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滯流體演化源的強度干涉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06:40
高能重離子碰撞研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在極端高溫和高密度的環(huán)境中尋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形成的相關信號并研究其特性和新現(xiàn)象,它對應為夸克和膠子被解除了禁閉,發(fā)生了從核物質(zhì)、強子到夸克物質(zhì)相變。由于QGP產(chǎn)生于極端高溫和高密度的環(huán)境中,人們在實驗上所能觀察到的僅僅是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演化以后的末態(tài)信息,所以高能重離子碰撞研究的核心包括QGP的形成條件,演化以及末態(tài)觀測信息。由于相撞而產(chǎn)生的原始粒子的運動方式與液體的運動性質(zhì)十分相似,所以QGP的時空演化過程可以用流體力學描述。首先我們簡要的回顧了粘滯流體動力學的基礎,介紹了相對論理想流體動和粘滯流體動力學的基本方程組。隨后利用隨時空演化的一維的流體動力學模型,討論了在強子相中不同的切向粘滯系數(shù)和體粘滯系數(shù)對粘滯流體動力學源的時空演化過程影響以及對2π干涉學結果的影響。發(fā)現(xiàn)了在流體動力學源的演化過程中,切向粘滯系數(shù)和體粘滯系數(shù)的存在使得系統(tǒng)的演化變的緩慢。2π干涉學的分析表明,切向粘滯系數(shù)對玻色-愛因斯坦關聯(lián)(HBT)半徑影響不大。但是考慮體粘滯系數(shù)后,橫向的HBT半徑R。ut和有Rside明顯的增加,進一步考慮粘滯系數(shù)隨溫度變化后,發(fā)現(xiàn)H...
【文章來源】:大連理工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流體動力學基礎
1.1 流體的連續(xù)性假設
1.2 粘滯流體的切向粘滯系數(shù)和體粘滯系數(shù)
1.2.1 切向粘滯系數(shù)
1.2.2 體粘滯系數(shù)
1.2.3 相對論流體力學中的切向粘滯系數(shù)和體粘滯系數(shù)
1.3 張量的分解
1.4 速度矢量的選擇
2 流體的動力學
2.1 理想流體
2.2 粘滯流體
2.3 粘滯流體的弛豫方程
2.3.1 標準耗散流體動力學(一階理論)
2.3.2 二階斯圖爾特理論(Second-order Israel-Stewart theory)
3 粘滯流體動力學的演化
3.1 守恒方程
3.2 流體動力學的演化
4 2π干涉學分析
4.1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的HBT干涉
4.2 混沌源發(fā)出的π介子的動量關聯(lián)
4.2.1 單粒子譜的動量分布
4.2.2 二粒子譜的動量分布
4.3 關聯(lián)函數(shù)的參數(shù)化形式
4.4 2π干涉學分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A 體積粘滯系數(shù)的引進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wo-pion interferometry for viscous hydrodynamic sources[J]. 安飛,蘇中乾,張衛(wèi)寧. 中國物理C. 2012(05)
本文編號:3217878
【文章來源】:大連理工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流體動力學基礎
1.1 流體的連續(xù)性假設
1.2 粘滯流體的切向粘滯系數(shù)和體粘滯系數(shù)
1.2.1 切向粘滯系數(shù)
1.2.2 體粘滯系數(shù)
1.2.3 相對論流體力學中的切向粘滯系數(shù)和體粘滯系數(shù)
1.3 張量的分解
1.4 速度矢量的選擇
2 流體的動力學
2.1 理想流體
2.2 粘滯流體
2.3 粘滯流體的弛豫方程
2.3.1 標準耗散流體動力學(一階理論)
2.3.2 二階斯圖爾特理論(Second-order Israel-Stewart theory)
3 粘滯流體動力學的演化
3.1 守恒方程
3.2 流體動力學的演化
4 2π干涉學分析
4.1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中的HBT干涉
4.2 混沌源發(fā)出的π介子的動量關聯(lián)
4.2.1 單粒子譜的動量分布
4.2.2 二粒子譜的動量分布
4.3 關聯(lián)函數(shù)的參數(shù)化形式
4.4 2π干涉學分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A 體積粘滯系數(shù)的引進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wo-pion interferometry for viscous hydrodynamic sources[J]. 安飛,蘇中乾,張衛(wèi)寧. 中國物理C. 2012(05)
本文編號:32178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hkxlw/32178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