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葉面微生物區(qū)系與烏頭霜霉病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08 20:37
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是常用藥用植物,母根稱為川烏,加工處理后的子根稱為附子,均是著名的川產道地藥材。烏頭的栽培歷史悠久,在其栽培過程中,容易產生各種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葉斑病、根腐病、白絹病、病毒病等等,其中烏頭霜霉病、根腐病以及白絹病對產量的影響較大,這幾種病害往往相互交叉影響,嚴重時會造成藥材超到一半的減產。其中烏頭霜霉病是烏頭栽培過程中極易發(fā)生的一種葉部病害,具有發(fā)病率高、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等特點,嚴重影響烏頭植株的健康生長以及附子、川烏中藥材的質量。植物的葉面(phylloplane),附生或寄生著數量龐大且種類豐富的微生物群體,這些微生物在促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抗病性,降解環(huán)境污染物,固定大氣中的氮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葉面微生物與植物病害可能存在定性和定量的關系,病害的發(fā)生與葉面微生物群體水平有關,葉面微生物菌群的失衡則是植物發(fā)生病害的直接誘因之一。已有學者對葉面微生物多樣性與葉部病害發(fā)生與防治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在經濟作物,如山茶、煙草毛白楊等,但在藥用植物的研究中,鮮見報道。本文以烏頭葉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烏頭葉...
【文章來源】: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論文縮略詞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1.2 研究目標
1.3 主要研究內容
1.4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烏頭葉面微生物PCR-DGGE分析體系的建立
2.1 材料與方法
2.1.1 樣品
2.1.2 儀器與試劑
2.2 實驗方法
2.2.1 烏頭葉面微生物總DNA的提取
2.2.2 巢式PCR擴增目的DNA片段
2.2.3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
2.3 實驗結果
2.3.1 烏頭葉面微生物DNA提取結果
2.3.2 巢式PCR擴增結果
2.3.3 DGGE變性梯度的優(yōu)化
2.3.4 最佳電泳時間的確定
2.4 小結
第三章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組成分析
3.1 實驗材料
3.1.1 樣品
3.1.2 儀器與試劑
3.2 實驗方法
3.3 結果分析
3.4 實驗結果與分析
3.4.1 不同葉齡烏頭葉面微生物PCR-DGGE分析
3.4.2 不同生長期烏頭葉面微生物多樣性分析
3.4.3 不同產地烏頭葉面微生物組成差異分析
3.5 小結
第四章 烏頭葉面菌群變化與烏頭霜霉病的相關性研究
4.1 實驗材料
4.1.1 樣品
4.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4.2 實驗方法
4.2.1 烏頭霜霉病病情調查
4.2.2 葉面微生物計數
4.2.3 烏頭葉面細菌、真菌群落結構PCR-DGGE分析
4.3 實驗結果與分析
4.3.1 烏頭葉面微生物數量分析
4.3.2 PCR-DGGE結果分析
4.3.3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變化與烏頭霜霉病發(fā)生的關系
4.4 小結
4.4.1 烏頭霜霉病病原菌入侵下的葉面微生物數量及群落多樣性存在差異
4.4.2 烏頭霜霉病病原菌入侵下的葉面微生物種類組成存在差異.
4.4.3 烏頭葉面真菌群落多樣性水平與與霜霉病存在一定相關性.
第五章 討論與展望
5.1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種類多樣性
5.2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結構演替規(guī)律
5.3 烏頭葉面菌群變化與烏頭霜霉病的相關性
5.3.1 烏頭葉面微生物數量及群落多樣性與霜霉病病害存在一定相關性
5.3.2 烏頭葉面微生物優(yōu)勢類群與霜霉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5.4 展望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6.1 葉面微生物研究進展
6.1.1 葉面微生物群落的組成
6.1.2 葉面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的影響因素
6.1.3 葉面微生物的功能研究進展
6.1.4 葉面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
6.2 微生物群落物種多樣性與植物病害的關系
6.3 藥用植物霜霉病研究進展
6.3.1 藥用植物霜霉病研究現狀
6.3.2 烏頭霜霉病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附圖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葉際微生物及其與外界互作的研究進展[J]. 高爽,劉笑塵,董錚,劉茂炎,戴良英. 植物科學學報. 2016(04)
[2]烏頭霜霉病病原菌rDNA-ITS和28S rDNA D1/D2區(qū)序列分析[J]. 歐洪,李娜,胡亮,王婷,何靜,王光志. 中草藥. 2016(15)
[3]啤酒花霜霉病發(fā)生原因及有效防治策略[J]. 湯國鋒,陳舜堂. 中國農業(yè)信息. 2016(10)
[4]烏頭霜霉病病原菌形態(tài)學研究[J]. 歐洪,李娜,王光志.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02)
[5]枇杷葉圍微生物分離及灰斑病菌拮抗菌篩選[J]. 曾志紅. 莆田學院學報. 2014(05)
[6]PCR-DGGE技術在活性污泥細菌多樣性中的條件研究[J]. 楊明月,接偉光,蔡柏巖. 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14(03)
[7]云南煙草葉片內生及葉際細菌、真菌多樣性研究[J]. 徐慧,楊根華,張敏,黨立志,王文元,王明峰,段焰青.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4(02)
[8]烏頭根際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的PCR-DGGE分析[J]. 吳清華,王光志,馬云桐,裴瑾,康亞蘭. 中藥與臨床. 2014(01)
[9]葉際微生物誘發(fā)氣孔免疫的機制及其應用前景[J]. 王洋,劉超,高靜,劉志強,王根軒. 植物學報. 2013(06)
[10]川芎內生真菌PCR-DGGE分析條件的建立和優(yōu)化[J]. 王萌,嚴鑄云,何冬梅,王海,伍燕華,陳新,馬云桐,萬德光. 華西藥學雜志. 2013(04)
博士論文
[1]微生物—葉際微環(huán)境共同調控下的氣孔集群振蕩時空動態(tài)規(guī)律及機制研究[D]. 甘毅.浙江大學 2010
[2]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術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的研究[D]. 吳愉萍.浙江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烏頭霜霉病病原物鑒定及傳播機制初步研究[D]. 歐洪.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6
[2]煙草角斑病菌侵染的葉面微生態(tài)學特征分析及其生物被膜調節(jié)物的篩選[D]. 劉歡歡.河南農業(yè)大學 2012
[3]轉Bt基因玉米葉面微生物多樣性變化[D]. 趙輝.山東師范大學 2012
[4]四川幾種竹葉部微生物區(qū)系研究[D]. 白燕.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1
[5]水稻內生菌及其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D]. 胡桂萍.福建農林大學 2010
[6]山茶葉部微生物區(qū)系與灰斑病發(fā)生關系的研究[D]. 張麗娜.四川農業(yè)大學 2009
[7]毛白楊葉際微生物多樣性及對楊樹潰瘍病生物防治研究[D]. 郭徐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9
[8]生化黃腐酸復合微生物菌肥在大棚甜瓜病害生物綜合防治中的應用[D]. 曹慧玲.西北大學 2009
[9]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浙江玫瑰醋釀造過程中的微生物多樣性[D]. 朱揚玲.浙江工商大學 2009
[10]地黃葉片有益微生物分離篩選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 童曉茹.山東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29203
【文章來源】: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論文縮略詞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1.2 研究目標
1.3 主要研究內容
1.4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烏頭葉面微生物PCR-DGGE分析體系的建立
2.1 材料與方法
2.1.1 樣品
2.1.2 儀器與試劑
2.2 實驗方法
2.2.1 烏頭葉面微生物總DNA的提取
2.2.2 巢式PCR擴增目的DNA片段
2.2.3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
2.3 實驗結果
2.3.1 烏頭葉面微生物DNA提取結果
2.3.2 巢式PCR擴增結果
2.3.3 DGGE變性梯度的優(yōu)化
2.3.4 最佳電泳時間的確定
2.4 小結
第三章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組成分析
3.1 實驗材料
3.1.1 樣品
3.1.2 儀器與試劑
3.2 實驗方法
3.3 結果分析
3.4 實驗結果與分析
3.4.1 不同葉齡烏頭葉面微生物PCR-DGGE分析
3.4.2 不同生長期烏頭葉面微生物多樣性分析
3.4.3 不同產地烏頭葉面微生物組成差異分析
3.5 小結
第四章 烏頭葉面菌群變化與烏頭霜霉病的相關性研究
4.1 實驗材料
4.1.1 樣品
4.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4.2 實驗方法
4.2.1 烏頭霜霉病病情調查
4.2.2 葉面微生物計數
4.2.3 烏頭葉面細菌、真菌群落結構PCR-DGGE分析
4.3 實驗結果與分析
4.3.1 烏頭葉面微生物數量分析
4.3.2 PCR-DGGE結果分析
4.3.3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變化與烏頭霜霉病發(fā)生的關系
4.4 小結
4.4.1 烏頭霜霉病病原菌入侵下的葉面微生物數量及群落多樣性存在差異
4.4.2 烏頭霜霉病病原菌入侵下的葉面微生物種類組成存在差異.
4.4.3 烏頭葉面真菌群落多樣性水平與與霜霉病存在一定相關性.
第五章 討論與展望
5.1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種類多樣性
5.2 烏頭葉面微生物群落結構演替規(guī)律
5.3 烏頭葉面菌群變化與烏頭霜霉病的相關性
5.3.1 烏頭葉面微生物數量及群落多樣性與霜霉病病害存在一定相關性
5.3.2 烏頭葉面微生物優(yōu)勢類群與霜霉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5.4 展望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6.1 葉面微生物研究進展
6.1.1 葉面微生物群落的組成
6.1.2 葉面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的影響因素
6.1.3 葉面微生物的功能研究進展
6.1.4 葉面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
6.2 微生物群落物種多樣性與植物病害的關系
6.3 藥用植物霜霉病研究進展
6.3.1 藥用植物霜霉病研究現狀
6.3.2 烏頭霜霉病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附圖
致謝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專著及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葉際微生物及其與外界互作的研究進展[J]. 高爽,劉笑塵,董錚,劉茂炎,戴良英. 植物科學學報. 2016(04)
[2]烏頭霜霉病病原菌rDNA-ITS和28S rDNA D1/D2區(qū)序列分析[J]. 歐洪,李娜,胡亮,王婷,何靜,王光志. 中草藥. 2016(15)
[3]啤酒花霜霉病發(fā)生原因及有效防治策略[J]. 湯國鋒,陳舜堂. 中國農業(yè)信息. 2016(10)
[4]烏頭霜霉病病原菌形態(tài)學研究[J]. 歐洪,李娜,王光志.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6(02)
[5]枇杷葉圍微生物分離及灰斑病菌拮抗菌篩選[J]. 曾志紅. 莆田學院學報. 2014(05)
[6]PCR-DGGE技術在活性污泥細菌多樣性中的條件研究[J]. 楊明月,接偉光,蔡柏巖. 黑龍江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14(03)
[7]云南煙草葉片內生及葉際細菌、真菌多樣性研究[J]. 徐慧,楊根華,張敏,黨立志,王文元,王明峰,段焰青.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2014(02)
[8]烏頭根際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的PCR-DGGE分析[J]. 吳清華,王光志,馬云桐,裴瑾,康亞蘭. 中藥與臨床. 2014(01)
[9]葉際微生物誘發(fā)氣孔免疫的機制及其應用前景[J]. 王洋,劉超,高靜,劉志強,王根軒. 植物學報. 2013(06)
[10]川芎內生真菌PCR-DGGE分析條件的建立和優(yōu)化[J]. 王萌,嚴鑄云,何冬梅,王海,伍燕華,陳新,馬云桐,萬德光. 華西藥學雜志. 2013(04)
博士論文
[1]微生物—葉際微環(huán)境共同調控下的氣孔集群振蕩時空動態(tài)規(guī)律及機制研究[D]. 甘毅.浙江大學 2010
[2]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術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的研究[D]. 吳愉萍.浙江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烏頭霜霉病病原物鑒定及傳播機制初步研究[D]. 歐洪.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2016
[2]煙草角斑病菌侵染的葉面微生態(tài)學特征分析及其生物被膜調節(jié)物的篩選[D]. 劉歡歡.河南農業(yè)大學 2012
[3]轉Bt基因玉米葉面微生物多樣性變化[D]. 趙輝.山東師范大學 2012
[4]四川幾種竹葉部微生物區(qū)系研究[D]. 白燕.四川農業(yè)大學 2011
[5]水稻內生菌及其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D]. 胡桂萍.福建農林大學 2010
[6]山茶葉部微生物區(qū)系與灰斑病發(fā)生關系的研究[D]. 張麗娜.四川農業(yè)大學 2009
[7]毛白楊葉際微生物多樣性及對楊樹潰瘍病生物防治研究[D]. 郭徐鵬.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9
[8]生化黃腐酸復合微生物菌肥在大棚甜瓜病害生物綜合防治中的應用[D]. 曹慧玲.西北大學 2009
[9]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浙江玫瑰醋釀造過程中的微生物多樣性[D]. 朱揚玲.浙江工商大學 2009
[10]地黃葉片有益微生物分離篩選及其作用機制研究[D]. 童曉茹.山東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292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5292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