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黑1號小麥致矮基因的發(fā)掘與定位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S512.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隋炯明;梁國華;李欣;吳書俊;嚴松;趙祥強;張正球;顧銘洪;;秈稻多蘗矮半矮稈基因的遺傳分析和基因定位[J];作物學報;2006年06期
2 趙祥強,梁國華,周勁松,嚴長杰,曹小迎,顧銘洪;矮泰引-3中半矮稈基因的分子定位[J];遺傳學報;2005年02期
3 郭保宏,宋春華,,賈繼增;我國46個小麥品種的矮稈基因分析[J];麥類作物學報;1996年05期
4 李興普;不同矮稈基因小麥農(nóng)藝性狀的遺傳差異[J];華北農(nóng)學報;1995年01期
5 梁國華,潘學彪,顧銘洪,嵇朝球;矮泰引-2中半矮稈基因的分離與鑒定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1995年03期
6 程治軍,呂知敏;小麥的矮稈基因及其研究方法[J];作物雜志;1995年04期
7 田良才;矮蘭麥矮稈基因的初步分析[J];作物品種資源;1987年04期
8 范慶霞;王琳清;;冬小麥矮稈突變系“原冬96”遺傳分析[J];核農(nóng)學報;1987年01期
9 林鴻宣,閔紹楷,熊振民,俞桂林,陳勇,楊素勛;四個云南矮稈稻種株高的遺傳研究[J];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1988年01期
10 顧銘洪,潘學彪,李欣,董桂春;一種秈稻新矮源的分離和遺傳鑒定[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198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秋實;李倩倩;王超杰;蔣宏寶;耿皆飛;謝彥周;王成社;;小麥矮稈突變體的鑒定及基因定位[A];第八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摘要集[C];2017年
2 楊森;朱泓靜;張連全;甯順腙;郝明;劉登才;袁中偉;;黑麥矮稈基因表型鑒定及在小麥背景中致矮效應研究[A];第八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摘要集[C];2017年
3 李欣;隋炯明;梁國華;嚴長杰;嚴松;顧銘洪;;秈稻多蘗矮株高的遺傳分析及其矮稈基因定位[A];江蘇省遺傳學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孫林鶴;單強強;王冬至;余慷;李亞飛;劉冬成;孫家柱;詹克慧;張愛民;陽文龍;;小麥赤霉素敏感型顯性矮稈基因Rht12的精細定位[A];2017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shù)年會摘要集[C];2017年
5 張娜;樊小莉;崔法;趙春華;張瑋;宋利強;紀軍;李俊明;;小麥株高遺傳解析[A];第八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摘要集[C];2017年
6 隋炯明;周勇;王軍;顧銘洪;梁國華;;水稻半矮稈基因sdg的克隆與功能分析[A];江蘇省遺傳學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楊麗;劉秉華;劉宏偉;朱光;王山葒;周陽;孟繁華;;小麥品種“輪選987”的選育與推廣[A];中國作物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胡靜;周勇;劉軍;梁國華;;水稻半矮稈基因sdt2的克隆研究[A];江蘇省遺傳學會植物分子育種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9 萬建民;;水稻重要基因克隆和育種利用研究[A];2018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論文集[C];2018年
10 楊遠柱;;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與育種利用[A];2017年中國作物學會學術(shù)年會摘要集[C];201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約萬年前人類已選出水稻高產(chǎn)基因[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2 本報記者 李大慶;巨型稻能否承載稻穗的“未來希望”[N];科技日報;2017年
3 李峰 本報記者 呂兵兵;耿愛民和他的“藍矮敗”小麥[N];農(nóng)民日報;2018年
4 本報駐陜記者 韓宏;“當代后稷”把豐收的種子撒在廣袤大地[N];文匯報;2018年
5 記者 張曄 通訊員 許天穎 陳潔;高產(chǎn)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N];科技日報;2015年
6 禾軍;生態(tài)條件如何影響農(nóng)產(chǎn)品貿(mào)易[N];科技日報;2003年
7 通訊員 許天穎 本報記者 張曄;讓百姓“有得吃”“吃得飽”“吃得好”[N];科技日報;201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科;中國小麥矮稈基因和春化基因分布及小麥品質(zhì)相關(guān)性狀多重PCR體系建立[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7年
2 姜濤;小麥矮稈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與BAC源合池的構(gòu)建[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02年
3 趙波;甘藍型油菜矮稈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4 張立國;水稻顯性矮稈基因Epi-df的圖位克隆、表觀修飾特征分析及功能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5 楊志遠;矮稈基因Rht18對普通小麥農(nóng)藝性狀的效應及其對外源GA_3的響應[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6年
6 賈巧君;大麥半矮稈基因sdw1/denso的克隆與功能分析[D];浙江大學;2015年
7 唐娜;矮稈基因在小麥抗旱節(jié)水選育中的利用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9年
8 趙美丞;谷子半顯性矮稈基因SiDw1的圖位克隆及形成機制分析[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3年
9 王宇s
本文編號:26689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266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