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平地區(qū)馬尾松樹輪氣候響應與氣候變化驅動機制研究
【圖文】:
圖1-1邋:技術路線圖逡逑Figure邋1-1.邋Technology邋Roadmap逡逑
海拔1856米,雄偉挺拔,,山地垂直氣候明顯,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同時具有北亞逡逑熱帶和南溫帶某些特征。本文采樣點麻坑(MK)邋(25°341^邋117°21’E,1000ma.s.l.)逡逑位于福建省中部最高山戴云山的延伸分支(圖2-1)。如圖所示,其中三角形代表逡逑本文采樣點MK,紅色原點代表文中用于對比分析的六條樹輪寬度序列:牛姆林逡逑(NML)邋(Li邋etal.,邋2017)、方廣巖(FGY)邋(Guo邋etal.,邋2018)與鼓山(GS)邋(Li逡逑etal.,邋2016)采樣點分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泰縣及福州市;采樣點XDC04邋(Shi逡逑eta丨.,2010)位于浙江省,江西及湖南的五個采樣點YJP,WGS,NY,JGS以及YZ逡逑的樹木綜合形成一條序列RC邋(Duanetal.,2012)、以及一條越南的長年表(BDNP)逡逑(Buckley邋etal.,2010)。由于篇幅限制,圖2-1中未展示越南年表采樣點位置;黑逡逑色五角星為本文使用氣象數(shù)據(jù)的來源:永安氣象站。逡逑13逡逑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718.5;P46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丁木;黃小梅;秦寧生;;樹輪記錄的黃河源區(qū)過去390 a流量變化[J];自然資源學報;2017年09期
2 王文志;劉曉宏;徐國保;邵雪梅;秦大河;孫維貞;安文玲;曾小敏;;柴達木盆地樹輪δ18~O記錄的過去1000年濕度變化[J];科學通報;2013年33期
3 高琳琳;勾曉華;鄧洋;楊梅學;霍玉俠;陳秋艷;;西北干旱區(qū)樹輪氣候學研究進展[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3年04期
4 張軍周;勾曉華;趙志千;劉文火;張芬;曹宗英;周非飛;;樹輪生態(tài)學研究中微樹芯石蠟切片制作的方法探討[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3年10期
5 方克艷;劉昶智;勾曉華;李穎俊;;樹輪學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存在的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5期
6 方克艷;勾曉華;陳發(fā)虎;彭劍峰;劉普幸;王茂;朱有明;;樹輪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J];冰川凍土;2008年05期
7 劉普幸,勾曉華,張齊兵,陳發(fā)虎;國際樹輪水文學研究進展[J];冰川凍土;2004年06期
8 陳寶君,錢君龍,濮培民,柯善哲,黃耀生,柯曉康;樹輪α-纖維素δ~(13)C角分布及其氣候含義[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1期
9 唐佑民,柳又春;我國西部溫度和樹輪的關系及轉移函數(shù)[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1年04期
10 劉禹,劉榮謨,孫福慶;樹輪穩(wěn)定碳同位素與全球變化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1989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尚華明;魏文壽;袁玉江;喻樹龍;張同文;;阿爾泰山南坡樹輪寬度對氣候變暖的響應[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2 彭劍峰;勾曉華;方克艷;張芬;;坡向對海拔梯度上祁連圓柏樹輪記錄的干擾[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彭劍峰;勾曉華;張永香;;樹輪生態(tài)學在寬度方面的發(fā)展和若干應用研究[A];“土地變化科學與生態(tài)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尚華明;魏文壽;袁玉江;喻樹龍;陳霞;張同文;;樹輪記錄的天山山區(qū)中部150a降水變化特征[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5 袁玉江;魏文壽;Esper Jan;喻樹龍;張瑞波;;采點和去趨勢方法對新疆天山西部云杉上樹線樹輪寬度年表相關性及其氣候信號的影響[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6 邵雪梅;范金梅;;樹輪寬資料所指示的川西過去氣候變化[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7 張同文;王麗麗;袁玉江;魏文壽;喻樹龍;張瑞波;陳峰;尚華明;范子昂;;利用樹輪寬度資料重建天山中段南坡巴侖臺地區(qū)過去645年來的降水變化[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8 張瑞波;袁玉江;魏文壽;喻樹龍;尚華明;王麗麗;陳峰;;樹輪記錄西藏東部過去400a秋冬季平均最低氣溫[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9 梁爾源;邵雪梅;秦寧生;;利用樹輪重建青海南部過去290年夏季最低溫度變化[A];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劉洪濱;邵雪梅;;采用樹輪年表重建秦嶺地區(qū)歷史時期初春溫度變化[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氣候系統(tǒng)與氣候變化”分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潘繼鵬 通訊員 吳燁;絲綢之路風云會 中亞氣象展風采[N];中國氣象報;2017年
2 受訪嘉賓 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楊!〔稍L人 本報記者 王素琴;樹輪如何破解氣候密碼?[N];中國氣象報;2014年
3 馬媛媛;樹輪與氣候息息相關[N];中國氣象報;2011年
4 實習生 馬媛媛;樹輪?還是密碼?[N];科技日報;2011年
5 通訊員 張同文 尚華明;新疆氣象林業(yè)聯(lián)合采集樹輪圓盤標本[N];中國氣象報;2015年
6 劉洪濱;樹輪在氣候變化研究中的應用[N];中國氣象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吳越;樹木年輪:氣候變化的記錄者[N];中國氣象報;2015年
8 劉峻;南京紫金山樹木記下厄爾尼諾現(xiàn)象[N];江蘇科技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潘繼鵬;年輪之花如牡丹綻放[N];中國氣象報;2011年
10 尚華明 楊青;樹木年輪:記錄氣候與環(huán)境的“史官”[N];中國氣象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芬;青藏高原東北部樹輪生態(tài)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2 方克艷;近400年來西北地區(qū)氣候變化的樹輪記錄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趙興云;中國東部亞熱帶地區(qū)樹輪δ~(13)C年序列及方位變化的環(huán)境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4 霍玉俠;樹輪寬度記錄的新疆北疆地區(qū)氣候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7年
5 高琳琳;祁連山地區(qū)樹輪氣候與生態(tài)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6 張芬;青藏高原東北部樹輪生態(tài)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7 楊濤;藏東南地區(qū)氣候變化的樹輪記錄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8 鄧洋;樹輪記錄的青藏高原東部過去千年水文氣候變化[D];蘭州大學;2015年
9 馬永永;近500年來亞洲干旱變化的樹輪記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2016年
10 侯迎;基于樹輪資料重建石羊河上游歷史時期氣候與徑流量變化[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帥;我國亞熱帶樹輪在挖掘過去非常規(guī)氣候信號中的應用[D];武漢大學;2019年
2 郭國洋;福州樹輪寬度和穩(wěn)定同位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8年
3 王雷;福建省漳平地區(qū)馬尾松樹輪氣候響應與氣候變化驅動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8年
4 楊晶;大沾河自然保護區(qū)紅松與落葉松NPP變化趨勢與其樹輪年表間相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年
5 蘇凱;基于樹輪寬度的太白山160年來降水重建與極端旱澇災害事件研究[D];西北大學;2018年
6 劉小英;不同地理種源杉木樹輪穩(wěn)定碳同位素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年
7 張芳芳;神農(nóng)架地區(qū)巴山冷杉樹輪δ~(18)O、δD所記錄的大氣環(huán)流及海溫信息[D];武漢大學;2018年
8 李大穩(wěn);閩東南樹輪寬度和穩(wěn)定碳同位素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年
9 牛豪閣;祁連山東部三種針葉樹徑向生長動態(tài)對氣候的響應[D];蘭州大學;2018年
10 趙伯陽;河北青龍地區(qū)公元1890年來5-7月相對濕度的樹輪記錄[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2016年
本文編號:26706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670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