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斷前粒子發(fā)射和蒸發(fā)剩余對熱核退激過程中入射道效應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3-24 10:34
正在建造的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冷卻儲存環(huán)(HIRFL-CSR)加速器系統可以提供能量為幾個MeV/u到2.3GeV/u的重離子束流,超重合成機制研究和非對稱核物質狀態(tài)方程研究是該加速器系統上兩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在HIRFL-CSR建造的同時,對相關物理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理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論文是為了配合在HIRFL-CSR開展的超重元素合成機制所進行的相關問題的理論研究. 本文首先介紹了有關超重元素的研究進展,指出了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基于現有的彈靶組合體利用已知反應機制所得到的超重核素距離超重穩(wěn)定島仍相差幾個中子.接著,我們對核耗散及其探針—斷前粒子多重性做了較詳細的說明.在第二章中,我們對統計模型、動力學加統計模型和路徑分析方法進行詳細的講解.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在CDSM和MCDSM的理論框架內,我們對合成相同復合核的兩個具有不同質量不對稱性的反應道16O+181Ta和19F178Hf進行了計算,結合斷前粒子發(fā)射和蒸發(fā)剩余截面對熱核退激過程中入射道效應進行了細致研究,結果表明: (1)在基態(tài)到鞍點間,斷前粒子多重性隨著入射道彈靶組合體質量不對稱性的降低而減小,而在在鞍點到斷點間,斷...
【文章頁數】: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原子核物理的發(fā)展方向
1.2 超重元素的研究現狀
1.3 核耗散及其探針
1.4 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第二章 描述熱核退激的理論模型
2.1 粒子蒸發(fā)的統計模型
2.1.1 核結合能
2.1.2 能級密度和能級密度參數
2.1.3 裂變勢壘
2.1.4 透射系數
2.2 描述裂變的 Langevin 動力學
2.3 動力學加統計模型(CDSM)
2.3.1 準穩(wěn)態(tài)的一維 Langevin 動力學
2.3.2 重要的模型參量
2.4 改進的動力學加統計模型
2.4.1 驅動位勢 V(q)
2.4.2 形變坐標相關的能級密度參數 a(q)
第三章 利用斷前粒子的發(fā)射研究熱核退激的入射道效應
3.1 反應道16O+181Ta 和19 F178Hf的斷前中子多重性
3.2 用路徑分析方法來解釋斷前中子發(fā)射中的入射道效應
3.3 斷前質子發(fā)射中的入射道效應
3.4 斷前α粒子發(fā)射中的入射道效應
第四章 利用蒸發(fā)剩余截面對熱核退激入射道效應的研究
4.1 合成新核素的俘獲過程
4.2 熔合反應截面的自旋分布
4.3 蒸發(fā)剩余截面的自旋分布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本文編號:3937311
【文章頁數】: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原子核物理的發(fā)展方向
1.2 超重元素的研究現狀
1.3 核耗散及其探針
1.4 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第二章 描述熱核退激的理論模型
2.1 粒子蒸發(fā)的統計模型
2.1.1 核結合能
2.1.2 能級密度和能級密度參數
2.1.3 裂變勢壘
2.1.4 透射系數
2.2 描述裂變的 Langevin 動力學
2.3 動力學加統計模型(CDSM)
2.3.1 準穩(wěn)態(tài)的一維 Langevin 動力學
2.3.2 重要的模型參量
2.4 改進的動力學加統計模型
2.4.1 驅動位勢 V(q)
2.4.2 形變坐標相關的能級密度參數 a(q)
第三章 利用斷前粒子的發(fā)射研究熱核退激的入射道效應
3.1 反應道16O+181Ta 和19 F178Hf的斷前中子多重性
3.2 用路徑分析方法來解釋斷前中子發(fā)射中的入射道效應
3.3 斷前質子發(fā)射中的入射道效應
3.4 斷前α粒子發(fā)射中的入射道效應
第四章 利用蒸發(fā)剩余截面對熱核退激入射道效應的研究
4.1 合成新核素的俘獲過程
4.2 熔合反應截面的自旋分布
4.3 蒸發(fā)剩余截面的自旋分布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本文編號:39373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kxlw/39373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