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遲眼蕈蚊幼蟲飼養(yǎng)密度對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6-09 14:07
為探討異遲眼蕈蚊不同幼蟲飼養(yǎng)密度對其生長發(fā)育和種群繁殖的影響,設置5個幼蟲飼養(yǎng)密度(10、40、70、100、130頭·瓶-1)處理,觀察分析了異遲眼蕈蚊的發(fā)育歷期、存活率、單雌產卵量等。結果表明,異遲眼蕈蚊幼蟲密度對幼蟲歷期、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有顯著影響(P<0.05),其中幼蟲密度為70頭·瓶-1和100頭·瓶-1時,可顯著縮短幼蟲發(fā)育歷期;幼蟲密度為70頭·瓶-1時,化蛹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別達79.95%和85.68%。幼蟲密度對成蟲壽命、產卵期、單雌產卵量也有顯著影響(P<0.05),均以70頭·瓶-1幼蟲密度處理影響最大,其中雌蟲壽命為3.58 d,雄蟲壽命為3.45 d,產卵期為2.83 d,單雌產卵量為80.58粒。種群生命表分析說明,幼蟲密度為70頭·瓶-1的種群增長指數(shù)最大,繁殖一代后種群數(shù)量可增加24.2倍。表明幼蟲密度是影響異遲眼蕈蚊種群增長的重要因子之一,可作為種群調查重要指標之一。
【文章來源】: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20,54(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異遲眼蕈蚊不同幼蟲密度的成蟲單雌產卵量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異遲眼蕈蚊幼蟲密度對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有顯著的影響(P<0.05)。在幼蟲密度為70頭·瓶-1時,化蛹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別為79.95%和85.68%,顯著高于其他幼蟲密度處理。在低幼蟲密度下化蛹率和羽化率偏低,其中低密度(10頭·瓶-1)的化蛹率最低,僅為68.52%,高密度(130頭·瓶-1)的羽化率最低,僅為71.72%。隨著幼蟲密度的增加化蛹率和羽化率均出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說明幼蟲密度過高和過低均對化蛹率和羽化率造成不利的影響。2.3 異遲眼蕈蚊幼蟲密度對成蟲壽命、產卵量和孵化率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異遲眼蕈蚊對溴氰菊酯的抗性風險及解毒酶活力分析[J]. 沈登榮,何超,袁盛勇,田學軍,李珣,張宏瑞.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9(07)
[2]高溫脅迫對異遲眼蕈蚊與韭菜遲眼蕈蚊的致死作用及后續(xù)發(fā)育繁殖的影響[J]. 羅茵,祝國棟,孫夏,王新會,薛明. 應用昆蟲學報. 2017 (06)
[3]異遲眼蕈蚊在不同植物上的生長發(fā)育及種群參數(shù)[J]. 張艷霞,郭蘇帆,劉長仲. 應用昆蟲學報. 2016(06)
[4]高幼蟲密度脅迫對二化螟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 戴長庚,李鴻波,張昌榮,薛原,倪源,胡陽. 植物保護學報. 2016(05)
[5]溫度對異遲眼蕈蚊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劉倩,茍玉萍,劉長仲. 植物保護. 2015(05)
[6]不同寄主植物對異遲眼蕈蚊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茍玉萍,劉倩,劉長仲. 植物保護. 2015(01)
[7]幼蟲密度對二點委夜蛾生長發(fā)育及繁殖的影響[J]. 李艷,江幸福,張蕾,程云霞,劉彥群,羅禮智. 應用昆蟲學報. 2014(03)
[8]食品安全指數(shù)法評估西南地區(qū)食用菌中農藥殘留風險[J]. 蘭珊珊,林濤,林昕,楊芳,杜麗娟,劉宏程. 江蘇農業(yè)學報. 2014(01)
[9]幼蟲密度對小菜蛾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孔海龍,張云霞,祝樹德,孔勇,吳琳,胡榮利.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13(04)
[10]幼蟲密度對草地螟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孔海龍,羅禮智,江幸福,張蕾,楊志蘭,胡毅. 昆蟲學報. 2012(03)
本文編號:3220719
【文章來源】: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20,54(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異遲眼蕈蚊不同幼蟲密度的成蟲單雌產卵量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異遲眼蕈蚊幼蟲密度對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有顯著的影響(P<0.05)。在幼蟲密度為70頭·瓶-1時,化蛹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別為79.95%和85.68%,顯著高于其他幼蟲密度處理。在低幼蟲密度下化蛹率和羽化率偏低,其中低密度(10頭·瓶-1)的化蛹率最低,僅為68.52%,高密度(130頭·瓶-1)的羽化率最低,僅為71.72%。隨著幼蟲密度的增加化蛹率和羽化率均出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說明幼蟲密度過高和過低均對化蛹率和羽化率造成不利的影響。2.3 異遲眼蕈蚊幼蟲密度對成蟲壽命、產卵量和孵化率的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異遲眼蕈蚊對溴氰菊酯的抗性風險及解毒酶活力分析[J]. 沈登榮,何超,袁盛勇,田學軍,李珣,張宏瑞. 西北農業(yè)學報. 2019(07)
[2]高溫脅迫對異遲眼蕈蚊與韭菜遲眼蕈蚊的致死作用及后續(xù)發(fā)育繁殖的影響[J]. 羅茵,祝國棟,孫夏,王新會,薛明. 應用昆蟲學報. 2017 (06)
[3]異遲眼蕈蚊在不同植物上的生長發(fā)育及種群參數(shù)[J]. 張艷霞,郭蘇帆,劉長仲. 應用昆蟲學報. 2016(06)
[4]高幼蟲密度脅迫對二化螟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 戴長庚,李鴻波,張昌榮,薛原,倪源,胡陽. 植物保護學報. 2016(05)
[5]溫度對異遲眼蕈蚊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劉倩,茍玉萍,劉長仲. 植物保護. 2015(05)
[6]不同寄主植物對異遲眼蕈蚊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茍玉萍,劉倩,劉長仲. 植物保護. 2015(01)
[7]幼蟲密度對二點委夜蛾生長發(fā)育及繁殖的影響[J]. 李艷,江幸福,張蕾,程云霞,劉彥群,羅禮智. 應用昆蟲學報. 2014(03)
[8]食品安全指數(shù)法評估西南地區(qū)食用菌中農藥殘留風險[J]. 蘭珊珊,林濤,林昕,楊芳,杜麗娟,劉宏程. 江蘇農業(yè)學報. 2014(01)
[9]幼蟲密度對小菜蛾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影響[J]. 孔海龍,張云霞,祝樹德,孔勇,吳琳,胡榮利. 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13(04)
[10]幼蟲密度對草地螟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 孔海龍,羅禮智,江幸福,張蕾,楊志蘭,胡毅. 昆蟲學報. 2012(03)
本文編號:32207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2207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