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爾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不同部位葉片間集鹽、泌鹽與光合氣體交換能力的比較
發(fā)布時間:2023-04-05 03:44
氣孔開閉調節(jié)功能的正常維持是植物健康生長發(fā)育的關鍵。前期研究工作發(fā)現生活在高鹽生境中的烏拉甘草群落葉片氣孔和鹽腺具有分泌鹽分的能力,理論上講,分泌出的鹽晶體勢必會堵塞氣孔,影響氣孔開度的正常調節(jié),進而會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與生長發(fā)育,但該群落并未有受害癥狀。推測其氣孔在氣體交換和泌鹽這兩種存在利益沖突的行為之間必然存在某種折中或權衡。因此,本文假設甘草不同部位葉片(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氣孔存在泌鹽與氣體交換的分工,比較其不同部位葉片的氣孔泌鹽狀況、葉綠素含量、生理調節(jié)機制(光合生理調節(jié)、滲透調節(jié)、抗氧化酶活性)、葉片解剖結構及超微結構的不同,以揭示生長在高鹽環(huán)境中烏拉爾甘草的適應機制,為豐富甘草耐鹽機理的理論研究提供新的科學依據。主要結果如下:1.烏拉爾甘草上部葉片氣孔內未見鹽分積累,中部葉片氣孔內有少量鹽分分泌和累積,下部葉片氣孔的泌鹽量最大。利用Li-6400便攜式光合測定儀比較不同部位葉片的光合作用發(fā)現,甘草上部葉片光合能力強,而下部葉片的光合能力最弱。因此,高鹽環(huán)境中的烏拉爾甘草在生長過程中,上部葉片氣孔主要負責光合氣體交換,下部葉片氣孔主要負責將體內多余的鹽分排出體外,在氣孔泌...
【文章頁數】: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烏拉爾甘草的研究現狀
1.2 葉片集鹽、泌鹽的研究
1.3 葉片光合生理的研究
1.3.1 葉片光合特性及光系統(tǒng)Ⅱ的研究
1.3.2 葉片滲透調節(jié)及酶活性的研究
1.4 葉片解剖結構及超微結構的研究
1.5 研究目標和主要研究內容
1.5.1 關鍵科學問題
1.5.2 研究目標
1.5.3 主要研究內容
1.5.4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氣孔泌鹽與光合氣體交換能力的比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樣地和材料
2.1.2 樣地土壤理化性質測定
2.1.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氣孔泌鹽情況的觀察
2.1.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素含量的比較
2.1.5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光合能力的測定
2.1.6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熒光參數的測定
2.1.7 數據處理與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2.2.1 烏拉爾甘草樣地土壤電導率和PH的測定
2.2.2 土壤有機質、氮(N)、磷(P)、鉀(K)、速效磷、速效鉀、堿解氮等含量的測定
2.2.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氣孔泌鹽的比較
2.2.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素含量的比較
2.2.5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和蒸騰速率(Tr)的比較
2.2.6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的比較
2.3 討論
2.3.1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光合作用的比較
2.3.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光系統(tǒng)Ⅱ調節(jié)機制的比較
第三章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離子平衡和生理活性的比較
3.1 材料與方法
3.1.1 供試材料
3.1.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表面淋溶物Na+和K+的含量
3.1.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離子含量的測定
3.1.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生理指標的測定
3.1.5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3.2 結果與分析
3.2.1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泌鹽性能的比較
3.2.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內礦質離子的分布特征
3.2.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滲透調節(jié)物質含量的比較
3.2.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保護酶活性的比較
3.2.5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丙二醛(MDA)含量的比較
3.3 討論
第四章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解剖結構及超微結構的比較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試材料
4.1.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解剖結構的比較
4.1.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超微結構的比較
4.1.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4.2 結果與分析
4.2.1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橫切面解剖結構的比較
4.2.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體和線粒體超微結構的比較
4.3 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主要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評閱表
本文編號:3782661
【文章頁數】: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烏拉爾甘草的研究現狀
1.2 葉片集鹽、泌鹽的研究
1.3 葉片光合生理的研究
1.3.1 葉片光合特性及光系統(tǒng)Ⅱ的研究
1.3.2 葉片滲透調節(jié)及酶活性的研究
1.4 葉片解剖結構及超微結構的研究
1.5 研究目標和主要研究內容
1.5.1 關鍵科學問題
1.5.2 研究目標
1.5.3 主要研究內容
1.5.4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氣孔泌鹽與光合氣體交換能力的比較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樣地和材料
2.1.2 樣地土壤理化性質測定
2.1.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氣孔泌鹽情況的觀察
2.1.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素含量的比較
2.1.5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光合能力的測定
2.1.6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熒光參數的測定
2.1.7 數據處理與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2.2.1 烏拉爾甘草樣地土壤電導率和PH的測定
2.2.2 土壤有機質、氮(N)、磷(P)、鉀(K)、速效磷、速效鉀、堿解氮等含量的測定
2.2.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氣孔泌鹽的比較
2.2.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素含量的比較
2.2.5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胞間CO/-2濃度(Ci)和蒸騰速率(Tr)的比較
2.2.6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的比較
2.3 討論
2.3.1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光合作用的比較
2.3.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光系統(tǒng)Ⅱ調節(jié)機制的比較
第三章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離子平衡和生理活性的比較
3.1 材料與方法
3.1.1 供試材料
3.1.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表面淋溶物Na+和K+的含量
3.1.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離子含量的測定
3.1.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生理指標的測定
3.1.5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3.2 結果與分析
3.2.1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泌鹽性能的比較
3.2.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內礦質離子的分布特征
3.2.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滲透調節(jié)物質含量的比較
3.2.4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保護酶活性的比較
3.2.5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丙二醛(MDA)含量的比較
3.3 討論
第四章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解剖結構及超微結構的比較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試材料
4.1.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解剖結構的比較
4.1.3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超微結構的比較
4.1.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4.2 結果與分析
4.2.1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橫切面解剖結構的比較
4.2.2 烏拉爾甘草不同部位葉片葉綠體和線粒體超微結構的比較
4.3 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主要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評閱表
本文編號:37826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37826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