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考察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5 09:40
本文關鍵詞:云南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考察與研究
【摘要】:云南巍山彝族祭祖儀式深深植根于彝族民眾生息繁衍的沃土彝族圣地巍寶山,它是彝族人民身份的象征,于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四至十六、二月初八等重要節(jié)日舉行,已歷數(shù)百年。它是彝族人民尊崇祖先、感恩祖神、崇敬英雄、緬懷歷史的淋漓盡致的表達。它既反映了彝族傳統(tǒng)宗教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多神信仰和信奉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形態(tài)及其主要特征,又客觀地體現(xiàn)出彝族傳統(tǒng)宗教經(jīng)歷了諸多社會歷史變遷與發(fā)展,已滲入了不同時代文化成分的真實情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語境下,對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研究已有了一定進展,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數(shù)是把巍山彝族祭祖儀式作為某一個宏大研究體系的附庸,往往把其作為一個具體的個案加以介紹,以陳述性的資料羅列為主。有關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理論研究還付諸闕如。通過實地田野調(diào)查,從民族社會學的理論視角探尋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歷史演變過程,對祭祖儀式的程式進行考察做出儀式學上的注釋性符號解釋、操作性符號解釋、心理表達性符號解釋,深入探討巍山彝族祭祖儀式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社會功能和價值,揭示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保護傳承所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為彝族祭祖儀式的接續(xù)傳承、科學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永續(xù)利用探尋出一條路子或方法,使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彝族祭祖儀式與當代社會發(fā)展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diào)。充分發(fā)揮其族群凝聚力作用,培育彝民族的族群認同感促進民族團結,以更好的服務于巍山彝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促進巍山民族地區(qū)的全面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彝族祭祖儀式 儀式結構 困境 對策建議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892.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5
- 一、問題的緣起9
- 二、研究的價值與意義9-11
- 三、文獻綜述與研究空間11-13
- 四、理論視域與研究方法13-15
- (一) 理論視域13-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第一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形成與發(fā)展15-23
- 一、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形成與發(fā)展15-17
- 二、巍寶山巡山殿土主廟17-20
- 三、關于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傳說20-23
- (一) 太上老君與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淵源20-21
- (二) 青霞的故事21-23
- 第二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儀式考察23-43
- 一、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注釋性符號解釋24-27
- (一) 前新村村民對祭祖儀式的認知和體驗24-25
- (二) 土主廟中祭祖儀式的備辦及其意涵25-27
- 二、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操作性符號解釋27-37
- (一) 開壇28-30
- (二) 老君殿感恩30-33
- (三) 招靈33-34
- (四) 祭祀祖先細奴邏34-35
- (五) 打歌35-36
- (六) 會頭會尾交接36-37
- 三、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心理表達性符號解釋37-43
- (一) 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本土注解37-38
- (二) 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具體體現(xiàn)和縮影38-39
- (三) 儒學、道教與原始宗教文化的交融39-40
- (四) 農(nóng)耕文化的滲入40-41
- (五) 古樸自然的生態(tài)價值觀41-43
- 第三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功能與價值43-51
- 一、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功能43-48
- (一) 歷史與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功能43-44
- (二) 族群凝聚力和血緣觀的鞏固功能44-45
- (三) 社會控制功能45-46
- (四) 社會交流功能46-47
- (五) 社會導向功能47-48
- 二、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價值48-51
- (一) 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價值48
- (二) 族群認同價值48-49
- (三) 資源開發(fā)的文化產(chǎn)業(yè)價值49-51
- 第四章 云南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傳承與利用51-60
- 一、巍山彝族祭祖儀式的保護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51-53
- 二、巍山彝族祭祖儀式保護利用的對策與建議53-60
- (一) 消解彝族祭祖儀式面臨的雙重危機53-54
- (二) 明確彝族祭祖儀式的傳承保護主體,提高前新村村民們的文化自覺意識54-55
- (三) 借“二月八”祭祖盛典影響,為祭祖活動拓展經(jīng)濟來源55-56
- (四) 整合巍山彝族力量,對彝族祭祖儀式實施立體動態(tài)保護56-58
- (五) 精心打造彝族祭祖品牌,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58-60
- 參考文獻60-64
- 在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及獲獎情況64-65
- 后記6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崇先;楊麗瓊;;地方性的民俗認同——彝族祭祖大典儀式過程分析[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謝廬明,席長華;論南豐儺的宗教儀式及其文化內(nèi)涵[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翁玲玲;從外人到自己人:通過儀式的轉換性意義[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陳玉平;儀式展演與民間敘事——貴州儺壇中的民間文學傳承[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納爾遜.格拉本;彭兆榮;趙紅梅;;旅游人類學家談中國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旅游學刊;2006年01期
6 周顯寶;皖南儺戲、目連戲及其青陽腔與儀式的原生形態(tài)[J];音樂研究;2004年02期
7 薛藝兵;對儀式現(xiàn)象的人類學解釋(上)[J];廣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8 薛藝兵;對儀式現(xiàn)象的人類學解釋(下)[J];廣西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9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10 巴莫阿依;涼山彝族山民的儀式生活[J];民族藝術;2003年02期
,本文編號:6774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6774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