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蚜寄主轉移規(guī)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28 12:18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半翅目,蚜科)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yè)害蟲,能夠通過直接取食,分泌蜜露及傳播病毒病給棉花,黃瓜,西葫蘆,木槿,石榴等重要經濟作物及觀賞性植物帶來重大損失。多食性的棉蚜在長期的取食選擇中已經形成了不同寄主專化型。目前,已有較多的文獻報道室內;兔扪恋募闹鬓D換規(guī)律,但在田間;兔扪潦侨绾无D換的還不明確。本研究主要通過在田間設置罩籠,結合蟲口動態(tài)調查,室內生物測定,生物型鑒定技術及微衛(wèi)星標記技術等研究了安陽地區(qū)不同寄主植物上棉蚜的寄主轉換規(guī)律。本研究的結果將為實際田間作物的管理提供指導,為棉蚜的綜合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主要結論如下:在棉田不同夏寄主作物的混栽區(qū),苗期棉花,黃瓜,西葫蘆,四季豆,豇豆和甜瓜6種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種群動態(tài)結果顯示出西葫蘆上棉蚜的種群密度最高,四季豆占其次,其它幾種作物上棉蚜的數量較少,且種群動態(tài)趨勢具有一致性。在田間設置罩籠全年調查冬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種群動態(tài),結果表現出石榴,木槿和花椒上的棉蚜的發(fā)生高峰期均有所延遲,且木槿上棉蚜的蟲口密度最大。罩籠中夏寄主植物(棉花,黃瓜和西葫蘆)苗期棉蚜的蟲口動態(tài)一直保持上升的趨勢。罩籠...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苗期棉田6種夏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種群動態(tài)
??蚜在整體上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圖3-3)。西葫蘆上的無翅棉蚜從5月12日至6月6月??19日,其棉蚜的種群數量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tài),在6月19日的百株蟲量可達119789±??24144頭。黃瓜和棉花上的無翅棉蚜均呈波動性增長,其在苗期的最大種群密度分別為??9878?±2758頭/百株(6月23日)和7833?±?1956頭/百株(6月5日)。經方差分析后結??果顯示出西葫蘆與棉花或黃瓜上無翅棉蚜數量均有顯著差異,而棉花與黃瓜上的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棉花上的有翅棉蚜較少,而黃瓜和西葫蘆上的有翅棉蚜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呈波動性增長。棉花,黃瓜和西葫蘆上有翅棉蚜的最大值分別為150?±11頭/百株??(5月15日)
3.1.8次年春末罩籠棉蚜的發(fā)生情況??2016年4月26日我們對No.2和No.3中棉蚜的發(fā)生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發(fā)現在??No.2中沒有發(fā)生棉概,而在No.3中則觀察到棉蚜的爆發(fā)。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仲夏棉蚜種群崩潰機制研究進展[J]. 高桂珍,呂昭智.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5(05)
[2]武漢地區(qū)園林蚜蟲種類與發(fā)生動態(tài)[J]. 夏文勝,董立坤,劉超,蔣太平. 園林科技. 2008(04)
[3]魯西南地區(qū)蘋果綿蚜(Eriosoma lanigerum)及其天敵種群動態(tài)與群落結構特征[J]. 楊勤民,程二東,王希國,盧增全,孫緒艮. 生態(tài)學報. 2008(06)
[4]棉花型和黃瓜型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寄主適應性及轉移通道[J]. 鄭彩玲,劉向東,翟保平. 生態(tài)學報. 2007(05)
[5]基因序列在小蜂總科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中的應用[J]. 竇向梅,肖暉,黃大衛(wèi). 動物分類學報. 2005(01)
[6]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態(tài)和生態(tài)適應力的分化[J]. 劉向東,翟保平,張孝羲,陸楊. 昆蟲學報. 2004(06)
[7]蚜蟲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因素及分子基礎[J]. 蔡青年,胡熳華,王宇,谷平. 昆蟲知識. 2004(04)
[8]不同地理種群棉蚜對溫度和光周期的生態(tài)適應性[J]. 劉健,吳孔明,趙奎軍,郭予元. 生態(tài)學報. 2003(05)
[9]棉蚜微衛(wèi)星DNA的克隆及其多態(tài)性檢測[J]. 楊效文,張廣學,陳曉峰. 昆蟲學報. 2001(04)
[10]新疆棉蚜食物;偷男螒B(tài)測量分析[J]. 孟玲,李保平,董應才. 新疆農業(yè)科學. 2000(S1)
博士論文
[1]不同寄主植物上麥長管蚜Sitobion avenae種群分化及其遺傳基礎研究[D]. 高素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2]二斑葉螨與灰飛虱的微衛(wèi)星開發(fā)及種群遺傳結構研究[D]. 孫荊濤.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2
[3]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種群分化的分子遺傳標記研究及性蚜的誘導[D]. 龔鵬.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0
碩士論文
[1]華北棉區(qū)棉蚜寄主;图捌湫纬蓹C制初步研究[D]. 王麗.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5
[2]南京地區(qū)棉蚜自然種群及寄主;蛯闹鞯倪x擇與利用能力[D]. 趙海洋.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3]西葫蘆寄主對棉蚜寄主專化性的影響[D]. 吳蔚.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4]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及豇豆上的取食經歷對;缘挠绊慬D]. 梁新利.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5]棉蚜寄主專化性及其形成機制的研究[D]. 鄭彩玲.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54305
【文章來源】:河南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苗期棉田6種夏寄主植物上棉蚜的種群動態(tài)
??蚜在整體上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圖3-3)。西葫蘆上的無翅棉蚜從5月12日至6月6月??19日,其棉蚜的種群數量一直處于增長的狀態(tài),在6月19日的百株蟲量可達119789±??24144頭。黃瓜和棉花上的無翅棉蚜均呈波動性增長,其在苗期的最大種群密度分別為??9878?±2758頭/百株(6月23日)和7833?±?1956頭/百株(6月5日)。經方差分析后結??果顯示出西葫蘆與棉花或黃瓜上無翅棉蚜數量均有顯著差異,而棉花與黃瓜上的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棉花上的有翅棉蚜較少,而黃瓜和西葫蘆上的有翅棉蚜則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呈波動性增長。棉花,黃瓜和西葫蘆上有翅棉蚜的最大值分別為150?±11頭/百株??(5月15日)
3.1.8次年春末罩籠棉蚜的發(fā)生情況??2016年4月26日我們對No.2和No.3中棉蚜的發(fā)生情況進行了觀察,結果發(fā)現在??No.2中沒有發(fā)生棉概,而在No.3中則觀察到棉蚜的爆發(fā)。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仲夏棉蚜種群崩潰機制研究進展[J]. 高桂珍,呂昭智. 環(huán)境昆蟲學報. 2015(05)
[2]武漢地區(qū)園林蚜蟲種類與發(fā)生動態(tài)[J]. 夏文勝,董立坤,劉超,蔣太平. 園林科技. 2008(04)
[3]魯西南地區(qū)蘋果綿蚜(Eriosoma lanigerum)及其天敵種群動態(tài)與群落結構特征[J]. 楊勤民,程二東,王希國,盧增全,孫緒艮. 生態(tài)學報. 2008(06)
[4]棉花型和黃瓜型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的寄主適應性及轉移通道[J]. 鄭彩玲,劉向東,翟保平. 生態(tài)學報. 2007(05)
[5]基因序列在小蜂總科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中的應用[J]. 竇向梅,肖暉,黃大衛(wèi). 動物分類學報. 2005(01)
[6]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態(tài)和生態(tài)適應力的分化[J]. 劉向東,翟保平,張孝羲,陸楊. 昆蟲學報. 2004(06)
[7]蚜蟲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因素及分子基礎[J]. 蔡青年,胡熳華,王宇,谷平. 昆蟲知識. 2004(04)
[8]不同地理種群棉蚜對溫度和光周期的生態(tài)適應性[J]. 劉健,吳孔明,趙奎軍,郭予元. 生態(tài)學報. 2003(05)
[9]棉蚜微衛(wèi)星DNA的克隆及其多態(tài)性檢測[J]. 楊效文,張廣學,陳曉峰. 昆蟲學報. 2001(04)
[10]新疆棉蚜食物;偷男螒B(tài)測量分析[J]. 孟玲,李保平,董應才. 新疆農業(yè)科學. 2000(S1)
博士論文
[1]不同寄主植物上麥長管蚜Sitobion avenae種群分化及其遺傳基礎研究[D]. 高素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4
[2]二斑葉螨與灰飛虱的微衛(wèi)星開發(fā)及種群遺傳結構研究[D]. 孫荊濤.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2
[3]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種群分化的分子遺傳標記研究及性蚜的誘導[D]. 龔鵬.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0
碩士論文
[1]華北棉區(qū)棉蚜寄主;图捌湫纬蓹C制初步研究[D]. 王麗.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5
[2]南京地區(qū)棉蚜自然種群及寄主;蛯闹鞯倪x擇與利用能力[D]. 趙海洋.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3]西葫蘆寄主對棉蚜寄主專化性的影響[D]. 吳蔚.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4]棉花型和瓜型棉蚜的寄主利用能力及豇豆上的取食經歷對;缘挠绊慬D]. 梁新利.南京農業(yè)大學 2013
[5]棉蚜寄主專化性及其形成機制的研究[D]. 鄭彩玲.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543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2543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