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江漢盆地江陵凹陷申科1井古新世孢粉組合及其地質(zhì)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01:51
【摘要】:江漢盆地白堊紀至古近紀陸相沉積地層發(fā)育良好。申科1井位于江漢盆地江陵凹陷,為一口連續(xù)取心的科探井。為研究江漢盆地白堊紀/古近紀界線及古新世初期氣候-環(huán)境的變化,利用申科1井巖心資料,對紅花套組、漁洋組的孢粉化石展開了分析。化石主要分布于漁洋組上部及紅花套組,以裸子植物含量多為特征,被子和蕨類植物含量為其次。自下而上識別出兩個化石組合:Deltoidospora-Ephedripites-Ulmoideipites組合、Pterisisporites-Ephedripites-Nanlingpollis組合。組合1和組合2的時代均為古新世,未找到白堊紀/古近紀界線。本文對富含孢粉化石的漁洋組上部巖心進行定量分析,孢粉植被主要為灌木、針葉林類型,總體反映偏干旱的亞熱帶氣候。
【圖文】:

構(gòu)造單元劃分,生等,井位,紅花


圖1江漢盆地構(gòu)造單元劃分及申科1井位置(據(jù)張永生等,2005修改)Fig.1DivisionofthetectonicunitsoftheJianghanBasinandthelocationofWellSKD1表1江漢盆地野外調(diào)查與鉆井地層對比Table1Stratigraphiccorrelationbetweentheoutcropsandwells地層地表剖面井下巖心李偉同等(2010)王大寧和趙英娘(1980)劉耕武等(2006)本文古新統(tǒng)上白堊統(tǒng)嶺北組一段、二段底部跑馬崗組二至四段跑馬崗組一段紅花套組龔家沖組跑馬崗組沙市組沙市組漁洋組漁洋組紅花套組紅花套組本文利用申科1井巖心開展研究。對紅花套組、漁洋組孢粉化石展開分析討論,,進行生物地層劃分對比,分析其形成時代。另外,利用孢粉資料討論江漢盆地K/Pg界線位置和對應(yīng)時代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特征。2材料與方法申科1井為地科院礦產(chǎn)資源研究所完成的科探井,位于江漢盆地江陵凹陷內(nèi),坐標N30°22′47″,E112°00′24″,取心1536.3m(井深2346.8m),巖心獲取率總體在90%以上。該井揭示的地層自下而上依次為白堊紀紅花套組(未穿)、白堊紀漁洋組中下部、古新世漁洋組上部、古新世沙市組、始新世新溝嘴組(未穿)。紅花套組上部包括2346.8~2261.8m地層,厚85m,巖性為棕紅色泥巖,含少量粉砂巖、硬石膏巖。漁洋組包括2261.8~1326.8m井段

干濕度,植被,氣溫,亞熱帶


23.81%-50.77%,常綠闊葉、落葉闊葉和草本的含量較少。熱帶成分為0.55%-13.91%,熱帶-亞熱帶成分為3.72%-9.91%,亞熱帶成分為16.54%-41.50%,熱帶-溫帶成分為9.02%-35.38%,溫帶成分為13.61%-49.62%,以溫帶、亞熱帶、熱帶-溫帶成分為主。旱生、中生植物含量的變化較大,旱生植物含量變化為24.87%-56.58%,中生植物含量變化為28.01%-64.62%。圖5申科1井漁洋組孢粉植被、氣溫帶、干濕度類型劃分圖Fig.5Variationsofthevegetation,climateandhumidityoftheYuyangFormationinWellSKD1可知漁洋組上段的植被類型屬于灌木、針葉林類型,其中溫帶、亞熱帶、熱帶-溫帶的類型比較多,屬于亞熱帶氣候。干濕度以中生和旱生為主,為偏干旱的氣候類型。5.2漁洋組上部縱向氣候變化特征從圖5中可以看出,漁洋組上部存在氣候波動。1519.3~1477.3m,針葉林百分比先減少后增加,常綠闊葉、落葉闊葉和草本植物含量較穩(wěn)定,亞熱帶和熱帶的成分總體增加,旱生植物在1477.3m達到最小值,同時中生、濕生植物在此層位達到最大值(圖5)。此外反映干旱成分的特征植物Ephedripi-tes在1468.3m處有個極小值(圖6),變化幅度較大。所以可知這段的氣候是逐漸變溫暖和干旱的,往上開始變炎熱和濕潤。圖6申科1井紅花套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圣賢;王啟飛;宋香鎖;季興開;劉鳳臣;陳梅;;山東平邑盆地古新世孢粉組合及其古氣候意義[J];微體古生物學(xué)報;2015年04期

2 李偉同;劉耕武;Dennis R.BRAMAN;李藝斌;曹衛(wèi)生;Don BRINKMAN;沈嬌;陳欽保;;中國新生界第一階潛在的層型剖面[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14年04期

3 余麗玲;尤英;馮晗;夏平;;江陵凹陷白堊系陸相碎屑巖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特征研究[J];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3年08期

4 李偉同;劉耕武;Dennis R.Braman;曹衛(wèi)生;陳欽保;Don Brinkman;;湖北當陽陸相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層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J];地層學(xué)雜志;2010年02期

5 劉耕武;Dennis R.Braman;李偉同;Don Brinkman;;北美西部陸相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孢粉學(xué)特征簡介——兼評中國東部白堊系-古近系界線研究[J];地層學(xué)雜志;2009年01期

6 劉耕武;李偉同;張清如;陳欽保;肖傳桃;李群;;江漢盆地漁洋組上部的古新世孢粉組合[J];古生物學(xué)報;2006年01期

7 張永生;王國力;楊玉卿;漆智先;;江漢盆地潛江凹陷古近系鹽湖沉積鹽韻律及其古氣候意義[J];古地理學(xué)報;2005年04期

8 李偉同,劉耕武,陳欽保,張清如;跑馬崗組時代涉及的若干重大問題[J];地層學(xué)雜志;2002年04期

9 張一勇;中國早第三紀孢粉植物群綱要[J];古生物學(xué)報;1995年02期

10 趙秀蘭;趙傳本;關(guān)學(xué)婷;唐升層;傅智雁;;利用孢粉資料定量解釋我國第三紀古氣候[J];石油學(xué)報;199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亮;劉德華;夏志剛;關(guān)富佳;朱銳;;江漢盆地潛江凹陷新溝嘴組致密油成藏模式與分布規(guī)律[J];中國石油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15年06期

2 毛廣振;;二連盆地中新生代古氣候演化[J];能源研究與管理;2015年04期

3 杜圣賢;王啟飛;宋香鎖;季興開;劉鳳臣;陳梅;;山東平邑盆地古新世孢粉組合及其古氣候意義[J];微體古生物學(xué)報;2015年04期

4 余小燦;王春連;劉成林;張招崇;徐海明;黃華;謝騰驍;李皓楠;劉錦磊;;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depositional model of a Paleocene-Eocene salt lake in the Jiangling Depression,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5年06期

5 于濤;張金亮;張鵬輝;范忠禮;孫中強;薛歡歡;王夢琪;;東濮凹陷文79斷塊沙二下亞段沉積環(huán)境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特征[J];中國科技論文;2015年21期

6 吳炳偉;;孢粉信息函數(shù)在遼河斷陷西部凹陷沙河街組古環(huán)境分析中的應(yīng)用[J];微體古生物學(xué)報;2015年03期

7 韋利杰;劉小漢;李廣偉;周學(xué)君;;藏南江孜地區(qū)古近紀甲查拉組孢粉組合及古環(huán)境分析[J];微體古生物學(xué)報;2015年03期

8 劉江艷;張昌民;朱銳;楊波;陳立欣;;江漢盆地新溝油田新溝嘴組鹽韻律多級劃分及其地質(zhì)意義[J];古地理學(xué)報;2015年04期

9 黃華;張士萬;張連元;;潛江凹陷潛江組深層鹵水礦產(chǎn)特征與資源評價[J];鹽湖研究;2015年02期

10 王偉銘;陳耿嬌;廖衛(wèi);;廣西南寧盆地漸新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第四紀研究;2015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增奇;杜圣賢;張尚坤;盧輝楠;劉書才;高黎明;宋香鎖;楊寧;劉鳳臣;周麗;陳誠;陳軍;;山東平邑盆地官莊群有關(guān)地層的重新厘定[J];地層學(xué)雜志;2014年01期

2 杜圣賢;盧輝楠;劉書才;楊寧;高黎明;馮志平;宋香鎖;劉鳳臣;;山東平邑盆地晚白堊世孢粉化石[J];微體古生物學(xué)報;2013年04期

3 李偉同;劉耕武;Dennis R.Braman;李藝斌;曹衛(wèi)生;陳欽保;Don Brinkman;;關(guān)于在湖北當陽開展中國新生界第一階建階研究的建議[J];地層學(xué)雜志;2013年04期

4 Akhmetiev M.;Markevich V.;Ashraf A. R.;Bugdaeva E.;Godefroit P.;Bolotsky Yu.;Golovneva L.;Kodrul T.;Kezina T.;Johnson K.;Nishida H;Dilcher D. L.;Harding I.;;Late Cretaceous biota and the Cretaceous-Paleogene(K--Pg)Boundary in Jiayin of Heilongjiang,China[J];Global Geology;2011年03期

5 Valentina S. Markevich;Eugenia V. Bugdaeva;Abdul R. Ashraf;;Boundary of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continental deposits in Zeya-Bureya Basin,Amur(Heilongjiang)River region[J];Global Geology;2011年03期

6 江小均;柳永清;姬書安;張興遼;徐莉;賈松海;呂君昌;袁崇喜;李明;;豫西欒川-潭頭盆地含脊椎動物化石地層序列和K/T界線初步研究[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11年05期

7 李偉同;劉耕武;Dennis R.Braman;曹衛(wèi)生;陳欽保;Don Brinkman;;湖北當陽陸相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層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J];地層學(xué)雜志;2010年02期

8 劉耕武;Dennis R.Braman;李偉同;Don Brinkman;;北美西部陸相白堊系-古近系界線孢粉學(xué)特征簡介——兼評中國東部白堊系-古近系界線研究[J];地層學(xué)雜志;2009年01期

9 張顯球;張志軍;李宏博;方曉思;;南雄盆地武臺崗白堊系與古近系界線剖面研究進展[J];地球?qū)W報;2007年03期

10 王國光;王艷忠;操應(yīng)長;王淑萍;宋玉斌;;臨邑洼陷南斜坡沙河街組三角洲沉積微相粒度概率累積曲線組合特征[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0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敏;崔璨;丁聰;萬曉樵;;江漢盆地江陵凹陷申科1井古新世孢粉組合及其地質(zhì)意義[J];微體古生物學(xué)報;2018年04期

2 李偉同;關(guān)于湖北江漢盆地跑馬崗組的時代的新認識[J];科學(xué)通報;1985年11期

3 王大寧;趙英娘;;江漢盆地晚白堊世—早第三紀早期孢粉組合特征及其地層意義[J];地層古生物論文集;1980年02期

4 王大寧;趙英娘;;湖北江漢盆地晚白堊世中被子植物花粉新屬種[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79年04期

5 林景星;江漢盆地下第三系荊河鎮(zhèn)組有孔蟲動物群及其古地理意義[J];科學(xué)通報;1979年24期

6 陳秉麟;東北古新世孢粉組合特征[J];大慶石油學(xué)院學(xué)報;1997年02期

7 童國榜,鄭綿平,袁鶴然,劉俊英,李月叢,王偉銘;江漢盆地始新世中、晚期孢粉組合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J];地球?qū)W報;2001年01期

8 蕭傳桃,潘云唐;江漢盆地西緣奧陶紀頭足類生物相[J];大自然探索;1997年03期

9 孫秀玉;王大寧;趙英娘;;河南靈寶盆地項城群古新世—早始新世孢粉組合[J];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1985年01期

10 王大寧;趙英娘;;湖北江漢盆地晚白堊世中被子植物花粉新屬種(續(xù))[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198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振華;;江漢盆地北緣的白堊系(詳細摘要)[A];中國古生物學(xué)會山旺現(xiàn)場會議暨第二屆第八次擴大理事會論文集[C];1978年

2 張清如;;廣東南雄盆地古新世孢粉組合[A];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宜昌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地層古生物專號)[C];1980年

3 孫孟蓉;孫素英;;南雄盆地古新世的孢粉組合[A];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5)[C];1982年

4 孫秀玉;王大寧;趙英娘;;河南靈寶盆地項城群古新世—早始新世孢粉組合[A];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11)[C];1985年

5 王大寧;趙英娘;;江漢盆地晚白堊世—早第三紀早期孢粉組合特征及其地層意義[A];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第九輯)[C];1980年

6 劉牧靈;;黑龍江省富饒地區(qū)晚白堊世晚期至古新世孢粉組合[A];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沈陽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7)[C];1983年

7 張淑芹;;吉林省萬昌地區(qū)第三紀孢粉組合[A];中國古生物學(xué)會孢粉學(xué)分會七屆二次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趙英娘;孫秀玉;王大寧;;新疆莎車和庫車盆地第三紀的孢粉組合[A];中國地質(zhì)科學(xué)院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4)[C];1982年

9 陶明華;張金巖;;冀中地區(qū)古近紀孢粉組合特征及古氣候演變[A];中國孢粉學(xué)分會七屆一次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朱懷誠;歐陽舒;;天津晚二疊世晚期孢粉組合的發(fā)現(xiàn)[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7條

1 喬曉旭;焦作市中更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合與氣候演化規(guī)律[D];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北京);2015年

2 鄔應(yīng)臣;灤南地區(qū)第四紀孢粉組合與古環(huán)境[D];河北地質(zhì)大學(xué);2016年

3 蔣素雪;蘭州地區(qū)空氣孢粉組合特征及特殊天氣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4 張燕杰;拉薩河谷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表土孢粉組合特征的關(guān)系[D];西藏大學(xué);2016年

5 張華安;豬野澤中全新世東、西湖盆孢粉組合對比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12年

6 顧芳;常州地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合及古環(huán)境演變[D];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北京);2014年

7 郭峰;近400年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紅柳沙包孢粉組合與古氣候重建[D];河北師范大學(xué);2015年



本文編號:27039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7039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02e6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