科學和社會問題[N];南方周末;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周瑜;TCP轉(zhuǎn)錄因子通過促進PIFs活性和生長素合成基因的表達調(diào)控避蔭反應[D];蘭州大學;2018年
2 高雪;大腸桿菌中聚羥基脂肪酸酯合成基因的優(yōu)化和染色體表達[D];清華大學;2013年
3 張冬梅;惡性瘧原蟲主要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表達及免疫保護作用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鵬霖;黃曲霉調(diào)控因子LaeB及孢子色素合成基因pks1功能的鑒定[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9年
2 袁三躍;褐飛虱精氨酸合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3 王聰;二穗短柄草超長鏈脂肪醇合成基因BdFAR 2的克隆及功能驗證[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8年
4 吳丹;大豆油脂合成基因家族的適應性進化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6年
5 尹錄錄;冷脅迫誘導青蒿素合成基因表達及其鈣依賴信號轉(zhuǎn)導相關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6 安翠英;EcN莢膜多糖合成基因kfiA的功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7年
7 唐耀華;褐飛虱體內(nèi)組氨酸合成基因的研究[D];中國計量大學;2016年
8 梁成亮;蕓薹素合成基因PSC1導入番茄的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9 郭曉霞;水楊酸和茉莉酸甲酯誘導青蒿素合成基因表達的機理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周小云;表達HIV-1多價合成基因的痘苗病毒載體構(gòu)建及疫苗株篩選[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8191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81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