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蝦體表固著類纖毛蟲的物種鑒定和周年變化
【學位單位】: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S941.5
【部分圖文】:
高盤累枝蟲(圖 2-1c,d),椎體累枝蟲(圖 2-1e)。蓋蟲屬物種包括:瞄新蓋蟲(圖 2-1f)和節(jié)蓋蟲(圖2-1 g)。獨縮蟲屬物種包括螅狀獨縮蟲(圖 2-1 h)。圖 2-1 固著類纖毛蟲的手繪圖a. 卵圓累枝蟲. b. 蔡甸累枝蟲. c. 高盤累枝蟲種群 I. d. 高盤累枝蟲種群 II. e. 椎體累枝蟲. f. 瞄新蓋蟲. g. 節(jié)蓋蟲. h. 螅狀獨縮蟲. 比例尺: a, e-h = 10 μm; b-d = 20μmFig. 2-1 Drawing from in vivo sessilid species.a. Epistylis ovalis sp. n. b. Epistylis caidianensis sp. n. c. Population I of Epistylis thickpatella n. sp. d. Population IIEpistylis thickpatella n. sp. e. Epistylis conica sp. n. f. Opercularia miaoxinensis sp. n. g. Opercularia articulata. h.Carchesium polypinum. Scale bars: a, e-h = 10 μm; b-d = 20μm2.1 累枝蟲屬累枝蟲屬物種的形態(tài)特征為:營群體生活,柄內(nèi)無肌絲,具有膨大的口圍唇,口區(qū)纖毛在口圍盤環(huán)繞的圈數(shù)低于 2 圈(Lynn 2008)。本研究從克氏原螯蝦體表分離并鑒定了 4 種累枝蟲屬的物種。
2 卵圓累枝蟲活體照片縮泡;In, 口漏斗;Ma, 大核;PD, 口圍盤;PL, 口圍唇;St, 柄.:a = 400 μm; b, d-h = 10 μm; c = 50 μm; i = 20 μm-2 Photomicrographs of Epistylis ovalis sp. n in vivontractile vacuole; In, infundibulum, Ma: macronucleus; PD, peristomial disk; PL, peristomial lip; St, Stalbars: a = 400 μm; b, d-h = 10 μm; c = 50 μm; i = 20 μm蛋白銀染色結(jié)果:經(jīng)過蛋白銀染色,可見反口纖毛環(huán)(ATB)圍繞蟲體后四(圖 2-3a)。在蟲體口區(qū)開口處,單毛基列和復毛基列同時出現(xiàn)且彼此平行 1.75 圈后,向相反方向螺旋向下延伸至口漏斗底部(圖 2-3b)?趨^(qū)小膜(在單毛基列和復毛基列開口處(圖 2-3b)。生發(fā)毛基列(G)呈波浪型,位列上方(圖 2-3b,c)。復毛基列在與單毛基列分開后形成咽膜 1-3(P1-3)分別由 3 條毛基列組成;P1 的 3 條毛基列發(fā)生于同一點,且末端等長(;P2 靠里的 2 條毛基列與 P1 發(fā)生于同一點,靠外毛基列的發(fā)生處稍微偏
圖 2-3 卵圓累枝蟲蛋白銀染色照片ATB, 反口纖毛環(huán); EM, 口區(qū)小膜; G, 生發(fā)毛基列; H, 單毛基列; Ma, 大核; P1–3, 咽膜 1–3; P, 復毛基列.比例尺= 10 μmFig. Photomicrographs of Epistylis ovalis sp. n. after protargal-stainedATB, aboral trochal band EM, epistomial membrane; G, germinal kinety; H, haplokinety; Ma, macronucleus; P1–3,peniculi 1–3; P, polykinety. Scale bars= 10 μm分子序列分析:獲得卵圓累枝蟲 SSU rDNA 序列長度為 1669bp,GC 含量為42.18%,BLAST 結(jié)果顯示與該序列最相似的物種是綠累枝蟲(Epistylischlorelligerum登錄號 KM096375),相似度為 98.4%,相差 26 個堿基。獲得卵圓累枝蟲 LSUrDNA序列長度為1842bp,GC含量為43.3%,BLAST結(jié)果顯示金龜累枝蟲(E.chrysemydis,登錄號 KY675197)與該物種的相似度最高,為 98.7%,相差 22 個堿基。獲得孝感累枝蟲 ITS1-5.8S-ITS2 序列長度為 464bp,GC 含量為 32.8%,BLAST 結(jié)果顯示金龜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純潔;路吉坤;葛溧;唐興本;趙士力;李前方;;2018年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與分析[J];河北漁業(yè);2018年12期
2 羅亞平;劉小燕;譚進;;克氏原螯蝦疾病研究進展[J];科學養(yǎng)魚;2019年03期
3 史振鵬;王愛民;陳開健;胡毅;劉飛;於葉兵;田紅艷;劉波;;克氏原螯蝦營養(yǎng)與飼料的研究進展[J];鹽城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02期
4 常智偉;朱端亞;嚴維輝;鄭友;;克氏原螯蝦提早繁育試驗總結(jié)[J];水產(chǎn)養(yǎng)殖;2019年06期
5 石林林;許曉輝;張龍;李艷和;;雌雄克氏原螯蝦染色體核型比較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9年02期
6 黃鴻兵;陳友明;李佳佳;尹思慧;邵俊杰;唐建清;俞雅文;;冷泉水區(qū)域克氏原螯蝦繁育與養(yǎng)殖場設計[J];水產(chǎn)養(yǎng)殖;2019年08期
7 任信林;凌武海;余紅喜;;HACCP體系在稻田克氏原螯蝦養(yǎng)殖中的應用[J];科學養(yǎng)魚;2019年11期
8 白海鋒;楊公社;高志;袁永鋒;李引娣;;黃河鹽堿地養(yǎng)殖克氏原螯蝦肌肉營養(yǎng)成分分析[J];漁業(yè)致富指南;2019年21期
9 蔡德森;張仁展;江青松;趙學山;;克氏原螯蝦春苗秋繁技術初探[J];水產(chǎn)養(yǎng)殖;2019年11期
10 孫存鑫;劉波;周群蘭;;稻蝦綜合種養(yǎng)模式下克氏原螯蝦投喂技術[J];科學養(yǎng)魚;2017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陳丹丹;克氏原螯蝦C-型凝集素PcLT抗對蝦白斑綜合征病毒及抗弧菌作用機理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2 姜虎成;克氏原螯蝦轉(zhuǎn)錄組測序數(shù)據(jù)發(fā)掘和性腺發(fā)育相關基因功能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5年
3 李艷和;克氏原螯蝦在我國的入侵遺傳學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4 董超華;克氏原螯蝦兩種模式識別受體基因的克隆、重組表達及功能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王慶;克氏原螯蝦繁育機制及養(yǎng)殖生態(tài)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6 孫晨;甲殼動物抗菌肽及信號轉(zhuǎn)導和轉(zhuǎn)錄激活因子(STAT)的基因克隆與功能分析[D];山東大學;2011年
7 陳安靜;泛素化與類泛素(SUMO)化在甲殼動物免疫反應中的功能[D];山東大學;2013年
8 蘭江風;抑制素和JAK/STAT信號途徑關鍵因子在甲殼動物免疫反應中的功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9 王顯偉;十足目甲殼動物C型凝集素功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昌霞;重金屬Cd~(2+)擾動克氏原螯蝦proPO-AS活性的毒性通路研究[D];山西大學;2019年
2 孫珂;克氏原螯蝦室內(nèi)養(yǎng)殖與繁育生態(tài)學研究[D];長江大學;2019年
3 孟愔;復方中草藥對克氏原螯蝦生長、免疫功能及肝腸組織的影響[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9年
4 周彤;克氏原螯蝦體表固著類纖毛蟲的物種鑒定和周年變化[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9年
5 周鋒;幾種環(huán)境基質(zhì)對克氏原螯蝦生存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5年
6 王紫微;超聲輔助酶解制備克氏原螯蝦調(diào)味料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9年
7 陳博堃;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對克氏原螯蝦的感染研究[D];魯東大學;2019年
8 張廣凱;克氏原螯蝦的生物耦合特性研究及其在觸土部件上的應用[D];昆明理工大學;2018年
9 楊彩橋;克氏原螯蝦布氏檸檬酸桿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分析[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8年
10 李聰;稻—蝦綜合種養(yǎng)系統(tǒng)中不同碳/氮投喂模式對克氏原螯蝦食性、可食部分營養(yǎng)組成及稻田水質(zhì)的影響初探[D];上海海洋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459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284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