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ABA對花后干旱脅迫下小麥光能利用及同化物轉(zhuǎn)運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3-05-09 23:55
黃淮海區(qū)域是我國小麥的主產(chǎn)區(qū),降雨季節(jié)分布不均,小麥生長季年均降雨量僅占其全生育期需水量的35%-50%。灌漿期間干旱頻發(fā)對籽粒產(chǎn)量的影響尤為顯著。因此,本試驗通過研究干旱逆境下外源脫落酸(ABA)對小麥光能利用與同化物轉(zhuǎn)運的調(diào)控作用,探討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麥花后冠層溫度和同化物積累與分配的影響,為提高小麥穩(wěn)產(chǎn)抗逆性及花后延衰增粒重提供理論依據(jù)。本試驗于2016-2018年在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試驗農(nóng)場遮雨棚水分池內(nèi)進行,主區(qū)為品種,供試品種為水分敏感型品系輻287(F287)和耐旱型品種山農(nóng)20(SN20)。副區(qū)設置正常灌水條件(田間持水量的75%-80%,W)和水分脅迫條件(田間持水量的40%-50%,D)。副副區(qū)設置外源激素處理,花后連續(xù)4天噴施10 mg·L-1外源脫落酸(ABA),用量為100 mL·m-2,以噴施含0.5%(V/V)Tween-20的清水為對照(CK)。主要研究結(jié)果如下:1.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小麥冠層溫度的影響干旱處理顯著提高兩品種的葉、穗溫及穗葉溫差(SLTD),顯著降低冠層溫差(CTD)。整個灌漿期...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選題的目的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冠層溫度和作物抗旱性的關系
1.2.2 光能利用與作物抗旱性的關系
1.2.3 同化物轉(zhuǎn)運與作物抗旱性的關系
1.2.4 脫落酸對作物光能利用的調(diào)控
1.2.5 脫落酸對作物同化物轉(zhuǎn)運的調(diào)控
2 材料和方法
2.1 試驗設計
2.1.1 試驗地區(qū)概況
2.1.2 田間設計
2.1.3 試驗處理
2.1.4 取樣
2.2 測定項目與方法
2.2.1 補灌水量及遮雨棚內(nèi)溫度測定
2.2.1.1 土壤含水量及補灌水量測定
2.2.1.2 遮雨棚內(nèi)溫度測定
2.2.2 冠層溫度測定
2.2.3 葉綠素相對含量測定
2.2.4 光合指標測定
2.2.5 熒光參數(shù)測定
2.2.6 旗葉脯氨酸含量測定
2.2.7 psbA基因表達量的測定
2.2.7.1 RNA提取
2.2.7.2 第一鏈c DNA的合成
2.2.7.3 基因表達量測定
2.2.8 蔗糖含量測定
2.2.9 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測定
2.2.9.1 酶液的提取
2.2.9.2 蔗糖合成酶(SS)活性測定
2.2.9.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測定
2.2.10 旗葉葉面積及干物質(zhì)積累與分配測定
2.2.11 籽粒動態(tài)灌漿過程測定
2.2.12 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gòu)成要素測定
2.3 統(tǒng)計分析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聯(lián)合方差分析表
3.2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花后冠層溫度的影響
3.2.1 冠層溫度熱圖
3.2.2 葉溫及穗溫
3.2.3 冠層溫差及穗葉溫差
3.3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光合特性的影響
3.3.1 凈光合速率(PN)及胞間二氧化碳濃度(Ci)
3.3.2 氣孔導度(gs)及蒸騰速率(Tr)
3.3.3 旗葉水分利用效率(WUEL)
3.3.4 旗葉羧化效率(CE)
3.4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熒光特性的影響
3.4.1 吸收光能性能指數(shù)(PIabs)
3.4.2 捕獲電子傳遞到電子傳遞鏈QA-中下游的其它電子受體概率(φ0)
3.4.3 光合電子傳遞鏈中質(zhì)體醌陰離子(QA-)積累量(Vj)
3.4.4 光系統(tǒng)II放氧復合體損害程度(WK)
3.5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葉綠素相對含量的影響
3.6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psbA基因相對表達量的影響
3.7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脯氨酸含量的影響
3.8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蔗糖合成進程的影響
3.8.1 蔗糖含量
3.8.2 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3.9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籽粒灌漿進程的影響
3.9.1 小麥籽粒增重過程
3.9.2 小麥籽粒灌漿速率
3.9.3 小麥籽粒灌漿模型及灌漿參數(shù)
3.10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植株干物質(zhì)積累轉(zhuǎn)運的影響
3.10.1 旗葉葉面積和不同器官中干物質(zhì)的重量及比例
3.10.2 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與再分配
3.11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產(chǎn)量及其構(gòu)成因素的影響
3.12 多因素相關性分析
4 討論
4.1 小麥基因型對花后冠層溫度及光能利用的影響
4.2 小麥基因型對花后冠層溫度及同化物轉(zhuǎn)運的影響
4.3 外源ABA對小麥花后冠層溫度及光能利用的影響
4.4 外源ABA對小麥花后冠層溫度及同化物轉(zhuǎn)運的影響
4.5 外源ABA對小麥產(chǎn)量及其構(gòu)成因素的影響
5 結(jié)論
6 參考文獻
7 致謝
8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3812630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選題的目的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冠層溫度和作物抗旱性的關系
1.2.2 光能利用與作物抗旱性的關系
1.2.3 同化物轉(zhuǎn)運與作物抗旱性的關系
1.2.4 脫落酸對作物光能利用的調(diào)控
1.2.5 脫落酸對作物同化物轉(zhuǎn)運的調(diào)控
2 材料和方法
2.1 試驗設計
2.1.1 試驗地區(qū)概況
2.1.2 田間設計
2.1.3 試驗處理
2.1.4 取樣
2.2 測定項目與方法
2.2.1 補灌水量及遮雨棚內(nèi)溫度測定
2.2.1.1 土壤含水量及補灌水量測定
2.2.1.2 遮雨棚內(nèi)溫度測定
2.2.2 冠層溫度測定
2.2.3 葉綠素相對含量測定
2.2.4 光合指標測定
2.2.5 熒光參數(shù)測定
2.2.6 旗葉脯氨酸含量測定
2.2.7 psbA基因表達量的測定
2.2.7.1 RNA提取
2.2.7.2 第一鏈c DNA的合成
2.2.7.3 基因表達量測定
2.2.8 蔗糖含量測定
2.2.9 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測定
2.2.9.1 酶液的提取
2.2.9.2 蔗糖合成酶(SS)活性測定
2.2.9.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測定
2.2.10 旗葉葉面積及干物質(zhì)積累與分配測定
2.2.11 籽粒動態(tài)灌漿過程測定
2.2.12 產(chǎn)量及產(chǎn)量構(gòu)成要素測定
2.3 統(tǒng)計分析
3 結(jié)果與分析
3.1 聯(lián)合方差分析表
3.2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花后冠層溫度的影響
3.2.1 冠層溫度熱圖
3.2.2 葉溫及穗溫
3.2.3 冠層溫差及穗葉溫差
3.3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光合特性的影響
3.3.1 凈光合速率(PN)及胞間二氧化碳濃度(Ci)
3.3.2 氣孔導度(gs)及蒸騰速率(Tr)
3.3.3 旗葉水分利用效率(WUEL)
3.3.4 旗葉羧化效率(CE)
3.4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熒光特性的影響
3.4.1 吸收光能性能指數(shù)(PIabs)
3.4.2 捕獲電子傳遞到電子傳遞鏈QA-中下游的其它電子受體概率(φ0)
3.4.3 光合電子傳遞鏈中質(zhì)體醌陰離子(QA-)積累量(Vj)
3.4.4 光系統(tǒng)II放氧復合體損害程度(WK)
3.5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葉綠素相對含量的影響
3.6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psbA基因相對表達量的影響
3.7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脯氨酸含量的影響
3.8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旗葉蔗糖合成進程的影響
3.8.1 蔗糖含量
3.8.2 蔗糖合成酶(SS)及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3.9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籽粒灌漿進程的影響
3.9.1 小麥籽粒增重過程
3.9.2 小麥籽粒灌漿速率
3.9.3 小麥籽粒灌漿模型及灌漿參數(shù)
3.10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植株干物質(zhì)積累轉(zhuǎn)運的影響
3.10.1 旗葉葉面積和不同器官中干物質(zhì)的重量及比例
3.10.2 花后干物質(zhì)積累與再分配
3.11 外源ABA對干旱條件下不同耐旱型小麥產(chǎn)量及其構(gòu)成因素的影響
3.12 多因素相關性分析
4 討論
4.1 小麥基因型對花后冠層溫度及光能利用的影響
4.2 小麥基因型對花后冠層溫度及同化物轉(zhuǎn)運的影響
4.3 外源ABA對小麥花后冠層溫度及光能利用的影響
4.4 外源ABA對小麥花后冠層溫度及同化物轉(zhuǎn)運的影響
4.5 外源ABA對小麥產(chǎn)量及其構(gòu)成因素的影響
5 結(jié)論
6 參考文獻
7 致謝
8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
本文編號:38126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38126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