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梁河阿昌族活袍文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6 20:29

  本文關(guān)鍵詞:梁河阿昌族活袍文化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梁河阿昌族 活袍文化 民間信仰


【摘要】:“活袍”是云南省梁河地區(qū)阿昌族的民間祭師,主持喪禮、祭祖、節(jié)慶等較為重大的祭祀活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由于精通古阿昌語,掌握著大量阿昌族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和民歌,成為阿昌族社會的“智者”;钆圩鳛橐环N符號,既是主持各種儀式的個體,更是連接阿昌族社會網(wǎng)絡的群體,形成了一整套文化體系,包括傳承方式、儀式、語言、服飾、器物、腔調(diào)、唱詞等。通過這些文化,不斷整合和傳承著阿昌族的民間信仰、道德倫理、民風民俗、文化藝術(shù),成為以活袍為載體的“活袍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急劇變化的大背景下,阿昌族民間信仰以及與其緊密相聯(lián)的活袍文化也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遷。從民族學的視角看,梁河地區(qū)阿昌族社會中的活袍文化是阿昌族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xiàn)了阿昌族文化的眾多要素,不僅存在于活袍的歷史記憶中,也為當代阿昌族民眾所認同和實踐,有機的融入?yún)^(qū)域地方性知識中,得到鮮活的表達。正因為如此,2006年阿昌族史詩《遮帕麻與遮米麻》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得到國家、社會和民間的更大關(guān)注,作為史詩演述者的活袍也從鄉(xiāng)間走上了社會的舞臺,陸續(xù)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州級傳承人,以活袍為載體的活袍文化衍生出了新的表征與內(nèi)涵。 本文共分為六個部分。導論部分介紹了研究緣起,對活袍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同時梳理了學術(shù)界關(guān)于阿昌族宗教信仰、活袍文化的相關(guān)研究。第一部分敘述了梁河地區(qū)阿昌族的社會文化背景,包括人文地理環(huán)境、生計方式和民間信仰;第二部分論述了活袍的產(chǎn)生、活袍不同的支系、傳承方式與象征意義;第三部分以口述史的方法記錄了7位活袍的個人生活史,并對活袍的日常習俗、性別禁忌與聲望競爭進行分析:第四部分集中介紹了不可或缺的服飾與法器;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點,通過描述活袍主持喪葬儀式的程序、唱詞,對活袍在儀式中的角色以及與其它角色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第六部分則從文化變遷的角度分析活袍文化已經(jīng)和正在經(jīng)歷的變遷、傳承現(xiàn)狀和困境。結(jié)語則是對全文的總結(jié),并針對目前的困境提出對策。
【關(guān)鍵詞】:梁河阿昌族 活袍文化 民間信仰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C912.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導論8-23
  • 一、研究緣起8-9
  • 二、研究綜述9-20
  • 三、研究方法20-23
  • 第一章 梁河阿昌族社會環(huán)境23-33
  • 一、自然人文環(huán)境23-25
  • 二、生計方式25-26
  • 三、民間信仰26-33
  • 第二章 群體脈絡:活袍的支系與傳承33-40
  • 一、活袍支系33-35
  • 二、傳承方式35-37
  • 三、傳承象征37-40
  • 第三章 文化記憶與建構(gòu):當代活袍的個人口述史40-50
  • 一、七位活袍的個人生命口述史40-45
  • 二、對活袍口述史的分析45-50
  • 第四章 強化的象征:活袍服飾與法器50-55
  • 一、服飾50-52
  • 二、法器52-55
  • 第五章 儀式的展演:喪禮中的活袍55-75
  • 一、喪前準備56-58
  • 二、喪禮58-66
  • 三、葬后儀式66-71
  • 四、喪禮中的活袍角色71-75
  • 第六章 互動與調(diào)適:活袍文化的變遷75-89
  • 一、外部環(huán)境變遷75-78
  • 二、內(nèi)部文化認同變遷78-82
  • 三、傳承機制的變遷82-89
  • 結(jié)語89-90
  • 附錄90-91
  • 附錄1:紀錄片《活袍梁其美》90-91
  • 參考文獻91-94
  • 一、著作類91-92
  • 二、論文類92-93
  • 三、未刊資料93-94
  • 致謝9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孟盛彬;;云南梁河地區(qū)阿昌族“活袍”文化調(diào)查述要——以曹明寬為例[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2 謝紅梅;陳麗湘;;梁河縣曩宋鄉(xiāng)關(guān)璋村阿昌族語言使用現(xiàn)狀[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4期

3 曹德玉;史軍;;阿昌族文化傳承的文本視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4 趙燕梅;周燦;;《遮帕麻和遮米麻》與阿昌族祖先崇拜[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年04期

5 曹路;;阿昌族女性信仰變遷與民族文化關(guān)系研究——以云南德宏梁河阿昌族為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張英;趙毅;;試論德宏州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集體無意識”現(xiàn)象——以景頗族、阿昌族為例[J];學理論;2010年28期

7 張蕾梅;楊開浪;;阿昌族口傳文學的現(xiàn)代遺存——“活袍調(diào)”[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0年04期

8 張蕾梅;;阿昌族口傳文學傳承發(fā)展的危機及對策——以梁河阿昌族地區(qū)“活袍調(diào)”為個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9 張蕾梅;;現(xiàn)代傳媒對阿昌族口傳文學傳承的作用和影響[J];學園;2010年02期

10 劉魁立;;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J];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

本文編號:74283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74283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c57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