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的體色特征和轉錄組比較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4-18 14:05
動物體色作為脊椎動物主要的表型特征之一,在其生命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從生物識別到物種分化甚至在抵抗紫外輻射保護機體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影響動物體色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遺傳因素是決定體色多樣化的主要因子。細鋸脂鯉(Pristella maxillaris)俗稱玻璃扯旗,是一種小型半透明魚類,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其身體的透明程度是決定其觀賞價值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在飼養(yǎng)過程中發(fā)現細鋸脂鯉存在黑灰-白-透明等多種突變類型,而體色突變的表型特征和分子調控機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選取野生型(WT)、突變型Ⅰ(MU1)和突變型Ⅱ(MU2)等細鋸脂鯉的三種表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表觀形態(tài)學、組織學和轉錄組學方法來探究不同表型間色素細胞種類及其相關調控基因的差異,為后續(xù)基因功能研究的開展和進一步探究魚類體色的分子調控機制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通過體式顯微鏡對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的鰓蓋內膜、皮膚和腹腔內膜進行觀察,發(fā)現WT具有黑色素細胞、虹彩細胞和黃色素細胞等3種色素細胞。與WT相比,MU1具有虹彩細胞和黃色素細胞2種色素細胞;而MU2僅有黃色素細胞。利用組織學方法對細鋸...
【文章來源】:華中農業(yè)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圖文】: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示意圖
且虹彩細胞的數量明顯多于黃色素細胞(圖2-2, c2)。不同于 WT 和 MU1 的是,MU2 腹腔內膜處僅含有黃色素細胞一種色素細胞,并且數量極少(圖 2-2, c3),這和 MU2 其他部位(鰓蓋內膜和皮膚)的色素細胞種類一致。圖 2-2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不同部位色素細胞的差異WT(1);MU1(2);MU2(3);a:鰓蓋內膜;b:皮膚;c:腹腔內膜;黑色素細胞(白色箭頭);虹彩色素細(黑色箭頭);黃色素細胞(紅色箭頭)Figure 2-2 The differences of pigment cells in the three phenotypes of Pristella maxillarisWT(1); MU1(2); MU2(3); a, operculum lining; b, skin; c, peritoneum; melanophores (white arrow); iridophores (blackarrow); xanthophores (red arrow)3.4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皮膚和腹腔內膜色素細胞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通過組織學觀察發(fā)現,WT 皮膚和腹腔內膜中包含黑色素細胞和虹彩細胞兩種色素細胞(圖 2-3, a1, b1)。黑色素細胞多出現在 WT 軀干體側皮膚及腹腔內膜,較少或不出現在腹部皮膚(圖 2-3, a1, b1)。黑色素細胞主要集中分布在真皮的致密層和皮下組織之間,但也有少量的黑色素細胞分散在疏松層。在致密層和皮下組織之
19圖 2-3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皮膚和腹膜部位色素細胞空間分布WT(1);MU1(2);MU2(3);a:皮膚;b:腹腔內膜;黑色素細胞(白色箭頭);虹彩色素細(黑色箭頭);E:表皮;SS:疏松層;SC:致密層;S:皮下層;M:肌肉;P:腹腔內膜Figure 2-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romatophores in Pristella maxillaris skin and peritoneumWT(1); MU1(2); MU2(3); skin (a); peritoneum (b); melanophores (white arrow); iridophores (black arrow); E:epidermis;SS: stratum spongiosum;SC: stratum compactum;S: subcutis;M: muscle; P: peritoneu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黃扯旗魚核型分析方法及核型特征[J]. 余陸偉,張夢茹,劉晨輝,王言豪,劉志偉. 動物學雜志. 2018(01)
[2]魚類體色研究現狀[J]. 馮幼,許合金,劉定,陳子騰,許進奉,黎相廣,蔡漢秋. 飼料博覽. 2014(02)
[3]蝦青素對紅白錦鯉體色、生長的影響[J]. 崔培,周文禮,劉芳,于麗娜,姜志強. 水產科技情報. 2013(01)
[4]飼料脂肪水平對錦鯉體色和幾項免疫指標的影響[J]. 孫向軍,羅琳,姜志強,孫硯勝,史東杰,梁擁軍.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1(05)
[5]甌江彩鯉紅、白兩種體色遺傳關系的初步研究[J]. 王成輝,項松平,呂耀平,王劍,潘增云,何小珍.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2008(04)
[6]七彩鮭魚養(yǎng)殖技術——特征、習性及其飼養(yǎng)經驗[J]. 劉建平. 中國水產. 2005(02)
[7]彩鯽與紅鯽雜交種體色遺傳的初步研究[J]. 徐偉,白慶利,劉明華,沈俊寶. 中國水產科學. 1999(01)
[8]五種色素細胞的研究及其鑒別方法[J]. 余國勇. 生物學教學. 1996(10)
[9]鯉魚體色體型遺傳的研究[J]. 張建森,潘光碧. 水產學報. 1983(04)
博士論文
[1]紅鰭笛鯛皮膚轉錄組分析及體色相關基因克隆、表達與進化研究[D]. 張艷蘋.湖南師范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養(yǎng)殖半滑舌鰨無眼側黑化機制的初步研究[D]. 史學營.上海海洋大學 2015
[2]餌料中不同添加物對觀賞魚著色的影響[D]. 韓學哲.河北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145601
【文章來源】:華中農業(yè)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圖文】: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示意圖
且虹彩細胞的數量明顯多于黃色素細胞(圖2-2, c2)。不同于 WT 和 MU1 的是,MU2 腹腔內膜處僅含有黃色素細胞一種色素細胞,并且數量極少(圖 2-2, c3),這和 MU2 其他部位(鰓蓋內膜和皮膚)的色素細胞種類一致。圖 2-2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不同部位色素細胞的差異WT(1);MU1(2);MU2(3);a:鰓蓋內膜;b:皮膚;c:腹腔內膜;黑色素細胞(白色箭頭);虹彩色素細(黑色箭頭);黃色素細胞(紅色箭頭)Figure 2-2 The differences of pigment cells in the three phenotypes of Pristella maxillarisWT(1); MU1(2); MU2(3); a, operculum lining; b, skin; c, peritoneum; melanophores (white arrow); iridophores (blackarrow); xanthophores (red arrow)3.4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皮膚和腹腔內膜色素細胞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通過組織學觀察發(fā)現,WT 皮膚和腹腔內膜中包含黑色素細胞和虹彩細胞兩種色素細胞(圖 2-3, a1, b1)。黑色素細胞多出現在 WT 軀干體側皮膚及腹腔內膜,較少或不出現在腹部皮膚(圖 2-3, a1, b1)。黑色素細胞主要集中分布在真皮的致密層和皮下組織之間,但也有少量的黑色素細胞分散在疏松層。在致密層和皮下組織之
19圖 2-3 細鋸脂鯉三種表型皮膚和腹膜部位色素細胞空間分布WT(1);MU1(2);MU2(3);a:皮膚;b:腹腔內膜;黑色素細胞(白色箭頭);虹彩色素細(黑色箭頭);E:表皮;SS:疏松層;SC:致密層;S:皮下層;M:肌肉;P:腹腔內膜Figure 2-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romatophores in Pristella maxillaris skin and peritoneumWT(1); MU1(2); MU2(3); skin (a); peritoneum (b); melanophores (white arrow); iridophores (black arrow); E:epidermis;SS: stratum spongiosum;SC: stratum compactum;S: subcutis;M: muscle; P: peritoneu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黃扯旗魚核型分析方法及核型特征[J]. 余陸偉,張夢茹,劉晨輝,王言豪,劉志偉. 動物學雜志. 2018(01)
[2]魚類體色研究現狀[J]. 馮幼,許合金,劉定,陳子騰,許進奉,黎相廣,蔡漢秋. 飼料博覽. 2014(02)
[3]蝦青素對紅白錦鯉體色、生長的影響[J]. 崔培,周文禮,劉芳,于麗娜,姜志強. 水產科技情報. 2013(01)
[4]飼料脂肪水平對錦鯉體色和幾項免疫指標的影響[J]. 孫向軍,羅琳,姜志強,孫硯勝,史東杰,梁擁軍.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1(05)
[5]甌江彩鯉紅、白兩種體色遺傳關系的初步研究[J]. 王成輝,項松平,呂耀平,王劍,潘增云,何小珍.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2008(04)
[6]七彩鮭魚養(yǎng)殖技術——特征、習性及其飼養(yǎng)經驗[J]. 劉建平. 中國水產. 2005(02)
[7]彩鯽與紅鯽雜交種體色遺傳的初步研究[J]. 徐偉,白慶利,劉明華,沈俊寶. 中國水產科學. 1999(01)
[8]五種色素細胞的研究及其鑒別方法[J]. 余國勇. 生物學教學. 1996(10)
[9]鯉魚體色體型遺傳的研究[J]. 張建森,潘光碧. 水產學報. 1983(04)
博士論文
[1]紅鰭笛鯛皮膚轉錄組分析及體色相關基因克隆、表達與進化研究[D]. 張艷蘋.湖南師范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養(yǎng)殖半滑舌鰨無眼側黑化機制的初步研究[D]. 史學營.上海海洋大學 2015
[2]餌料中不同添加物對觀賞魚著色的影響[D]. 韓學哲.河北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1456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314560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