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靶向作用的雙硫侖/Cu 2+ 協(xié)同遞送載體的應用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4-15 04:17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治療癌癥,但癌癥仍然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熥鳛橐环N重要的治療手段,仍存在療效差、副作用大等缺點。為了避免化療藥物對人體的永久性危害,科學家們試圖開發(fā)出納米載藥載體。納米膠束具有獨特的藥動學性質,通過其增強的滲透和保留(EPR)效應可以改變其在體內(nèi)的生物分布。此外,一些對腫瘤細胞有特異靶向作用的化合物可以修飾在膠束表面,以增強膠束的主動靶向能力。在本研究中,我們設計了一種基于透明質酸(HA)具有p H響應的納米載體來聯(lián)合遞送雙硫侖(DSF)與Cu2+。首先通過開環(huán)聚合的方法來合成聚己內(nèi)酯(PCL)。利用親水性高分子聚乙二醇單甲醚(mPEG)和疏水性的聚己內(nèi)酯對HA進行改性,得到了HA-PEG-PCL接枝聚合物。然后通過HA-PEG-PCL的親疏水性相互作用,將DSF負載到聚合物中形成納米膠束(HPPD)。最后利用HPPD表面羧基與Cu2+的拓撲結構來搭載外源性Cu2+合成(HPPDC)。HPPDC中Cu-O的拓撲結構不僅阻止藥物提前泄露減少了生物毒性而且對殺滅癌細胞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在腫...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3S轉變理論”
1.2 HA納米粒子的“3S轉變”
1.2.1 穩(wěn)定轉變
1.2.2 表面轉變
1.2.3 尺寸轉變
1.3 “3S轉變理論”中HA與藥物的結合模式
1.3.1 HA形成膠束用于載藥
1.3.2 藥物與HA結合物
1.3.3 HA涂層納米載體
1.4 具有“3S轉變”特性的HA基納米粒子的應用
1.4.1 化療藥物輸送
1.4.2 HA在基因傳遞中的應用
1.4.3 用于PDT或 PTT的光敏劑遞送
1.5 本課題的選題與研究
第二章 具有靶向作用的雙硫侖/Cu2+協(xié)同遞送載體的制備與討論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實驗試劑
2.2.2 實驗儀器
2.2.3 HA-PEG-PCL共聚物的合成
2.2.4 HA-PEG-PCL偶聯(lián)物負載DSF和 Cu2+
2.2.5 表征技術
2.2.6 膠束臨界膠束濃度(CMC)測定
2.2.7 標準曲線的建立以及Cu2+的測定方式
2.2.8 封裝和釋放
2.3 結果與討論
2.3.1 HA-PEG-PCL的制備與表征
2.3.2 膠束的制備與表征
2.3.3 p H響應DSF和 Cu2+釋放
2.4 小結
第三章 雙硫侖/Cu2+協(xié)同遞送載體生物實驗的研究與討論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實驗試劑
3.2.2 實驗儀器
3.2.3 MTT細胞活性測定
3.2.4 細胞攝取研究
3.2.5 體內(nèi)實驗評價
3.3 結果與討論
3.3.1 細胞內(nèi)攝取HPP
3.3.2 體外細胞毒性
3.3.3 活體成像分析
3.3.4 體內(nèi)抗腫瘤實驗
3.3.5 體內(nèi)抗腫瘤作用
3.4 小結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55723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3S轉變理論”
1.2 HA納米粒子的“3S轉變”
1.2.1 穩(wěn)定轉變
1.2.2 表面轉變
1.2.3 尺寸轉變
1.3 “3S轉變理論”中HA與藥物的結合模式
1.3.1 HA形成膠束用于載藥
1.3.2 藥物與HA結合物
1.3.3 HA涂層納米載體
1.4 具有“3S轉變”特性的HA基納米粒子的應用
1.4.1 化療藥物輸送
1.4.2 HA在基因傳遞中的應用
1.4.3 用于PDT或 PTT的光敏劑遞送
1.5 本課題的選題與研究
第二章 具有靶向作用的雙硫侖/Cu2+協(xié)同遞送載體的制備與討論
2.1 引言
2.2 實驗部分
2.2.1 實驗試劑
2.2.2 實驗儀器
2.2.3 HA-PEG-PCL共聚物的合成
2.2.4 HA-PEG-PCL偶聯(lián)物負載DSF和 Cu2+
2.2.6 膠束臨界膠束濃度(CMC)測定
2.2.7 標準曲線的建立以及Cu2+的測定方式
2.2.8 封裝和釋放
2.3 結果與討論
2.3.1 HA-PEG-PCL的制備與表征
2.3.2 膠束的制備與表征
2.3.3 p H響應DSF和 Cu2+釋放
2.4 小結
第三章 雙硫侖/Cu2+協(xié)同遞送載體生物實驗的研究與討論
3.1 引言
3.2 實驗部分
3.2.1 實驗試劑
3.2.2 實驗儀器
3.2.3 MTT細胞活性測定
3.2.4 細胞攝取研究
3.2.5 體內(nèi)實驗評價
3.3 結果與討論
3.3.1 細胞內(nèi)攝取HPP
3.3.2 體外細胞毒性
3.3.3 活體成像分析
3.3.4 體內(nèi)抗腫瘤實驗
3.3.5 體內(nèi)抗腫瘤作用
3.4 小結
第四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557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xgylw/395572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