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主要病蟲草綜合危害損失評估試驗初報
發(fā)布時間:2021-10-05 01:05
采取不同病蟲草防控處理進行田間小區(qū)試驗,對各個處理的茶葉產(chǎn)量損失進行測算,以明確病蟲草綜合危害對茶葉產(chǎn)量損失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位于浙江嵊州市的試驗茶園主要受到茶炭疽病、茶小綠葉蟬和茶橙癭螨以及垂序商陸、馬唐、杠板歸和小蓬草等病蟲草的危害;相對于綜合防治區(qū),蟲害防治區(qū)、病害防治區(qū)、草害防治區(qū)和不防治區(qū)茶葉產(chǎn)量損失率依次為1.26%、8.35%、4.28%和8.07%。研究結果表明,在浙江嵊州市的茶園病害和草害導致夏茶產(chǎn)量損失相對較小,而茶小綠葉蟬、茶橙癭螨等蟲害導致夏茶產(chǎn)量損失相對較大,自然狀況下夏茶期間病蟲草綜合危害損失率可達8%以上。
【文章來源】:茶葉通訊. 2020,47(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數(shù)
不同處理茶小綠葉蟬發(fā)生動態(tài)見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2019年試驗茶園內茶小綠葉蟬蟲口發(fā)生表現(xiàn)為雙峰型,高峰分別在6月中旬和10月下旬;夏初各區(qū)的第一葉蟬蟲口小高峰(6月15日)均較明顯,蟲口數(shù)量最高,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最低,且與不防治區(qū)(E)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在秋季(9月27日)對葉蟬進行農藥防治后,其蟲口(特別是若蟲)在第二蟲口高峰期明顯升高,且極顯著高于其他3個區(qū)(p<0.01)。不同處理茶橙癭螨的螨指情況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茶橙癭螨2019年發(fā)生2個高峰,主要在6—7月和9—11月,遇暖冬數(shù)量會持續(xù)保持較高的水平。6月15日對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進行防治后,數(shù)量在7月顯著低于其他區(qū)(p<0.05),其第一個高峰推遲至8月底出現(xiàn);雜草防治區(qū)(D)茶橙癭螨在7月7日調查發(fā)現(xiàn)已達到防治指標,但沒有進行螨類防治,其有螨葉率和螨指一直較高,發(fā)生較為嚴重;夏季未達到防治指標也不進行任何防治的病害防治區(qū)(C)和不防治區(qū)(E)螨類危害相對較輕。
不同處理茶橙癭螨的螨指情況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茶橙癭螨2019年發(fā)生2個高峰,主要在6—7月和9—11月,遇暖冬數(shù)量會持續(xù)保持較高的水平。6月15日對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進行防治后,數(shù)量在7月顯著低于其他區(qū)(p<0.05),其第一個高峰推遲至8月底出現(xiàn);雜草防治區(qū)(D)茶橙癭螨在7月7日調查發(fā)現(xiàn)已達到防治指標,但沒有進行螨類防治,其有螨葉率和螨指一直較高,發(fā)生較為嚴重;夏季未達到防治指標也不進行任何防治的病害防治區(qū)(C)和不防治區(qū)(E)螨類危害相對較輕。2.2 茶園雜草發(fā)生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茶園有害生物防控40年[J]. 陳宗懋,蔡曉明,周利,邊磊,羅宗秀. 中國茶葉. 2020(01)
[2]茶園雜草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 林威鵬,凌彩金,郜禮陽,周巧儀,劉淑媚. 中國茶葉. 2020(01)
[3]中國茶樹炭疽菌屬病害研究進展及展望[J]. 王玉春,劉守安,盧秦華,熊飛,楊亞軍,王新超. 植物保護學報. 2019(05)
[4]龍井茶區(qū)茶炭疽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J]. 唐美君,郭華偉,姚惠明,周孝貴.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9(10)
[5]茶樹甬道的開掘者——茶天牛[J]. 王志博,肖強. 中國茶葉. 2019(07)
[6]中國茶園雜草無效名錄修訂[J]. 吳慧平,齊蒙,李葉云,馬慧勤,吳迅. 茶葉科學. 2019(03)
[7]中國茶園雜草有效名錄[J]. 齊蒙,吳慧平,李葉云,馬慧勤,鮑亞超. 中國茶葉. 2019(03)
[8]“斑駁陸離”話網(wǎng)蝽[J]. 周孝貴,王東輝,郭華偉,羅鴻,肖強. 中國茶葉. 2019(03)
[9]茶樹葉片“千瘡百孔”之元兇——黑足角胸肖葉甲和毛股溝臀肖葉甲[J]. 周孝貴,肖強,余玉庚,孟澤洪. 中國茶葉. 2018(10)
[10]茶樹新害蟲——山香圓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鑒定與初步觀察[J]. 孟澤洪,王吉銳,周孝貴,李帥,楊文,王浩,周玉鋒. 茶葉科學. 2017(06)
本文編號:3418693
【文章來源】:茶葉通訊. 2020,47(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數(shù)
不同處理茶小綠葉蟬發(fā)生動態(tài)見圖2。從圖中可以看出,2019年試驗茶園內茶小綠葉蟬蟲口發(fā)生表現(xiàn)為雙峰型,高峰分別在6月中旬和10月下旬;夏初各區(qū)的第一葉蟬蟲口小高峰(6月15日)均較明顯,蟲口數(shù)量最高,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最低,且與不防治區(qū)(E)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在秋季(9月27日)對葉蟬進行農藥防治后,其蟲口(特別是若蟲)在第二蟲口高峰期明顯升高,且極顯著高于其他3個區(qū)(p<0.01)。不同處理茶橙癭螨的螨指情況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茶橙癭螨2019年發(fā)生2個高峰,主要在6—7月和9—11月,遇暖冬數(shù)量會持續(xù)保持較高的水平。6月15日對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進行防治后,數(shù)量在7月顯著低于其他區(qū)(p<0.05),其第一個高峰推遲至8月底出現(xiàn);雜草防治區(qū)(D)茶橙癭螨在7月7日調查發(fā)現(xiàn)已達到防治指標,但沒有進行螨類防治,其有螨葉率和螨指一直較高,發(fā)生較為嚴重;夏季未達到防治指標也不進行任何防治的病害防治區(qū)(C)和不防治區(qū)(E)螨類危害相對較輕。
不同處理茶橙癭螨的螨指情況見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茶橙癭螨2019年發(fā)生2個高峰,主要在6—7月和9—11月,遇暖冬數(shù)量會持續(xù)保持較高的水平。6月15日對綜合防治區(qū)(A)和蟲害防治區(qū)(B)進行防治后,數(shù)量在7月顯著低于其他區(qū)(p<0.05),其第一個高峰推遲至8月底出現(xiàn);雜草防治區(qū)(D)茶橙癭螨在7月7日調查發(fā)現(xiàn)已達到防治指標,但沒有進行螨類防治,其有螨葉率和螨指一直較高,發(fā)生較為嚴重;夏季未達到防治指標也不進行任何防治的病害防治區(qū)(C)和不防治區(qū)(E)螨類危害相對較輕。2.2 茶園雜草發(fā)生情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茶園有害生物防控40年[J]. 陳宗懋,蔡曉明,周利,邊磊,羅宗秀. 中國茶葉. 2020(01)
[2]茶園雜草防控技術研究進展[J]. 林威鵬,凌彩金,郜禮陽,周巧儀,劉淑媚. 中國茶葉. 2020(01)
[3]中國茶樹炭疽菌屬病害研究進展及展望[J]. 王玉春,劉守安,盧秦華,熊飛,楊亞軍,王新超. 植物保護學報. 2019(05)
[4]龍井茶區(qū)茶炭疽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J]. 唐美君,郭華偉,姚惠明,周孝貴. 浙江農業(yè)科學. 2019(10)
[5]茶樹甬道的開掘者——茶天牛[J]. 王志博,肖強. 中國茶葉. 2019(07)
[6]中國茶園雜草無效名錄修訂[J]. 吳慧平,齊蒙,李葉云,馬慧勤,吳迅. 茶葉科學. 2019(03)
[7]中國茶園雜草有效名錄[J]. 齊蒙,吳慧平,李葉云,馬慧勤,鮑亞超. 中國茶葉. 2019(03)
[8]“斑駁陸離”話網(wǎng)蝽[J]. 周孝貴,王東輝,郭華偉,羅鴻,肖強. 中國茶葉. 2019(03)
[9]茶樹葉片“千瘡百孔”之元兇——黑足角胸肖葉甲和毛股溝臀肖葉甲[J]. 周孝貴,肖強,余玉庚,孟澤洪. 中國茶葉. 2018(10)
[10]茶樹新害蟲——山香圓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的鑒定與初步觀察[J]. 孟澤洪,王吉銳,周孝貴,李帥,楊文,王浩,周玉鋒. 茶葉科學. 2017(06)
本文編號:34186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41869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