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江淮暴雨過程與低空急流的日變化特征及其機理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426.6;P4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賽瀚;苗峻峰;;中國地區(qū)低空急流研究進展[J];氣象科技;2012年05期
2 賽瀚;苗峻峰;;環(huán)渤海地區(qū)低空急流的時空分布特征[J];自然災害學報;2012年06期
3 章晗;黃健;趙玉梅;;利用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對低空急流進行自動識別[J];科技視界;2013年02期
4 ;華南低空急流與4—6月廣西暴雨[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7年01期
5 李興生,葉卓佳,劉林勤;夜間低空急流的分析研究[J];大氣科學;1981年03期
6 李建輝;華南初夏的超低空急流及其對暴雨的影響[J];氣象學報;1982年03期
7 楊大升;大尺度低空急流動力學的初步研究[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3年04期
8 趙樹海;飛機起落中可能遇到的超低空急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2年01期
9 劉鴻波;何明洋;王斌;張慶紅;;低空急流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氣象學報;2014年02期
10 宮德吉,李彰俊;低空急流與內(nèi)蒙古的大(暴)雪[J];氣象;200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津;郭金蘭;;臺風“麥莎”沒有給北京帶來暴雨的原因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的活動及其預報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2 李津;郭金蘭;;臺風“麥莎”沒有給北京帶來暴雨的原因分析[A];奧運氣象預報與服務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華悅;葛覲銘;付強;黃建平;;塔克拉瑪干低空急流特征研究[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2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4年
4 張檉檉;胡明寶;趙景志;鄧少格;;用風廓線雷達資料分析一次暴雨與低空急流的關系[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雷達技術開發(fā)與應用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5 張京英;漆梁波;王慶華;;用天氣雷達資料分析暴雨與高低空急流的關系[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劉淑媛;鄭永光;陶祖鈺;;利用風廓線雷達資料分析低空急流的脈動與暴雨關系[A];2008年北京氣象學會科技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7 金巍;曲巖;姚秀萍;;一次大暴雨過程中低空急流演變與強降水的關系[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天氣預報預警和影響評估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8 劉愛鳴;劉銘;林毅;;低空急流對0212號臺風“北冕”后部暴雨影響的分析和數(shù)值試驗[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熱帶氣旋和季風”分會論文集[C];2003年
9 王秀玲;鄭秉浩;;風廓線雷達資料在一次全區(qū)暴雨中的特征[A];第十五屆全國云降水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會議論文集(Ⅰ)[C];2008年
10 崔宜少;李建華;秦俊嶺;;遠距離臺風引發(fā)山東半島暴雨的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天氣預報預警和影響評估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李偉 通訊員 曾萬紅 周浩;將“五個確!必灤┓姥纯购等^程[N];益陽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東阡;中國東南部地區(qū)西南低空急流氣候特征及其與中國東部降水的關系[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蕾;中國西南低層大風與西南風低空急流活動的氣候?qū)W分析[D];南京氣象學院;2004年
2 賽瀚;環(huán)渤海地區(qū)低空急流時空結構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3 劉華悅;塔克拉瑪干低空急流特征及其對沙塵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5年
4 周靜;2011年6月江淮暴雨過程與低空急流的日變化特征及其機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5 張文龍;中國西南低層大風與西南風低空急流活動的統(tǒng)計分析及慣性穩(wěn)定性作用分析[D];南京氣象學院;2003年
6 羅建英;梅雨鋒急流暴雨日變化的地理原因研究及地形對低空急流日變化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D];南京氣象學院;2003年
7 楊婷婭;脈沖多普勒天氣雷達徑向速度資料處理及對低空急流的識別[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8 金宏憶;基于多普勒天氣雷達的低空急流自動識別方法的探討[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9 李夢婕;新疆降水分布與中小尺度降水動力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
10 李艷杰;廣義非線性亞臨界濕對稱不穩(wěn)定的理論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230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62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