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汛期降水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4-10 22:57
【摘要】:安徽省屬東亞顯著季風氣候區(qū),地跨淮河和長江南北,為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境內有平原、丘陵和山區(qū)三種地形,降水具有明顯的地帶性規(guī)律。論文以安徽省14個站點1957—2016年共60a的汛期降水量為指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4個站點進行空間聚類。以降水分區(qū)結果為基礎,采用滑動t檢驗、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統(tǒng)計方法,對各分區(qū)不同等級降水的時間變化規(guī)律及其對汛期降水的貢獻率進行了初步研究;并分析了各區(qū)域汛期降水量對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響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據(jù)14個站點60a汛期降水量的前3個主成分(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7.6%),可將安徽省劃分為淮河以北、淮河沿岸、江淮之間和長江以南四類區(qū)域。其汛期降水量多年均值分別為591.6、617.0、695.0和883.2mm,汛期降水日數(shù)多年均值分別為48.7、51.8、58.5和66.0d,均具有淮河以北少于淮河沿岸,淮河沿岸少于江淮之間,江淮之間少于長江以南的地帶性規(guī)律。(2)60a來,各區(qū)域汛期總降水量具有不同的時間變化特征;春右员钡难雌诳偨邓砍什伙@著的減少趨勢,淮河沿岸則呈不顯著的增加趨勢,二者均未發(fā)生突變;而江淮之間和長江以南的汛期總降水量均具有顯著增加趨勢,二者分別在1968和2007年發(fā)生從多到少的突變。四類區(qū)域的汛期降水序列均存在10—14a、4—6a和20—22a左右的周期波動,另外長江以南還存在28a左右的周期波動。據(jù)R/S分析,未來除淮河沿岸當前的增加趨勢可能會逆轉外,其它區(qū)域均會保持當前的增加(減少)趨勢。各區(qū)域汛期不同等級降水量具有不同的時間變化特征;春右员:除中雨總降水量微弱增加外,其它等級降水量均呈下降趨勢;小雨和大雨總降水量分別在1964和2007年發(fā)生從少到多的突變,其它等級降水量無突變;各等級降水均有10a和4a左右的周期,除暴雨總降水量外均還存在18—22a左右的周期波動;春友匕:中雨和大雨總降水量微弱下降,小雨和暴雨總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大雨總降水量在2009年發(fā)生從少到多的突變,其它等級降水量無突變;各等級降水均有18—22a和10—12a左右的周期,除小雨總降水量外其它等級降水還存在4—6a左右的周期波動。江淮之間:除小雨總降水量微弱下降外,其它等級降水量均呈上升趨勢;大雨總降水量在1968年發(fā)生從多到少的突變,其它等級降水量無突變;各等級降水均存在18—22a、10a和4—6a的周期,小雨和中雨總降水量序列還存在28a左右的周期波動。長江以南:除小雨和大雨總降水量微弱減少外,其它等級降水量均呈增加趨勢;中雨和暴雨總降水量均在2007年發(fā)生從多到少的突變;各等級降水均存在28—30a和10—14a的周期,另外小雨和大雨總降水量還存在4—6a的周期,大雨和暴雨總降水量還存在22a的周期波動。未來四類區(qū)域的各等級降水均會維持當前的增加(減少)趨勢。各區(qū)域在不同等級的降水量、降水貢獻率及其與汛期總降水量的相關系數(shù)上,均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規(guī)律。各區(qū)域汛期大雨和暴雨日具有不同的時間變化特征。除江淮之間的汛期大雨日顯著增加外,其它區(qū)域均保持微弱增加趨勢,且未來均會維持當前的增加趨勢;春右员贝笥耆赵2007年發(fā)生從少到多的突變;淮河沿岸大雨日和暴雨日分別在2009和1972年發(fā)生從少到多的突變;江淮之間大雨日在1968年發(fā)生從多到少的突變;長江以南大雨日和暴雨日均未發(fā)生突變。各區(qū)域大雨日和暴雨日序列均存在10—14a和4—6a的周期波動,另外,除淮河以北汛期暴雨日外其它區(qū)域的大雨日和暴雨日序列均存在18—22a的周期波動。(3)各區(qū)域汛期降水量對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具有不同的響應。淮河以北和淮河沿岸:1957—1992和2010—2016年時段,厄爾尼諾次年的汛期降水偏少,拉尼娜次年汛期降水偏多,1993—2016年時段,厄爾尼諾次年汛期降水偏多,拉尼娜次年汛期降水偏少。江淮之間:1957—1978和1988—1998年時段,厄爾尼諾次年汛期降水偏少,拉尼娜次年汛期降水偏多;1979—1987和1999—2016年時段,厄爾尼諾次年汛期降水偏多,拉尼娜次年汛期降水偏少。長江以南:1957—1961和1993—2009年時段,厄爾尼諾次年汛期降水偏少;1962—1992和2010—2016年時段,厄爾尼諾次年汛期降水偏多;近60a,拉尼娜次年汛期降水均偏少。各區(qū)域汛期降水量與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發(fā)生時的逐月海洋尼諾指數(shù)(ONI)累計值的關系不同;春右员钡亩驙柲嶂Z事件發(fā)生時的累計ONI值與次年汛期降水距平呈顯著負相關,拉尼娜事件發(fā)生時的累計ONI值與次年汛期降水距平呈顯著正相關。淮河沿岸的厄爾尼諾事件發(fā)生時的累計ONI值與次年汛期降水距平相關性不強,但拉尼娜事件發(fā)生時的累計ONI值與次年汛期降水距平呈顯著正相關。長江以南的厄爾尼諾事件發(fā)生時的累計ONI值與次年汛期降水距平呈顯著正相關,拉尼娜事件發(fā)生時的累計ONI值與次年汛期降水距平呈顯著負相關。江淮之間為過渡地帶,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發(fā)生時的累計ONI值與次年汛期降水距平的相關性均不強。
【圖文】:
(a)第一主成分 (b)第二主成分 (c)第三主成分圖 2.1 前三主成分分布圖Fig2.1 The map of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再對前三個主成分逐個進行系統(tǒng)聚類,聚類圖見圖 2.2:
(a)第一主成分 (b)第二主成分 (c)第三主成分(d)前 2 個主成分 (e)前 3 個主成分圖 2.2 前 3 個主成分系統(tǒng)聚類圖Fig2.2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dendrogram of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聚類結果見表 2.4:表 2.4 前 3 個主成分系統(tǒng)聚類結果
【學位授予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426.6
本文編號:2622809
【圖文】:
(a)第一主成分 (b)第二主成分 (c)第三主成分圖 2.1 前三主成分分布圖Fig2.1 The map of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再對前三個主成分逐個進行系統(tǒng)聚類,聚類圖見圖 2.2:
(a)第一主成分 (b)第二主成分 (c)第三主成分(d)前 2 個主成分 (e)前 3 個主成分圖 2.2 前 3 個主成分系統(tǒng)聚類圖Fig2.2 The hierarchical cluster dendrogram of the first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聚類結果見表 2.4:表 2.4 前 3 個主成分系統(tǒng)聚類結果
【學位授予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426.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芬;曹杰;李腹廣;孫旭東;谷曉平;熊偉;段榮;;貴州不同等級降水日數(shù)氣候特征及其與降水量的關系[J];高原氣象;2015年01期
2 孫倩倩;劉晶淼;;基于聚類分析的中國東北地區(qū)氣溫和降水時空變化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4年03期
3 江俊杰;孫衛(wèi)國;;1959-2007年安徽省降水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2012年01期
4 吳鳳燕;關洪林;;湖北省干旱分區(qū)及各區(qū)易旱類型研究[J];中國水利;2011年11期
5 宗海鋒;陳烈庭;張慶云;;ENSO與中國夏季降水年際變化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特征[J];大氣科學;2010年01期
6 馮新靈;馮自立;羅隆誠;邱麗麗;劉鵬;;青藏高原冷暖氣候變化趨勢的R/S分析及Hurst指數(shù)試驗研究[J];干旱區(qū)地理;2008年02期
7 楊尚英;張梅梅;楊玉玲;;近10年來我國農(nóng)業(yè)氣象災害分析[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07年07期
8 秦愛民;錢維宏;;近41年中國不同季節(jié)降水氣候分區(qū)及趨勢[J];高原氣象;2006年03期
9 高輝;;淮河夏季降水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對應關系的年代際變化[J];應用氣象學報;2006年01期
10 任國玉;郭軍;徐銘志;初子瑩;張莉;鄒旭凱;李慶祥;劉小寧;;近50年中國地面氣候變化基本特征[J];氣象學報;2005年06期
,本文編號:26228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6228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