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合電解催化交換分離氫同位素的模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5-08 11:21
核裂變反應會產(chǎn)生氫同位素,核聚變需要氫同位素作為燃料。且氫同位素在日常生活中和軍工事業(yè)中有很廣泛的應用。所以,氫同位素分離技術變得很重要。本文使用聯(lián)合電解催化交換(CECE)的方法分離氫同位素,該方法分離系數(shù)大、系統(tǒng)裝置可以在常溫下運行。通過使用Matlab軟件,對整個交換過程進行模擬計算,在模擬過程中,可以改變分離因子的大小,催化劑和填料傳質(zhì)系數(shù)的大小,溫度的高低等條件,分析不同條件對整體同位素交換效果的影響。本文采用了氣-汽-液三相傳遞的理論模型,使用了默弗里板效率、操作線和平衡線等加以細化,使得整個模擬計算結(jié)果更準確。對初始條件氣相流量G=155.2mol/h;進料液量為F=0.7L/h;進料位置為NF=25;進料液液相中氘濃度為XFD=0.999;進料液液相中氚濃度為XFT=10-8Bq/mol;交換柱內(nèi)徑為96mm;催化層厚度為hcat=0.002m;填料層厚度為hscr=0.008m;運行溫度為T=348K進行模擬計算50層。模擬結(jié)果與俄羅斯相...
【文章頁數(shù)】:9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氫同位素基本性質(zhì)
1.1.3 氫同位素的應用
1.2 氚水的產(chǎn)生及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
1.2.1 氘氚在重水堆中的產(chǎn)生
1.2.2 氘氚在聚變堆中的產(chǎn)生
1.2.3 秦山核電基地排放氚的水平分析
1.3 氫-水同位素交換方法和模擬研究進展
1.3.1 氫-水同位素交換的三種方法
1.3.2 CECE過程模擬研究現(xiàn)狀
1.4 本課題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2章 LPCE柱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與參數(shù)的選取
2.1 CECE法分離氫同位素的工藝流程
2.2 LPCE柱內(nèi)氫同位素三相間傳遞模型的建立
2.2.1 LPCE柱內(nèi)三相交換理論模型
2.2.2 氣-汽-液三相模擬輸出程序邏輯
2.2.3 氣-汽-液三相逐板計算法
2.2.4 使用MATLAB軟件編寫
2.3 LPCE柱內(nèi)分離效果影響因素的分析及參數(shù)選取
2.3.1 催化劑表面氣-汽相間傳質(zhì)系數(shù)的影響及計算方法
2.3.2 填料表面汽-液相間傳質(zhì)系數(shù)的影響及計算方法
2.3.3 填料的處理對交換效率的影響及填料的選取
2.3.4 催化劑與填料的裝填方式對交換效率的影響
2.4 LPCE柱內(nèi)溫度的影響及分離因子的選取
2.5 本章小結(jié)
第3章 LPCE柱內(nèi)氫同位素分離模擬結(jié)果分析
3.1 柱頂向柱底及柱底向柱頂計算結(jié)果及對比分析
3.2 對無進料情況的模擬結(jié)果及分析
3.3 分離因子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4 催化劑性能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5 填料性能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6 氣相流率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7 本章小結(jié)
第4章 LPCE交換柱柱高模擬計算
4.1 模擬LPCE柱高程序邏輯圖
4.2 氣-汽-液三相逐板計算法
4.3 使用MATLAB軟件編寫與程序調(diào)試
4.4 本章小結(jié)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符號說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概念熔鹽堆的固有安全性及相關關鍵問題研究[J]. 秋穗正,張大林,蘇光輝,田文喜.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9(S1)
[2]環(huán)境氚測定方法概述[J]. 花威,文萬信. 中國輻射衛(wèi)生. 2008(02)
[3]低溫精餾氫同位素分離全回流模式研究[J]. 夏修龍,王和義,羅陽明,任興碧,傅中華,劉云怒,劉俊,古梅,謝波,翁葵平.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8(04)
[4]PTFE含量對Pt/C/PTFE疏水催化劑氫水液相催化交換性能的影響[J]. 胡勝,肖成建,朱祖良,羅順忠,王和義,羅陽明,王昌斌.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7(05)
[5]不銹鋼表面阻氚滲透涂層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常華,陶杰,駱心怡,張平則,劉紅兵. 機械工程材料. 2007(02)
[6]環(huán)境大氣氚的測定技術研究[J]. 郭文勝,鄒樂西,李潔,馬曉,孫天河.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7(01)
[7]高分散度Pt-Ir疏水催化劑制備及氫-水液相交換催化性能研究[J]. 胡勝,朱祖良,羅順忠,王和義,肖成建,羅陽明,王昌斌. 無機化學學報. 2007(01)
[8]水-氫同位素液相催化交換工藝研究[J]. 阮皓,胡石林,張麗,胡振中,竇勤成.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5(04)
[9]疏水載體和填料對氫-水液相催化交換床傳質(zhì)性能的影響[J]. 劉俊,羅陽明,傅中華,王昌斌,韓軍,夏修龍.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4(05)
[10]φ6mm Pt-PTFE疏水催化劑的研制[J]. 但貴萍,杜陽,楊勇,邱永梅,陳大華,張東. 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2004(03)
本文編號:3651564
【文章頁數(shù)】:9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概述
1.1.1 研究背景
1.1.2 氫同位素基本性質(zhì)
1.1.3 氫同位素的應用
1.2 氚水的產(chǎn)生及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
1.2.1 氘氚在重水堆中的產(chǎn)生
1.2.2 氘氚在聚變堆中的產(chǎn)生
1.2.3 秦山核電基地排放氚的水平分析
1.3 氫-水同位素交換方法和模擬研究進展
1.3.1 氫-水同位素交換的三種方法
1.3.2 CECE過程模擬研究現(xiàn)狀
1.4 本課題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2章 LPCE柱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與參數(shù)的選取
2.1 CECE法分離氫同位素的工藝流程
2.2 LPCE柱內(nèi)氫同位素三相間傳遞模型的建立
2.2.1 LPCE柱內(nèi)三相交換理論模型
2.2.2 氣-汽-液三相模擬輸出程序邏輯
2.2.3 氣-汽-液三相逐板計算法
2.2.4 使用MATLAB軟件編寫
2.3 LPCE柱內(nèi)分離效果影響因素的分析及參數(shù)選取
2.3.1 催化劑表面氣-汽相間傳質(zhì)系數(shù)的影響及計算方法
2.3.2 填料表面汽-液相間傳質(zhì)系數(shù)的影響及計算方法
2.3.3 填料的處理對交換效率的影響及填料的選取
2.3.4 催化劑與填料的裝填方式對交換效率的影響
2.4 LPCE柱內(nèi)溫度的影響及分離因子的選取
2.5 本章小結(jié)
第3章 LPCE柱內(nèi)氫同位素分離模擬結(jié)果分析
3.1 柱頂向柱底及柱底向柱頂計算結(jié)果及對比分析
3.2 對無進料情況的模擬結(jié)果及分析
3.3 分離因子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4 催化劑性能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5 填料性能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6 氣相流率對模擬結(jié)果的影響及分析
3.7 本章小結(jié)
第4章 LPCE交換柱柱高模擬計算
4.1 模擬LPCE柱高程序邏輯圖
4.2 氣-汽-液三相逐板計算法
4.3 使用MATLAB軟件編寫與程序調(diào)試
4.4 本章小結(jié)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符號說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概念熔鹽堆的固有安全性及相關關鍵問題研究[J]. 秋穗正,張大林,蘇光輝,田文喜.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9(S1)
[2]環(huán)境氚測定方法概述[J]. 花威,文萬信. 中國輻射衛(wèi)生. 2008(02)
[3]低溫精餾氫同位素分離全回流模式研究[J]. 夏修龍,王和義,羅陽明,任興碧,傅中華,劉云怒,劉俊,古梅,謝波,翁葵平.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8(04)
[4]PTFE含量對Pt/C/PTFE疏水催化劑氫水液相催化交換性能的影響[J]. 胡勝,肖成建,朱祖良,羅順忠,王和義,羅陽明,王昌斌.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7(05)
[5]不銹鋼表面阻氚滲透涂層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 常華,陶杰,駱心怡,張平則,劉紅兵. 機械工程材料. 2007(02)
[6]環(huán)境大氣氚的測定技術研究[J]. 郭文勝,鄒樂西,李潔,馬曉,孫天河.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7(01)
[7]高分散度Pt-Ir疏水催化劑制備及氫-水液相交換催化性能研究[J]. 胡勝,朱祖良,羅順忠,王和義,肖成建,羅陽明,王昌斌. 無機化學學報. 2007(01)
[8]水-氫同位素液相催化交換工藝研究[J]. 阮皓,胡石林,張麗,胡振中,竇勤成.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5(04)
[9]疏水載體和填料對氫-水液相催化交換床傳質(zhì)性能的影響[J]. 劉俊,羅陽明,傅中華,王昌斌,韓軍,夏修龍.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04(05)
[10]φ6mm Pt-PTFE疏水催化劑的研制[J]. 但貴萍,杜陽,楊勇,邱永梅,陳大華,張東. 核化學與放射化學. 2004(03)
本文編號:36515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kxlw/36515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