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融一體化趨勢_我國區(qū)域一體化努力_中國夢的基石是中華民族的國族一體化
本文關鍵詞:國族一體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2 0 1 3 年第 4 期( 第2 8 卷)
清華 大學 學 報 ( 哲 學社 會科 學版 )
中 國夢 的基 石 是 中華 民族 的 國族 一體 化
胡鞍 鋼
摘
胡聯(lián) 合
要: 中國夢就是 實現(xiàn)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中國夢 的基 石在 中華 民族的 國
族 一體 化。 中國夢 的主
體 屬于 中華民族的無數(shù)族 中國人 , 而不只是 中華 民族之 內的5 6族 中國人 的夢。為 了加 強中華 民族 的國族
一
體 化建設 , 促進 民族 交融和繁榮一體 , 需要采 取非 政治化和 去標簽 化作 為處理 民族 問題 的基本 策略 , 淡
化國 內公 民的 民族( 族群 ) 身份標識 , 不再在 身份 證件等標 識民族身份 , 堅持 法律 面前人人 平等的基本 法治
原則 , 保 障國家通 用語 言文字的全 國通用。我們要從傳統(tǒng) 民族理論 中解放 出來 , 不再 強調 國 內各 民族 的地
域等屬性 , 而是按 照國際慣例 , 國內各族 ( 族群) 任何 時候都不具 有民族 自決權 或 民族分 立權 , 以更加包 容
的心態(tài)和方式 實現(xiàn) 中華 民族 的偉 大復興。 關鍵詞 : 中國夢 ; 中華 民族 ; 無數(shù)族 中國人 ; 國族一體化 ; 作者簡介 : 胡鞍鋼 , 清華大學 國情研究 院院長 、 清華大學 公共管 理學 院教授 ( 北京
清 華 大 學 國 情 研 究 院 特 約 研 究 員
1 0 0 0 8 4 ) ; 胡聯(lián)合 ,
2 0 1 2年 1 1月 2 9日, 中共 中央總 書記 習 近 平提 出 了實 現(xiàn) 中華 民族 偉 大 復興 的 中 國夢 , 強 調 中 國
夢“ 體 現(xiàn) 了 中華 民族 和 中 國人 民的整體 利益 , 是 每一 個 中華 兒 女 的共 同期 盼” 。 ① 中國夢 的提 出 , 極 大 鼓舞 了中華 民族 的每一 個人 , 激勵 著 中華 民族每 一 個人 為 著 中 國夢 的 夢想 成 真 而 不懈 努 力 。要 實現(xiàn) 中 國夢 , 從 根本 上講 , 必 須依 賴 于 中華 民族 的 國族一 體化 , 必須 依賴 于 中華 民族 這 一 個 民族 的無數(shù) 族
中國人 的共 同奮斗 。
一
、
“ 中國夢 ” 的基 石在 中華 民族 的國族一體化
實現(xiàn) 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必須有賴于中華民族的國族一體化 , 把中華民族建設和鞏固成 為一個統(tǒng)一的凝聚力強大的國族 。必須清醒地看到, 國族一體化 問題是事關 國家安全 、 經濟發(fā)展 、 社 會穩(wěn) 定 和國家 長治 久安 的重 大 基礎 問題 。對 于 大多 數(shù) 發(fā) 達 國家 而言 , 由于基 本 上 都采 取 “ 民 族 大熔
爐” ( “ 族 群大熔 爐 ” ) 政策 , 強 調全 國范 圍內統(tǒng)一 的國族 建 設 , 強調 民族 國家 的一 體 性 和統(tǒng) 一 性 , 強調 各族 群人 的公 民性 而非 群體 性 , 強調公 民不分 族群 屬性 而 一 律平 等 , 淡 化公 民的族 群 屬性 ( 國 內 民族 屬性 ) , 因此往 往能 夠從 制度 上盡 可能 地 防止公 民矛 盾 演 化為 族 群矛 盾 , 即使對 于 實 際生 活 中不 同程 度地 存在 的族 群矛 盾 , 由于 缺乏 族群 的地 區(qū)性 特別 是族 群 的地 區(qū)政 治 權利 , 因此 能夠 有效 地從 制度上 防止 族群 矛盾 演化 為 分裂 主義 問題 。對 于很 多發(fā)展 中國家 而言 , 由 于 民族 國家 一體化 建設 相對 滯后 , 沒有 形成 統(tǒng)一 的 國族 , 或雖 有 國族而 徒有 虛名 , 國家實 際上處 于諸 多族 群林 立 、 各 自為政 的狀態(tài) , 導致 國內族群 矛盾 重重 。而對 于那些 將 國 內族 群 問題 高度政 治化 、 強調 族 群屬性 和族群 界 限的 國家 而言 ,
① 《 人 民 日報} 2 o 1 2年 1 1月 3 0日, 第1 版。
清 華大 學學 報 ( 哲學 社會科 學版 ) 族 群矛 盾往 往更加 突 出。特別 是對采 取 “ 族群 ( 民族 ) 大拼盤 ” 政策 的 國家而言 , 由于 強調 族群 屬性 和
族群界限, 尤其是把族群性與地 區(qū)性 、 族群矛盾與地區(qū)矛盾交織重疊在一起 , 因此族群矛盾往往很容 易演化 為一 個族群 ( 民族 ) 的地 區(qū)分 裂 問題 , 對 國 家安 全 統(tǒng) 一造 成 最嚴 重 的威脅 。 對 于我 國這 個 世
界 上最 大 的發(fā)展 中國家 而言 , 仍然 面臨著 民族分 裂 主義 的現(xiàn)實危 害 , 特別 是 “ 臺獨 ” 分 裂 主義 、 “ 東突” 分 裂 主義 、 “ 藏獨” 分裂主 義對 國家 安 全造 成 了嚴 重 的 現(xiàn)實 危 害 。因此 , 高度 重 視 和著 力 推 進 中華 民
族的國族一體化建設 , 就是我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中國夢” 過程 中必須妥善應對和解決的一
個 十分 重大 的 問題 。
實際上 , 從國際范圍來看 , 民族國家構建特別是國族一體化建設是當今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特別是廣 大發(fā) 展 中國家面 臨的一 個最 突 出 、 最基 本 、 最迫 切 的重 大 問題 ! 國家構 建是 當今 國際社會 最 重要 的
命 題之 一 , 因為軟 弱無 能 國家 或失敗 國家 已成 為 當今 世 界許 多嚴 重 問題 ( 從貧困、 艾滋 病 、 毒 品 到恐
怖主義) 的根 源 ” ; “ 在過去 幾年 中, 世 政 治 的主流 是抨 擊 ‘ 大政 府 ’ , 力 圖把 國家 部 門的 事務 交 給 自
由市場 或公 民社會 。但 特 別 是 在 發(fā) 展 中 國家 , 政府 軟 弱 、 無 能 或 者 無政 府狀 態(tài) , 卻 是 嚴 重 問題 的禍 根” ;“ 對 于絕大 多數(shù) 發(fā)展 中國家 , 國家不 是太 強 了而是太 弱 了” 。 對 于一 個現(xiàn) 代 國家而 言 , 最首要 也
是最基本的問題乃是 , 加強民族國家一體化制度建設特別是國族一體化建設 , 保障國家權力不被 國內 各族群 、 各地 方勢 力所 分割和 侵蝕 , 從制 度上 防止公 民矛盾 演化 為族 群 矛 盾 , 特 別 是從 制 度 上防 止族
群矛 盾演化 為分 裂 問題 ,F(xiàn)代 民族 國家 是維 護全 國范 圍內 的社 會秩 序 、 保 障全 國的公平 正義 、 促 進全 國 的經濟社 會發(fā) 展 的機 器 。然而 , 應該 清醒地 看 到 , 在很 多 發(fā)展 中國 家 , 雖 然建 立 了名 義 上 的 民族 國 家, 但 是 民族 國家權力 并未 能行及 全 國 , 族群( 種族 ) 紛爭 、 部 落分 割 、 宗教 沖突 不 斷 、 戰(zhàn)亂 此 起彼 伏 ,
國家仍 然處 于一 盤散 沙 、 各 自為 戰(zhàn)的混 亂狀態(tài) ; 有些 民族 國家 雖然 一段 時 期 內沒 有 內亂 和紛 爭 , 但 民
族 國家權 力缺 乏行及 全 國的能力 , 施政 能力 太弱 , 民族 國家仍 然處 于地方族 群分 立 、 諸侯 分治 、 各 自為 政 的狀態(tài) , 難 以推動 國家經 濟社會 的發(fā) 展 。 在 不少 發(fā)展 中 國家 , 民族 國家無 法 取得 對社 會 的強 勢 地
位。民族國家在追求強勢地位時, 面對著來 自 酋長 、 地主、 老板、 富農 、 部落首領等“ 地方強人們” 通過 其他 各種 社會 組織 的抵制形 成 的難 以逾 越 的 障礙 , “ 往 往 顯 得無 能 為 力 ” 。 “ 各 種亞 單位 —— 宗族 、 部落 、 語言群體 、 種族群體 , 等等——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 , 第三世界社會是和許多歐洲 國家的集中的、 金字 塔結 構 的社會 截然不 同 的。眾 多 的第 三世 界社會 像 復雜 的 蜘蛛 網一 樣 富有 彈性 ; 我 們 可 以將 蜘蛛 網 的一個 角剪斷 , 但是 剩下 的蜘蛛 網仍將 在樹 枝之 間擺 動 ; 同樣 , 我們 剪 斷其 中問的線 條時 , 蜘蛛 網也 能
繼續(xù) 存 在 。雖 然其 中的某 些部 分之 間的聯(lián) 系 比其 他 部分 之 問 的聯(lián) 系更 為重 要 , 但 是沒 有一 個 單獨 的 部 分是 被完全 整合進 總 體的 ” 。 和西 方社 會 等 其 他 社 會相 比 , “ 整個 第 三世 界 社 會 的 多樣 性 則是 驚 人 的 。網狀社 會 中存在著 許多 相 當 自主 的社會 組織 的混合 體 ” 。在 1 0 1個發(fā) 展 中 國家 當 中 , “ 半 數(shù) 以 上 的第 三世 界 國家 在種族 和語 言上 的分裂 狀況 上 面都 是 ‘ 很高 ’ 或‘ 高’ , 而 其 他 國家 ( 即第 一世 界 和 第 二世 界 的 3 5個 國家 ) 中只有不 到 三分之 一 的國家歸 為此 類 ” ( 見表 1 ) 。 第 三世界 國家 的這種 社會 的碎 片化特別 是種 族 和語言 的碎 片化 、 多 元性 和高 分裂 狀 況 , 極 大 地增 加 了 國家 治理 的難 度 , 國家 的 權 力往 往很難 行 使到社 會 的基 層 , 國家 的政策 法律 到社會 的基 層時 往往發(fā) 生 了很 大 的變形和 扭 曲 , 國 家甚 至容易 分裂 甚至發(fā) 生 內戰(zhàn) 。所 以 , 對 于 大多數(shù) 發(fā)展 中 國家 而言 , 要在 全 國范 圍 內建 立起有 效 的治 理, 實 現(xiàn) 良治 , 最 迫切 的就是 要加 強 民族 國家 一體 化 的制度 建 設特 別是 國族 一體 化建 設 , 著 力促 進 和
① 參見胡 聯(lián)合 、 胡鞍鋼 : 《 “ 民族大熔爐” 和“ 民族大拼盤 ” : 國外 民族政策的兩大模 式》 , 《 中國社會科學報》 2 0 1 1 年l 0
月2 0日。
② 弗朗西斯 . 福山: 《 國家構建 : 2 1 世 紀 的國家治 理與世 界秩 序》 , 黃勝 強 、 許 銘原譯 , 北京: 中國社會 科學 出版社 ,
2 0 0 7年 , 第1 — 3頁 。
⑤ 參見喬爾 . S . 米 格代 爾 : 《 強社會與弱 國家 : 第 三世界的國家社 會關 系及 國家能力》, 張長東 等譯 , 南京: 江蘇人 民 出版社 , 2 0 0 9年 , 第2 3 1 頁。 ④⑤⑥ 喬爾 ? S . 米格代爾 : 《 強社會 與弱 國家 : 第三世界的國家社 會關系及 國家能力》, 第3 5 、 3 9 、 3 9頁 。
1 1 2?
?
胡鞍鋼 等 : 中國夢 的基石是 中華 民族 的國族一體化 提高國內各族群( 種族) 和語言的統(tǒng)一性 , 建構起統(tǒng)一的凝 聚力越來越強的國族 和國語 , 以保障國家 治理在 全 國范 圍 內的有效 性 , 維 護 國家 的統(tǒng) 一 、 安 全和 穩(wěn)定 。這是 第 一 世 界 國家 、 第 二世 界 國家 向第
三世界 國家展示 的經驗 , 也是 國家 發(fā)展 繁榮 發(fā) 展和 長治 久安 的必 由之路 。
表 1 世界 1 3 6個 國 家 的種 族 ( 族群 ) 和 語 言 的分 裂狀 況
資料來 源 : 世界政治 和社 會指 標手冊 , 轉引 自喬爾 ? S . 米格代爾 : 《 強社 會與弱 國家 : 第三 世界 的國家 社會關系及 國家 能力 》 , 第4 O頁。
1 9 4 9 年之前, 中國實際上也長期處于難以構建起現(xiàn)代 民族國家的局面 , 國家處于地方分割 、 諸侯
分治 、 鄉(xiāng)紳 分治 等狀 態(tài) , 沒有 真正 形成 國家 權力 統(tǒng)一 行使 于全 國范 圍內的現(xiàn) 代 民族 國家 。雖 然有 一個 長期存 在 的封 建帝 國 , 但 實 際上并 未 真 正 建 構起 一 個 現(xiàn) 代 意義 上 的 民族 國家 ! 在 中 國 舊的政 治 和 社會 制度 里 , 一 個 小小 的所 謂官 員 即大官 的 階層 , 高 踞 在 宗族 、 同業(yè)公 會 和 行會 的堅 不 可摧 的權力 之
上” , “ 這個 帝 國是一 個農 業(yè) 國家 。因此 , 農 民宗族 的權 力 未被 完 全 摧毀 。9 / 1 0的經 濟 建立 在 農 民 的
宗族 之上 , 除此 之 外 , 還 有 同業(yè)公 會 和行會 團體 ; 上 一切 都 聽 任 自然 。官 員 們 并不 掌 政 , 而 是僅 僅在 發(fā)生 暴 動和不 測 事件 時才進 行 干預 ” 。 ① 在 近代 史 上 , 在 西 方列 強 的侵 略下 , 中 國更是 成 為 一盤
散沙、 各 自為 戰(zhàn) 的殖 民地半 殖 民地封 建社 會 , 國家 權力 弱小無 力 , 國家 能力 很弱 。只 有 1 9 4 9年 中華人
民共 和 國成立 以來 , 我 國才 建立 起 了國家 權力 統(tǒng)一 行使 于全 國范 圍 的現(xiàn)代 國家 , 較好 地實 現(xiàn) 了以 國家 權力 構建 為核 心 的 民族 國家 的統(tǒng) 一性 制 度建設 。不過 , 也應 清醒 地看 到 , 一 方 面我們 還沒有 實 現(xiàn) 臺灣
回歸 祖 國 的統(tǒng) 一大 業(yè) , 反對 “ 臺獨 ” 分裂 主義 的斗爭 任 務 還 十分 艱 巨 ; 同時在 大 陸 由于兩 千 多 年 的封
建歷 史 的殘余 還沒 有 徹底肅 清 , 狹 隘 的地 方保 護 主義 和部 門保 護 主義 思想 在 一 些地 方 還 不 同程 度地 存在 , 狹 隘 的地方 民族 主義 在一 些地 方一 些人 身 上還 不 同程 度 地客 觀 存 在 , 一些 人 的 國家意 識 、 中國 公 民意識 、 中華 民族意 識 、 中華 文化 意識 還不 強 , 甚 至還 比較 弱 。 因此 , 必須 進 一步加 強 中華 民族 的國
族一體化建設 , 進一步把中央關于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②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好 , 從經濟 、 政治、 文 化、 社會 等各 方面 促進 民族 交融 一體 和 繁榮一 體 , ③尤其是 要 采取 非政 治化 和 去標 簽 化作 為 處理 民族
問題 的基本 策 略 , 著力 淡化 國內公 民的 民族 ( 族群 ) 身 份 標 識 和認 同 , 不 再 在身 份 證 件 等標 識 民族 身 份( 或保 留現(xiàn) 有 的公 民身 份證 的 民族 一欄 , 而將 其 填 寫 的漢 族 、 少 數(shù) 民族 等各 民族 分類 通 過計 算 機 系 統(tǒng)統(tǒng) 一更 名 為 “ 中華 民族 ” ) , 以著 力 強化公 民的 中華 民族身份 認 同 , 堅 持 法律 面前 人 人平 等 的基 本 法 治原 則 , 保 障 中華 民族 各族 成員 的平 等權 利 , 保 障 國家 通 用語 言文 字 的全 國通用 , 保 障 國家權 力 和 國 家法 制在 全 國范 圍 內的統(tǒng)一 行使 , 從 制 度上保 障 和推進 中華 民族 的 國族一 體化 進程 , 不 斷增強 中華 民 族 的凝 聚力 , 從制 度 上不 斷強 化全體 人 民的中華 民族 的 國族 意識 、 法 律 意 識 和公 民意 識 , 使 每一 個 人 都 自覺增 強 對 中華 民族 的認 同和歸 屬感 , 自覺為 實現(xiàn) 中華 民族偉 大 復興 的“ 中 國夢 ” 而努 力奮 斗 。
① 馬克斯 ? 韋伯 : 《 經濟與社會 》 ( 下卷 ) , 林榮遠譯 , 北京 : 商務 印書館 , 1 9 9 7年 , 第7 2 0頁。 ② 參見《 人民 日報) ) 2 0 1 0年 1 月2 3日; 《 新疆工作文獻選編》, 北京 : 中央文獻出版社 , 2 0 1 0年 , 第7 1 7頁 。 ③ 參見胡鞍鋼 、 胡聯(lián)合 : 《 第二代 民族政策 : 促 進民族交融一體和繁榮一體》, 《 新疆 師范 大學學報 ) ) 2 O l 1 年第 5期 。
?
1 1 3?
清 華大 學學 報 ( 哲 學社會 科學 版 )
二、 “ 中國夢” 的主體屬于 中華 民族一個 民族 的無數(shù)族 中國人
實 現(xiàn) 中華 民族偉 大 復興 的 中國夢 , 必 須始終 依靠 中華 民族 的每一個 人 , 充分調 動和發(fā)揮 中華 民族 這 一個 民族 的各族 人 的積 極性 和創(chuàng)造 性 。 中國夢屬 于 中華 民族 的全 體 成員 , 屬 于 中華 民族這 一個 民 族 的各族 人 。 實現(xiàn) 中 國夢 , 中華 民族 一 個 人也 不 能少 。那 么 , 中華 民族 到底 有 多少 個 族 、 多 少個 人 呢?對 此 , 我 們需要 以實事求 是 的科 學態(tài) 度來分 析客 觀 的社 會現(xiàn) 實 。 根據(jù) 2 0 1 0年第六 次全 國人 口普查 的數(shù) 據(jù) 以及 香港 地 區(qū) 、 澳 門地 區(qū)和 臺灣地 區(qū)的統(tǒng) 計 數(shù)據(jù) ( 見表
2 ) , 可 以十分 清楚地 發(fā)現(xiàn) : 中華 民族 下屬 的各族 人 口數(shù) 量 已經 不 只 是 5 6族 的 人 口數(shù) 量 , 而 是 遠遠 超
過5 6族人 口的數(shù)量 。據(jù)統(tǒng) 計 , 2 0 1 0年 , 中華 民族 總人 數(shù) 約為 1 3 . 6 3 5 8 4億人 ( 包括 境外 華 僑 , 即僑 居 境外 的中 國國籍公 民 ) , ( 具 體包括 中國海關境 內 5 6族 中國人共 1 3 . 3 2 1 6 9 3 2億人 , 未識 別族 的中 國 人共 6 4 . 0 1 0 1萬人 , 原籍 外 國 現(xiàn) 已人 中 國 籍 的各 族 中 國人 共 1 4 4 8人 , 香 港 地 區(qū) 的 各 族 中 國人 共 7 0 6 . 8萬人 , 澳 門地 區(qū)的各族 中 國人 共 5 4 . 5萬人 , 以及 臺灣 地 區(qū)的各族 中 國人 2 3 1 6萬人 。 ③ 這 就是說 , 在 中國海 關境 內 , 有超 過 6 4萬 多 的 中華 民族 成 員 不在 國家 認定 的 5 6個 族 ( 民族 ) 之 內; 在 中國海 關 之外 , 不 但有 臺灣地 區(qū) 2 3 1 6萬 中華 民族 成 員未 按祖 國大 陸的統(tǒng) 計 方法列 入 5 6個族 之內, 而且 連 已 回歸 祖 國的港澳 地 區(qū)也 有 7 6 1 萬 多 中華 民族成 員未 按祖 國大陸 的統(tǒng)計 方法列 入 5 6個
族 之 內。即 總數(shù)有 3 1 4 1萬多 中華 民族成員 未按 祖 國大陸 的統(tǒng)計 方法列 入 5 6個族之 內。
具體 來看 , 在 中國海關 境 內 , 不但 6 4 . 0 1 0 1 萬 未識 別族 中 國人無 法 統(tǒng)計 到底 有 多少個 族 , 而且 還 有 原籍 外 國現(xiàn) 已人 中 國籍 的 1 4 4 8名 中國人也 無法 統(tǒng)計 到底有 多 少 個族 ( 雖 然 未公 布 這些 人 具體 來 自哪些 國家 , 但 如果 按一 般 的以 國籍 劃分 民族 , 可 以估 計 將會 增加 為 數(shù) 不少 的 族類 ; 而 如 果按 照 我 國 現(xiàn) 行 的劃法 , 同一個 國家的不 同公 民又 可 能分 出更 多 的族 , 因此將 會 增 加 更 多 的族 ) ; 就 是 對 于 中 國 海 關境 內 , 正 確 的提法也 只能 是 中華 民族 由無數(shù) 個族 ( 族類 ) 組 成 。有 人認 為 ,, 未 識 別族 人 只有 6 0多
萬, 原籍 外 國現(xiàn)人 中 國籍 的 只有一 千多人 , 這些 都可 以忽 略不計 , 不影 響 中華 民族 由 5 6個族 組成 的大
局 。我 們認 為這種 觀點是 違反 科學 精神 、 極其錯 誤 的做 法 。 因為 , 中華 民族 實 際上 有 多少 成 員 , 就應 包 括 多少成員 , 一個 也不 能少 。而且 , 6 4萬人 的數(shù)據(jù) 絕對不 是 一個 小數(shù) , 它 是決 不 能被 忽略 的 。要知 道, 在5 6個族 ( 民族 ) 之中, 就有 3 5個族 的人 口少 于 6 4萬 , 其 中有 1 8個族 人 口不足 5萬人 , 有 6個族 人 口只有幾 千人 。如果 按照某 些人 的忽 略不計 的邏 輯 , 那么 , 5 6個 族 ( 民族 ) 至少有 一 多半族 ( 民族 )
就會 被忽略 。這樣 做 , 當然就 不是科 學 的態(tài)度 和方法 了。
在 中國海關境 外 , 由于香 港地 區(qū) 、 澳 門地 區(qū)是高 度 國際化 的地 區(qū) , 原籍來 自世 界各 國的人 也很多 , 但 一般 不劃 分 和標 注公 民的族 類 ( 族名 ) , 無法 按祖 國大陸 的做 法 統(tǒng)計 港澳 地 區(qū)到 底有 多 少族 。 臺灣
① 在 國際通行 用法 中, 必須十分慎重地使 用“ 民族” ( n a t i o n 、 n a t i o n a l i t y ) 一詞 , 對于 國族之 下的 民族一 般稱 為族 或族 群( e t h n i c ) 。實 際上 , 我國重要 的官方表述也通常使用 “ 全國各族人 民” 的提法 , 而我國“ 國家 民族事務委員會 ” 的 “ 民族” 的英語譯法 , 早在2 0世紀 9 0年代中期就 已由原來 的 n a t i o n a l i t y一詞悄然 改為 e t h n i c 。因此 , 本文對 中華 民 族下屬的民族一般稱 為族 。參 見胡 聯(lián)合 、 胡 鞍鋼 、 廖立 勇 : 《 為什 么要保 衛(wèi)人 民 國家》 , 北京: 中 國長安 出版 社 , 2 0 1 2年 , 第2 6 6頁 。 ② 這里的中國人 口普查數(shù)據(jù) ( 不包括我國香港 、 澳門和臺灣地區(qū)) 是依據(jù) 國務 院人 口普查辦公室公 布的按照實 際登 記直接匯總的數(shù)據(jù) , 由于存在普查漏登的人 口, 以及未包括現(xiàn)役 軍人和難 以確定 常住地的人 1 5 I , 因此統(tǒng) 計加總數(shù) 據(jù)與實際數(shù)據(jù)會有 一點差距 。另外需要指 出的是 , 我 國不 承認雙重 國籍 , 因此原 為中國人后加入外 國國籍的外籍 華人及其后裔已不屬于中華 民族 的成員 , 他們實際上已成為外 國人 。對于這一點 , 我們 必須 正確 認識 , 特別是在 ③ 對外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當然 , 我們 并不排斥而是歡迎這些 人。 國務院人 1 5 1 普查辦公 室公 布的按照實 際登記直接匯總 的數(shù)據(jù) , 沒有公布境外 華僑 ( 僑民境外 的中國國籍公民 ) 的 人數(shù) , 根據(jù)全 國人 口普查辦法 , 境外華僑這部分人 口數(shù)應 已經包括在 中國海關境內 5 6族 中國人 ( 1 3 . 3 2 1 6 9 3 2億 人) 和未識別族 的中國人 ( 6 4 . 0 1 0 1 萬人 ) 之 中。
?
1 1 4?
胡鞍 鋼 等 : 中國夢 的基 石是 中華 民族 的 國族一 體化
雖然有原住 民等少數(shù)族的稱呼, 但一般也不劃分和標注公 民的族 ( 族名) , 也無法按祖 國大陸的做法
統(tǒng) 計 臺灣地 區(qū) 到底有 多少 族 。這 就是說 , 無 論是 從祖 國大 陸來 看 , 還 是從 包括 港澳 臺地 區(qū) 的 中國全 國
范圍來看 , 中華 民族是由無法統(tǒng)計 的無數(shù)族 ( 族類 ) 組成的( 但如果按現(xiàn)在的方法進行初步估算 , 則明 顯大大超過 5 6 個族 ) 。如果繼續(xù)堅持使用中華 民族是 由5 6個族 ( 民族 ) 組成的傳統(tǒng)說法 , 顯然就不 符 合 客觀 實際 , 也容 易影 響這 數(shù) 千萬 中華兒 女 的感 情 , 影 響他 們投 身實 現(xiàn) 中華 民族 偉大 復興 的 中國夢
的積 極性 。
表 2 中華 民族下屬各族人 口的數(shù)量 ( 2 0 1 0年人 口普查數(shù)據(jù)或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 ( 單位 : 萬人)
資料來源 : 國務院人 口普查辦公 室 、 國家統(tǒng)計 局人 口和就業(yè) 統(tǒng)計 司編 : 《 中國 2 0 1 0年 人 口普 查資 料》 ( 上冊) , 北 京: 中國統(tǒng)計 出版社 , 2 0 1 2年 , 第1 9 9 5 8頁( 注: 直接匯 總數(shù) 據(jù) ) ; 港澳 臺數(shù) 據(jù)來 自國家統(tǒng)計 局編 : 《 中國統(tǒng)計 年鑒一 2 0 1 1 ) 7 , 北京 : 中國統(tǒng)計 出版社 , 2 0 1 1年 , 第9 4 9 、 1 0 0 5 、 1 0 2 7頁。
因此 , 我 們 主張不 再使 用 中華 民族是 由 5 6個 民族 ( 族) 組 成 的提法 , 而是 強調 中華 民族是 一 個 民 族 的各族 人共 同組 成 的 , 中華 民族是 一個 民族 無數(shù) 族人 共 同組成 的 。實 際上 , 無 論是從 歷 史還是 從現(xiàn)
實來看 , 中華 民族都是包容一體 、 交融一體、 多樣一體 、 海納百川 的一個偉大的民族 ! 歷史的發(fā)展使 中國各 民族是 雜 居 的 , 互相 同化 , 互 相影 響 ” 。 ① “ 在 中華 民族 大 家庭 的形 成 過程 中 , 各 民族 之 間 有 矛
盾 沖突更 有交 流融 合 , 在 沖突 和融合 中關 系 越 來越 密切 , 成 為 民族 關 系 的主流 ” 。 ② 中華 民族 中人數(shù) 最多 的漢 族本 身就 是一 個很 具包 容性 的民族 , 吸收 和 融入 了大量 原來 不 屬 于 漢族 的其 他 民族 的 一些
特征 和文 化 ; 中華 民族 之各 少數(shù) 族 也 不 同程 度 地 吸 收 和 融 合 了其 他 族 包 括 漢族 的一 些 特 征 和文 化 。
上述 關 于 中華 民族 的現(xiàn) 實 構成 , 就充 分說 明 了 中華 民族 的構 成 的多樣 性和 包容 性 , 它不 僅 包容著 國 內
① ② 《 周恩來選集》( 下卷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 9 8 4年 , 第2 5 6頁 。 習近平 : 《 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 《 學 習時報) ) 2 0 1 1年 9月 5 1 3。
?
1 1 5?
清 華大學 學報 ( 哲學 社會科 學版 ) 的無 以數(shù) 計 的各族 人 , 而且 包容 著來 自世界 各 國的外 籍人 加入 中國 國籍 成為 中華 民族 的成 員 和 中 國
人。我們必須充分地認識到 , 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包容性的偉大民族 , 不但包容著中華民族的每一個 族( 包括 漢族 和其他 各族 ) , 而且 包 容著 中華 民族 每一 個 族 的每 一 個人 。而最 根本 的是 , 我 們 強調 的 是 中華 民族 , 強 調要 逐步淡 化 中華 民族下 面有多少 個族 ( 族群 ) 的提 法 , 要 逐 步淡 化族 群 意識 , 而強 調
“ 中華 民族 是 一個 ” 、 “ 中華 民族是 交 融 一 體 的一 個 偉 大 民族 ” 、 “ 中 國 民族 是 多 樣 一體 的一 個偉 大 民 族” 、 “ 中華 民族是包容一體 的一個偉大民族” , 把中華民族所有人的力量都凝聚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
復興的中國夢上來。而要想實現(xiàn)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就 自然而然地要求強調中華 民族 , 與時 俱 進地從 傳統(tǒng) 的斯 大林 民族 四要素 理論 ( 即把 民族 定 義 為人 們 在 歷史 上 形 成 的有 共 同地域 、 共 同經 濟生活 、 共同語言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共 同體) 中解放出來 , 不再強調 國 內各 民族 的地 域性 等屬性 , 而是 要強 調 按 國際慣 例 , 國內各 族 ( 族群) 只是 歷 史 、 文化 、 生 物 等 特性 與
其 他族群 有所 不 同的一種 群體 , 任何 時候都 不具 有 民族 自決 權或 民族分 立權 ; 要強 調 國內各族都 是 中 華 民族 的不可 分割 的有機 組成 部分 , 在 中國境 內各地 都 具有 平 等 的 自由和 權利 ( 包括 自由遷徙 權 和 自由定居 權 ) , 強調在 中華 民族 之 中不 分你 我 ( 包 括不再 分漢 族和各 少數(shù) 民族 ) , 平等 對待 中華 民族 的 各族 公 民和所 有公 民 ( 不得 歧視 和 排斥 任 何 一族 的 公 民 ) , 著力 促 進各 族公 民交 往交 流 交 融 , 相互 一 起學 習 , 相互 比鄰而 居 , 相 互 自由合法 通婚 , 相互 汲取 優(yōu) 點 , 相 互平 等 競爭 , 真 正 保 障 中華 民族 每一 個 人 有公平 發(fā)展 的 自由 、 權 利和 機會 , 充 分發(fā) 揮 中華 民族 每 一個 人 的積 極性 和 創(chuàng)造 性 , 著 力促 進 中華 民 族 每一個 人 的現(xiàn)代 化 , 不 把任何 一個 人落下 , 使 中華 民族 每一 個人 都 得 到全 面 而 自由的發(fā) 展 , 共 同致 力 于 中華 民族 的偉 大復興 。對 于處 于 弱 勢地 位 的人 , 無論 是 漢 族 還 是各 少 數(shù) 族 , 都要 幫助 他們 發(fā) 展 ( 逐 步調 整 只針對特 定族 群 的扶 貧 、 高 考加 分 等特 殊 優(yōu) 惠政 策 ) , 給 他們 提 供公 平 的 發(fā)展 機 會 和發(fā) 展 救 助 的機會 , 幫助他 們增 強 自我發(fā)展 和 自我 實 現(xiàn)的能 力 , 提 高他們 為社會 創(chuàng) 造 物質 文化 財富 的能 力 ,
幫 助他們 實 現(xiàn)人 的全面 而 自由的發(fā)展 。對 于原 為外 國人 現(xiàn) 已人 中 國 國籍 的人 , 實 際上 就 已經 成 為 中
華 民族 的一分 子 , 已經成 為一 名 中國人 , 我 們 同樣 要有 海 納百 川 的氣 度 , 讓這 些 中華 民族 的新 成 員也
成 為推 進現(xiàn)代 化建 設 、 實 現(xiàn) 中國夢 的重要 力量 。不但 如此 , 我們 中華 民族 還應 以更 加開放 包容 的心態(tài)
和 方式 , 吸 引全世界 各 國的最優(yōu) 秀人 才入籍 中國 、 加 入 中華 民族 , 為 中華 民族 偉 大 復興 提供 更 強 大 的
人才 支持 。
( 責任 編輯 : 匡
云)
?
11 6?
本文關鍵詞:國族一體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60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8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