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對玫瑰高原鰍代謝率及基因表達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4-28 13:10
洞穴魚類具有諸多獨特的性狀,如腦的視覺區(qū)域較小,眼、皮膚色素高度退化,非視覺感官發(fā)達,能量代謝水平低,這些特征有利于適應無光照、缺乏食物的洞穴環(huán)境,使洞穴魚類成為研究高選擇壓力下的極端環(huán)境中進化適合度的典型類群。玫瑰高原鰍(Triplophysa rosa)是一種典型洞穴魚,生活在黑暗的洞穴水體中,眼退化為黑色眼點或消失。本研究以玫瑰高原鰍等魚類為研究對象,開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對玫瑰高原鰍進行光照處理,測定個體及器官(腦、心、肝)的代謝率,探究玫瑰高原鰍這種典型洞穴魚的代謝水平,以及光照是否會影響其代謝水平;2.光照處理后,對玫瑰高原鰍的腦和肌肉組織進行比較轉錄組學分析,探究光照對玫瑰高原鰍基因表達的影響;3.與三種近緣魚類(貝氏高原鰍Triplophysa bleekeri、長須盲高原鰍Triplophysa longibarbatula、武隆高原鰍Triplophysa wulongensis sp.nov(暫定名))進行個體及器官代謝水平的比較研究,探討棲息地和視覺器官退化程度的種間差異與代謝水平的關聯(lián)。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玫瑰高原鰍的靜止代謝率(RMR)與體重(M)的關...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洞穴環(huán)境及洞穴魚類概述
1.2 洞穴魚類的適應性特征
1.2.1 代謝率
1.2.2 晝夜節(jié)律
1.2.3 感覺器官
1.3 能量代謝及其影響因素
1.3.1 體重
1.3.2 器官及細胞大小
1.3.3 基因組的堿基組成
1.3.4 光
1.3.5 溫度
1.3.6 饑餓
1.4 高原鰍屬魚類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2章 玫瑰高原鰍的個體代謝率及器官代謝率
2.1 引言
2.2 材料與方法
2.2.1 樣品采集
2.2.2 實驗魚的馴化
2.2.3 個體代謝率的測定
2.2.4 血液參數(shù)的測定
2.2.5 器官代謝率的測定
2.2.6 統(tǒng)計方法
2.3 結果
2.3.1 RMR與 M的關系
2.3.2 Organ MO_2與M的關系
2.3.3 血液參數(shù)與M的關系
2.4 討論
2.5 小結
第3章 光照對玫瑰高原鰍相關基因的表達影響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樣品采集
3.2.2 實驗魚的馴化
3.2.3 實驗過程
3.3 轉錄組測序
3.3.1 建庫測序流程
3.3.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4 qPCR驗證
3.4.1 RNA的提取
3.4.2 反轉錄
3.4.3 qPCR
3.4.3.1 qPCR引物
3.4.3.2 qPCR
3.4.4 計算
3.5 結果
3.5.1 組裝及基因功能注釋結果
3.5.2 Unigene的功能注釋
3.5.3 差異表達基因
3.5.3.1 腦的差異
3.5.3.2 肌肉的差異
3.5.4 差異表達基因的驗證
3.6 討論
3.7 小結
第4章 玫瑰高原鰍與幾種近緣魚類代謝率的比較
4.1 引言
4.2 材料與方法
4.2.1 樣品采集
4.2.2 實驗魚的馴化
4.2.3 個體代謝率的測定
4.2.4 器官代謝率的測定
4.2.5 數(shù)據(jù)分析
4.3 結果
4.3.1 RMR與 M的關系
4.3.2 組織MO_2與M的關系
4.3.3 種間比較
4.4 討論
4.5 小結
第5章 總結
參考文獻
致謝
發(fā)表論文及參加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貝氏高原鰍腦組織學觀察[J]. 黃靜,王志堅. 水生生物學報. 2014(03)
[2]魚類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研究概述[J]. 李風鈴,李兆新,翟毓秀,郭萌萌. 水產(chǎn)科學. 2012(04)
[3]貝氏高原鰍肝臟的結構[J]. 熊洪林,姚艷紅,王志堅.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8)
[4]我國喀斯特洞穴魚類研究進展[J]. 張曉杰,代應貴.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0(03)
[5]貝氏高原鰍腦垂體顯微結構觀察[J]. 劉小紅,何翔,耿相昌,李斌,王志堅. 四川動物. 2009(06)
[6]無頜類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J]. 梁佼,劉欣,吳芬芳,李慶偉. 遺傳. 2009(10)
[7]貝氏高原鰍胚胎和仔魚的形態(tài)發(fā)育[J]. 李忠利,嚴太明. 水生生物學報. 2009(04)
[8]不同年齡花羔紅點鮭肌肉成分和血液指標的比較研究[J]. 孟繁伊,黃權,郝鳳奇.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9(01)
[9]轉錄調(diào)節(jié)因子DEC1的研究進展[J]. 王敏,鄭燕,郟雁飛,李彬彬,汪運山. 山東科學. 2008(04)
[10]湘西盲高原鰍種質(zhì)特征的研究[J]. 賀剛,何力,許映芳,張征,李曉莉. 淡水漁業(yè). 2008(02)
博士論文
[1]湘西盲高原鰍遺傳多樣性與生理學研究[D]. 姚雁鴻.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玫瑰高原鰍體色白化的遺傳學基礎研究[D]. 肖穎琦.西南大學 2017
[2]高原鰍屬魚類(鯉形目;條鰍科)洞穴類群的起源演化研究[D]. 閆詠柳.西南大學 2017
[3]玫瑰高原鰍和貝氏高原鰍視覺器官比較組織學研究[D]. 牛亞兵.西南大學 2017
[4]玫瑰高原鰍保護遺傳學研究[D]. 趙金鳳.西南大學 2015
[5]草魚和鯉魚代謝率異速關系的研究[D]. 張玉蓉.西南大學 2014
[6]三種鯉科魚類代謝率異速尺度的研究[D]. 黃慶達.西南大學 2014
[7]貝氏高原鰍與玫瑰高原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大體解剖及組織學比較研究[D]. 黃靜.西南大學 2012
[8]貝氏高原鰍(Trilophysa bleekeri)鰓組織形態(tài)學及呼吸面積的研究[D]. 任爽.西南大學 2011
[9]貴州茂蘭喀斯特洞穴魚類與洞穴水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D]. 李楠.貴州師范大學 2007
[10]貝氏高原鰍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與發(fā)育[D]. 姚艷紅.西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65535
【文章來源】:西南大學重慶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洞穴環(huán)境及洞穴魚類概述
1.2 洞穴魚類的適應性特征
1.2.1 代謝率
1.2.2 晝夜節(jié)律
1.2.3 感覺器官
1.3 能量代謝及其影響因素
1.3.1 體重
1.3.2 器官及細胞大小
1.3.3 基因組的堿基組成
1.3.4 光
1.3.5 溫度
1.3.6 饑餓
1.4 高原鰍屬魚類概述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2章 玫瑰高原鰍的個體代謝率及器官代謝率
2.1 引言
2.2 材料與方法
2.2.1 樣品采集
2.2.2 實驗魚的馴化
2.2.3 個體代謝率的測定
2.2.4 血液參數(shù)的測定
2.2.5 器官代謝率的測定
2.2.6 統(tǒng)計方法
2.3 結果
2.3.1 RMR與 M的關系
2.3.2 Organ MO_2與M的關系
2.3.3 血液參數(shù)與M的關系
2.4 討論
2.5 小結
第3章 光照對玫瑰高原鰍相關基因的表達影響
3.1 引言
3.2 材料方法
3.2.1 樣品采集
3.2.2 實驗魚的馴化
3.2.3 實驗過程
3.3 轉錄組測序
3.3.1 建庫測序流程
3.3.2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4 qPCR驗證
3.4.1 RNA的提取
3.4.2 反轉錄
3.4.3 qPCR
3.4.3.1 qPCR引物
3.4.3.2 qPCR
3.4.4 計算
3.5 結果
3.5.1 組裝及基因功能注釋結果
3.5.2 Unigene的功能注釋
3.5.3 差異表達基因
3.5.3.1 腦的差異
3.5.3.2 肌肉的差異
3.5.4 差異表達基因的驗證
3.6 討論
3.7 小結
第4章 玫瑰高原鰍與幾種近緣魚類代謝率的比較
4.1 引言
4.2 材料與方法
4.2.1 樣品采集
4.2.2 實驗魚的馴化
4.2.3 個體代謝率的測定
4.2.4 器官代謝率的測定
4.2.5 數(shù)據(jù)分析
4.3 結果
4.3.1 RMR與 M的關系
4.3.2 組織MO_2與M的關系
4.3.3 種間比較
4.4 討論
4.5 小結
第5章 總結
參考文獻
致謝
發(fā)表論文及參加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貝氏高原鰍腦組織學觀察[J]. 黃靜,王志堅. 水生生物學報. 2014(03)
[2]魚類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研究概述[J]. 李風鈴,李兆新,翟毓秀,郭萌萌. 水產(chǎn)科學. 2012(04)
[3]貝氏高原鰍肝臟的結構[J]. 熊洪林,姚艷紅,王志堅. 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8)
[4]我國喀斯特洞穴魚類研究進展[J]. 張曉杰,代應貴.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 2010(03)
[5]貝氏高原鰍腦垂體顯微結構觀察[J]. 劉小紅,何翔,耿相昌,李斌,王志堅. 四川動物. 2009(06)
[6]無頜類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的研究進展[J]. 梁佼,劉欣,吳芬芳,李慶偉. 遺傳. 2009(10)
[7]貝氏高原鰍胚胎和仔魚的形態(tài)發(fā)育[J]. 李忠利,嚴太明. 水生生物學報. 2009(04)
[8]不同年齡花羔紅點鮭肌肉成分和血液指標的比較研究[J]. 孟繁伊,黃權,郝鳳奇.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09(01)
[9]轉錄調(diào)節(jié)因子DEC1的研究進展[J]. 王敏,鄭燕,郟雁飛,李彬彬,汪運山. 山東科學. 2008(04)
[10]湘西盲高原鰍種質(zhì)特征的研究[J]. 賀剛,何力,許映芳,張征,李曉莉. 淡水漁業(yè). 2008(02)
博士論文
[1]湘西盲高原鰍遺傳多樣性與生理學研究[D]. 姚雁鴻.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玫瑰高原鰍體色白化的遺傳學基礎研究[D]. 肖穎琦.西南大學 2017
[2]高原鰍屬魚類(鯉形目;條鰍科)洞穴類群的起源演化研究[D]. 閆詠柳.西南大學 2017
[3]玫瑰高原鰍和貝氏高原鰍視覺器官比較組織學研究[D]. 牛亞兵.西南大學 2017
[4]玫瑰高原鰍保護遺傳學研究[D]. 趙金鳳.西南大學 2015
[5]草魚和鯉魚代謝率異速關系的研究[D]. 張玉蓉.西南大學 2014
[6]三種鯉科魚類代謝率異速尺度的研究[D]. 黃慶達.西南大學 2014
[7]貝氏高原鰍與玫瑰高原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大體解剖及組織學比較研究[D]. 黃靜.西南大學 2012
[8]貝氏高原鰍(Trilophysa bleekeri)鰓組織形態(tài)學及呼吸面積的研究[D]. 任爽.西南大學 2011
[9]貴州茂蘭喀斯特洞穴魚類與洞穴水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D]. 李楠.貴州師范大學 2007
[10]貝氏高原鰍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與發(fā)育[D]. 姚艷紅.西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1655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31655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