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水母螅狀體無性繁殖方式觀察及一種新發(fā)現(xiàn)報道
發(fā)布時間:2021-03-03 08:35
無性繁殖是水母螅狀體有效補充種群數(shù)量及擴展棲息地的重要方式,為正確掌握海月水母的無性繁殖方式進而深入了解其生活史,在顯微鏡下常年觀察并詳細描述了海月水母螅狀體進行匍匐莖生殖、芽體生殖、足囊生殖、繁殖體生殖、縱向分裂生殖和破裂生殖等復雜無性繁殖方式的過程,發(fā)現(xiàn)繁殖體生殖可產(chǎn)生浮游態(tài)繁殖體芽,在水中漂浮并生長發(fā)育成螅狀體,新發(fā)現(xiàn)一種破裂生殖方式,僅發(fā)生在螅狀體極度飽食的狀態(tài)下。對6種無性繁殖方式的行為特征和功能作用進行了對比分析,認為匍匐莖生殖和破裂生殖有利于螅狀體種群快速增加個體數(shù)量,芽體生殖和縱向分裂生殖有利于子代幼體生長,足囊生殖有利于種群抵御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繁殖體生殖有利于種群隨水流進行長距離遷移,以擴展或轉移棲息地。研究表明,不同的繁殖方式是海月水母應對不同環(huán)境條件的適應性繁殖對策。
【文章來源】:水產(chǎn)學報. 2020,44(1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10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環(huán)境因子對海月水母螅狀體存活與繁殖的影響[J]. 孫明,柴雨,董婧,付志璐,劉治更,林建齊,王佳晗. 生態(tài)學報. 2017(04)
[2]海月水母與海蜇不同幼體階段的種間短期競爭研究[J]. 遲旭朋,游奎,馬彩華,袁韻涵,陳四淸,楊葉蕃,劉心田.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13(06)
[3]我國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保護[J]. 孫松.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3(02)
[4]黃、東海水母暴發(fā)機理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研究進展[J]. 孫松,于志剛,李超倫,黃邦欽,莊志猛,魏皓,孫曉霞. 海洋與湖沼. 2012(03)
[5]溫度、鹽度對黃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狀幼體生長的影響[J]. 付志璐,董婧,孫明,趙云. 水產(chǎn)科學. 2011(04)
[6]增氧與投餌對海蜇足囊萌發(fā)的影響[J]. 游奎,馬彩華,王紹軍,高天翔,李俊磊,王曉雯.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0(06)
[7]餌料浮游動物種類和密度對海月水母攝食和生長的影響[J]. 楊為東,趙文,李多慧,滕力平,楊擔光,袁霞,韓婷婷.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0(03)
[8]海月水母的生物學特征及其爆發(fā)[J]. 鄭鳳英,陳四清,倪佳. 海洋科學進展. 2010(01)
[9]海洋水母類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J]. 張芳,孫松,李超倫. 自然科學進展. 2009(02)
本文編號:3060961
【文章來源】:水產(chǎn)學報. 2020,44(1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10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環(huán)境因子對海月水母螅狀體存活與繁殖的影響[J]. 孫明,柴雨,董婧,付志璐,劉治更,林建齊,王佳晗. 生態(tài)學報. 2017(04)
[2]海月水母與海蜇不同幼體階段的種間短期競爭研究[J]. 遲旭朋,游奎,馬彩華,袁韻涵,陳四淸,楊葉蕃,劉心田.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13(06)
[3]我國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fā)與保護[J]. 孫松.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3(02)
[4]黃、東海水母暴發(fā)機理及其生態(tài)環(huán)境效應研究進展[J]. 孫松,于志剛,李超倫,黃邦欽,莊志猛,魏皓,孫曉霞. 海洋與湖沼. 2012(03)
[5]溫度、鹽度對黃海北部海月水母碟狀幼體生長的影響[J]. 付志璐,董婧,孫明,趙云. 水產(chǎn)科學. 2011(04)
[6]增氧與投餌對海蜇足囊萌發(fā)的影響[J]. 游奎,馬彩華,王紹軍,高天翔,李俊磊,王曉雯.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0(06)
[7]餌料浮游動物種類和密度對海月水母攝食和生長的影響[J]. 楊為東,趙文,李多慧,滕力平,楊擔光,袁霞,韓婷婷.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10(03)
[8]海月水母的生物學特征及其爆發(fā)[J]. 鄭鳳英,陳四清,倪佳. 海洋科學進展. 2010(01)
[9]海洋水母類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J]. 張芳,孫松,李超倫. 自然科學進展. 2009(02)
本文編號:30609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30609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