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我國植被影響的觀測證據集成分析
【圖文】:
第三章 氣候變化對我國植物物候的影響3.1 基于地面觀測物候變化3.1.1 文獻信息統(tǒng)計共檢索到 433 篇研究氣候變化對植物物候影響的文章,載文最多的前 10 種期刊共發(fā)表文章 154 篇,其中學位論文 30 篇,《中國農業(yè)氣象》發(fā)表 29 篇(圖 3.1a)。1995 年至 2012 年文章發(fā)表數量不斷增加,2012 年達到最大值(51 篇)(圖 3.1b)。經過篩選剔除 274 篇無效文獻,,最終有 159 篇有效文章中的數據納入統(tǒng)計分析,其中91.8%的文章發(fā)表在學術期刊,6.9%為學位論文,1.3%的文章為氣象學年會的會議報告。
18圖 3.2 中國物候觀測點的空間分布Fig.3.2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of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sites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 region; Ⅱ: 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qū) Temperate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forest r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Ⅳ: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gionand rain forest region; Ⅵ: 溫帶草原區(qū)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Ⅶ: 溫帶荒漠區(qū) Temperate desert regih cold vegetation region.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Q94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溫克剛;;氣候變化:一個全球性的話題[J];紫光閣;2002年02期
2 萬鋼;;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J];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08年01期
3 ;各地發(fā)改委將設應對氣候變化處[J];石油和化工節(jié)能;2010年01期
4 ;兩部委明確七項城市適應氣候變化主要行動[J];吉林勘察設計;2016年02期
5 郭江江;;歐美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啟示[J];浙江經濟;2018年22期
6 黃鑫;;氣候變化對旅游業(yè)的影響[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年11期
7 本刊編輯部;;更加積極主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J];環(huán)境保護;2018年23期
8 王煥然;申思;;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制度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年09期
9 顏靖柯;吳江;張銀;劉議嘉;黃維;王瑤玲;;淺析氣候變化對地區(qū)發(fā)展的影響[J];智能城市;2019年01期
10 侯靜;陳帆;滕飛;;加強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建設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J];環(huán)境保護;201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慧;;美國地方氣候變化立法及其啟示[A];區(qū)域環(huán)境資源綜合整治和合作治理法律問題研究——2017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17年
2 默罕·穆那辛何;;直面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可持續(xù)經濟增長模式的應用[A];北京論壇(2004-2015)主旨報告與特邀報告集[C];2016年
3 ;走向低碳發(fā)展:中國與世界——中國經濟學家的建議 中國經濟50人論壇課題組 第六章 制度安排[A];Toward a Low-Carbon Development: China and the World[C];2010年
4 胡鞍鋼;管清友;;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四大可行性[A];國情報告(第十一卷 2008年(上))[C];2012年
5 張海濱;;應對氣候變化:中美能合作嗎?[A];中國國際戰(zhàn)略評論(2008(總第1 期))[C];2008年
6 丁金光;;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與中國的貢獻[A];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1期 春季號)[C];2016年
7 張煥波;;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趨勢與分析[A];國際經濟分析與展望(2015~2016)[C];2016年
8 黃永富;;中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系前景及對策[A];中國經濟分析與展望(2015~2016)[C];2016年
9 邱昱樺;;隕擊天文事件與新生代全球氣候變化[A];第五屆世紀之星創(chuàng)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年
10 ;皮尤報告:民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有共識也有差異[A];科學媒介中心2015年推送文章合集(下)[C];201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方;科學告訴你,氣候變化關乎收成[N];中國科學報;2018年
2 文樂樂;氣候變化 野火升級[N];中國科學報;2020年
3 記者 杜尚澤 裴廣江;習近平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并發(fā)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年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N];人民日報;2015年
5 本報記者 李永群 裴廣江 邢雪 王遠;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N];人民日報;2015年
6 趙路 譯;冰山“托底” 生物遭殃[N];科學時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陸琦;北極科考:中國須深度介入[N];科學時報;2011年
8 張晶星 吳班;發(fā)達國家應積極履責[N];中國化工報;2015年
9 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美國候選人 克里斯·菲爾德;氣候變化:從科學到解決方案[N];經濟觀察報;2015年
10 本報記者 潘鋒;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實現(xiàn)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N];科學時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瀚;氣候變化與城市化對珠三角地區(qū)城市洪澇災害風險影響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
2 NGARUKIYIMANA Jean Paul;盧旺達旱澇和氣溫的氣候變化及其與瘧疾活動[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3 張振國;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qū)近現(xiàn)代氣候變化及環(huán)境響應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年
4 吳金甲;中國居民氣候變化認知理論與實證研究[D];蘭州大學;2019年
5 楊軒;氣候變化對黃土高原作物生產系統(tǒng)產量、水分利用及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9年
6 秦,;蒙古高原植被時空格局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9年
7 SIDIBE Aboubacar Modibo;氣候變化和污染影響下尼日爾盆地地下水水質成因、演化及開發(fā)利用[D];吉林大學;2019年
8 祁曉凡;氣候變化條件下干旱內流盆地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年
9 阮紅燕;氣候變化對廣西甘蔗生產潛力影響的模擬研究[D];廣西大學;2018年
10 姜大川;氣候變化下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佳;氣候變化對我國植被影響的觀測證據集成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9年
2 張俐;從法律經濟學視角論氣候變化條約的退出[D];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
3 呂健巽;閾值公共品博弈的合作演化動態(tài)分析[D];廈門大學;2018年
4 王子帥;氣候變化問題中的大國博弈與協(xié)調[D];華東政法大學;2017年
5 常博;氣候變化媒介信息框架對公眾風險感知及行為意愿的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9年
6 Grace Lisa Hewitt;蘇里南的環(huán)境安全[D];廈門大學;2018年
7 Marta Katarzyna Nowak;中國的環(huán)境政策分析:2003-2017年[D];廈門大學;2018年
8 SARDOR KHAMIDOV;烏茲別克斯坦的植被變化與歸因[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
9 劉興鈺;近20年重慶氣候變化及NDVI的響應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9年
10 張萌;全球1.5℃和2℃溫升目標下東亞-中亞地區(qū)的氣候變化[D];蘭州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7065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706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