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苗病的田間抗藥性及水稻三種真菌病害的快速檢測技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2-13 20:19
隨著高產(chǎn)水稻的大面積種植以及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的推廣,水稻惡苗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大面積發(fā)生,嚴重威脅水稻安全生產(chǎn)。明確病原菌流行規(guī)律及其對藥劑的敏感性,對病害的防治至關(guān)重要。本研究針對浙江省水稻惡苗病主要致病菌種類及其抗藥性和水稻主要真菌病害的早期檢測預警技術(shù)開展研究。主要研究結(jié)果如下:1.從浙江省的金華、嘉興和紹興地區(qū)共獲得134株鐮刀菌,其中藤倉鐮孢(Fusarium fujikuroi)101株,金華、嘉興和紹興地區(qū)分別為36、32和33株,分別占該地區(qū)種群的75.0%、71.1%和80.48%。2.測定了134株鐮刀菌對多菌靈、咪鮮胺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結(jié)果如下:多菌靈敏感菌株有17株,抗性菌株117株,其中藤倉鐮孢多菌靈低中和抗菌株分別有92株和9株。所有藤倉鐮孢菌均為咪鮮胺抗性菌株,其中25株為低抗、44株為中抗,32株為高抗,5株禾谷鐮刀菌和2株層出鐮刀菌為低抗菌株,其它鐮刀菌均為咪鮮胺敏感菌株。有121株鐮刀菌為氰烯菌酯敏感抗性菌株,EC50值范圍為0.19μg/m L0.85μg/m L,平均0.46μg/m L;其中13藤倉鐮孢菌為氰烯菌酯抗性菌株,...
【文章頁數(shù)】:9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水稻主真菌病害
1.1.1 水稻惡苗病簡介
1.1.1.1 水稻惡苗的發(fā)生和危害
1.1.1.2 水稻惡苗病的病原和病害循環(huán)
1.1.2 稻瘟病簡介
1.1.2.1 稻瘟病發(fā)生和危害
1.1.2.2 稻瘟病病原和病害循環(huán)
1.1.3 稻曲病簡介
1.1.3.1 稻曲病發(fā)生和危害
1.1.3.2 稻曲病病原和病害循環(huán)
1.2 水稻惡苗病的化學防治
1.2.1 水稻惡苗病防治現(xiàn)狀
1.2.2 藤倉鐮孢菌對多菌靈的抗性
1.2.3 藤倉鐮孢菌對咪鮮胺的抗性
1.2.4 藤倉鐮孢菌對氰烯菌酯的抗性
1.3 植物病原真菌檢測技術(shù)
1.4 本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與意義
2 苗病菌的分離及對殺菌劑敏感性的測定
2.1 實驗材料
2.1.1 供試藥劑
2.1.2 供試培養(yǎng)基
2.1.3 試劑及儀器
2.2 實驗方法
2.2.1 菌株的分離培養(yǎng)
2.2.2 分離菌株的鑒定
2.2.3 藤倉鐮孢對多菌靈敏感性測定
2.2.4 藤倉鐮孢對咪鮮胺敏感性測定
2.2.5 藤倉鐮孢對氰烯菌酯敏感性測定
2.3 結(jié)果與分析
2.3.1 菌株的分離和鑒定結(jié)果
2.3.2 藤倉鐮孢菌對多菌靈敏感性分布
2.3.3 藤倉鐮孢對咪鮮胺敏感性分布
2.3.4 藤倉鐮孢對氰烯菌酯敏感性分布
2.4 討論
3 藤倉鐮孢菌對多菌靈、咪鮮胺和氰烯菌酯的抗性機制
3.1 實驗材料
3.1.1 供試菌株
3.1.2 試劑與儀器
3.1.3 供試培養(yǎng)基
3.2 實驗方法
3.2.1 引物設計合成
3.2.2 咪鮮胺處理下的藤倉鐮孢菌絲體制備
3.2.3 藤倉鐮孢菌的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2.4 PCR擴增、產(chǎn)物克隆及測序
3.3 結(jié)果與分析
3.3.1 藤倉鐮孢Β2-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3.3.2 藤倉鐮孢菌肌球蛋白-1基因序列分析
3.3.3 藤倉鐮孢菌CYP51A基因序列分析
3.3.4 藤倉鐮孢菌CYP51B基因序列分析
3.3.5 藤倉鐮孢菌CYP51A基因啟動子區(qū)域序列分析
3.3.6 咪鮮胺處理下藤倉鐮孢菌CYP51A基因表達水平分析
3.4 討論
4 水稻惡苗病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檢測體系
4.1 實驗材料
4.1.1 供試菌株與稻種
4.1.2 供試培養(yǎng)基
4.1.3 供試試劑與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帶菌種子的制備與惡苗病菌的接種
4.2.2 種子和幼苗上藤倉鐮孢菌的分離
4.2.3 基因組DNA提取
4.2.4 引物設計和篩選
4.2.5 LAMP反應體系優(yōu)化與建立
4.2.6 LAMP檢測體系特異性和敏感性驗證
4.2.7 LAMP法檢測帶菌種子和感病幼苗
4.2.8 LAMP法檢測田間感病植株
4.3 實驗結(jié)果
4.3.1 LAMP反應體系優(yōu)化與確立
4.3.2 LAMP檢測體系特異性和敏感性驗證結(jié)果
4.3.3 種子帶菌率LAMP檢測結(jié)果
4.3.4 感病幼苗LAMP檢測結(jié)果
4.3.5 田間感病植株LAMP檢測結(jié)果
4.4 討論
5 稻曲病菌實時定量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檢測體系
5.1 實驗材料
5.1.1 供試菌株與培養(yǎng)基
5.1.2 供試試劑與儀器
5.2 實驗方法
5.2.1 稻曲病菌孢子基因組DNA提取
5.2.2 引物設計和篩選
5.2.3 Q-LAM最佳反應溫度篩選
5.2.4 Q-LAMP和Q-PCR檢測體系特異性驗證
5.2.5 Q-LAMP和Q-PCR檢測體系靈敏度驗證
5.2.6 建立Q-LAMP和Q-PCR檢測體系的標準曲線
5.2.7 Q-LAMP和Q-PCR檢測添加的孢子樣品
5.2.8 Q-LAMP和Q-PCR檢測田間孢子的樣品
5.3 結(jié)果
5.3.1 最佳反應溫度篩選結(jié)果
5.3.2 檢測體系的特異性驗證結(jié)果
5.3.3 檢測體系的靈敏度驗證結(jié)果
5.3.4 Q-LAMP檢測稻曲病菌孢子的標準曲線
5.3.5 添加孢子樣品Q-LAMP檢測結(jié)果
5.3.6 田間孢子的樣品定量檢測檢測結(jié)果
5.4 討論
6 稻瘟病菌實時定量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檢測體系
6.1 實驗材料
6.1.1 供試菌株與培養(yǎng)基
6.1.2 供試試劑與儀器
6.2 實驗方法
6.2.1 稻瘟病菌孢子基因組DNA提取
6.2.2 引物設計和篩選
6.2.3 Q-LAMP最佳反應溫度篩選
6.2.4 Q-LAMP檢測體系特異性驗證
6.2.5 Q-LAM檢測體系靈敏度驗證
6.2.6 Q-LAMP檢測體系標準曲線的建立
6.2.7 Q-LAMP檢測植株中的稻瘟病病菌
6.3 實驗結(jié)果
6.3.1 檢測體系最佳反應溫度篩選結(jié)果
6.3.2 檢測體系特異性驗證結(jié)果
6.3.3 檢測體系靈敏度檢測結(jié)果
6.3.4 Q-LAMP檢測稻瘟病菌孢子的標準曲線
6.3.5 不同致病性的稻瘟病病菌檢測結(jié)果
6.4 討論
全文總結(jié)
參考文獻
附錄
個人簡介
致謝
本文編號:3742240
【文章頁數(shù)】:9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水稻主真菌病害
1.1.1 水稻惡苗病簡介
1.1.1.1 水稻惡苗的發(fā)生和危害
1.1.1.2 水稻惡苗病的病原和病害循環(huán)
1.1.2 稻瘟病簡介
1.1.2.1 稻瘟病發(fā)生和危害
1.1.2.2 稻瘟病病原和病害循環(huán)
1.1.3 稻曲病簡介
1.1.3.1 稻曲病發(fā)生和危害
1.1.3.2 稻曲病病原和病害循環(huán)
1.2 水稻惡苗病的化學防治
1.2.1 水稻惡苗病防治現(xiàn)狀
1.2.2 藤倉鐮孢菌對多菌靈的抗性
1.2.3 藤倉鐮孢菌對咪鮮胺的抗性
1.2.4 藤倉鐮孢菌對氰烯菌酯的抗性
1.3 植物病原真菌檢測技術(shù)
1.4 本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與意義
2 苗病菌的分離及對殺菌劑敏感性的測定
2.1 實驗材料
2.1.1 供試藥劑
2.1.2 供試培養(yǎng)基
2.1.3 試劑及儀器
2.2 實驗方法
2.2.1 菌株的分離培養(yǎng)
2.2.2 分離菌株的鑒定
2.2.3 藤倉鐮孢對多菌靈敏感性測定
2.2.4 藤倉鐮孢對咪鮮胺敏感性測定
2.2.5 藤倉鐮孢對氰烯菌酯敏感性測定
2.3 結(jié)果與分析
2.3.1 菌株的分離和鑒定結(jié)果
2.3.2 藤倉鐮孢菌對多菌靈敏感性分布
2.3.3 藤倉鐮孢對咪鮮胺敏感性分布
2.3.4 藤倉鐮孢對氰烯菌酯敏感性分布
2.4 討論
3 藤倉鐮孢菌對多菌靈、咪鮮胺和氰烯菌酯的抗性機制
3.1 實驗材料
3.1.1 供試菌株
3.1.2 試劑與儀器
3.1.3 供試培養(yǎng)基
3.2 實驗方法
3.2.1 引物設計合成
3.2.2 咪鮮胺處理下的藤倉鐮孢菌絲體制備
3.2.3 藤倉鐮孢菌的DNA、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3.2.4 PCR擴增、產(chǎn)物克隆及測序
3.3 結(jié)果與分析
3.3.1 藤倉鐮孢Β2-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3.3.2 藤倉鐮孢菌肌球蛋白-1基因序列分析
3.3.3 藤倉鐮孢菌CYP51A基因序列分析
3.3.4 藤倉鐮孢菌CYP51B基因序列分析
3.3.5 藤倉鐮孢菌CYP51A基因啟動子區(qū)域序列分析
3.3.6 咪鮮胺處理下藤倉鐮孢菌CYP51A基因表達水平分析
3.4 討論
4 水稻惡苗病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檢測體系
4.1 實驗材料
4.1.1 供試菌株與稻種
4.1.2 供試培養(yǎng)基
4.1.3 供試試劑與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帶菌種子的制備與惡苗病菌的接種
4.2.2 種子和幼苗上藤倉鐮孢菌的分離
4.2.3 基因組DNA提取
4.2.4 引物設計和篩選
4.2.5 LAMP反應體系優(yōu)化與建立
4.2.6 LAMP檢測體系特異性和敏感性驗證
4.2.7 LAMP法檢測帶菌種子和感病幼苗
4.2.8 LAMP法檢測田間感病植株
4.3 實驗結(jié)果
4.3.1 LAMP反應體系優(yōu)化與確立
4.3.2 LAMP檢測體系特異性和敏感性驗證結(jié)果
4.3.3 種子帶菌率LAMP檢測結(jié)果
4.3.4 感病幼苗LAMP檢測結(jié)果
4.3.5 田間感病植株LAMP檢測結(jié)果
4.4 討論
5 稻曲病菌實時定量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檢測體系
5.1 實驗材料
5.1.1 供試菌株與培養(yǎng)基
5.1.2 供試試劑與儀器
5.2 實驗方法
5.2.1 稻曲病菌孢子基因組DNA提取
5.2.2 引物設計和篩選
5.2.3 Q-LAM最佳反應溫度篩選
5.2.4 Q-LAMP和Q-PCR檢測體系特異性驗證
5.2.5 Q-LAMP和Q-PCR檢測體系靈敏度驗證
5.2.6 建立Q-LAMP和Q-PCR檢測體系的標準曲線
5.2.7 Q-LAMP和Q-PCR檢測添加的孢子樣品
5.2.8 Q-LAMP和Q-PCR檢測田間孢子的樣品
5.3 結(jié)果
5.3.1 最佳反應溫度篩選結(jié)果
5.3.2 檢測體系的特異性驗證結(jié)果
5.3.3 檢測體系的靈敏度驗證結(jié)果
5.3.4 Q-LAMP檢測稻曲病菌孢子的標準曲線
5.3.5 添加孢子樣品Q-LAMP檢測結(jié)果
5.3.6 田間孢子的樣品定量檢測檢測結(jié)果
5.4 討論
6 稻瘟病菌實時定量環(huán)介導等溫擴增檢測體系
6.1 實驗材料
6.1.1 供試菌株與培養(yǎng)基
6.1.2 供試試劑與儀器
6.2 實驗方法
6.2.1 稻瘟病菌孢子基因組DNA提取
6.2.2 引物設計和篩選
6.2.3 Q-LAMP最佳反應溫度篩選
6.2.4 Q-LAMP檢測體系特異性驗證
6.2.5 Q-LAM檢測體系靈敏度驗證
6.2.6 Q-LAMP檢測體系標準曲線的建立
6.2.7 Q-LAMP檢測植株中的稻瘟病病菌
6.3 實驗結(jié)果
6.3.1 檢測體系最佳反應溫度篩選結(jié)果
6.3.2 檢測體系特異性驗證結(jié)果
6.3.3 檢測體系靈敏度檢測結(jié)果
6.3.4 Q-LAMP檢測稻瘟病菌孢子的標準曲線
6.3.5 不同致病性的稻瘟病病菌檢測結(jié)果
6.4 討論
全文總結(jié)
參考文獻
附錄
個人簡介
致謝
本文編號:37422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7422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