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
本文關鍵詞:族際認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央民族大學》 2011年
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
畢躍光
【摘要】:人的外顯性行動受內隱性意識的驅動,外在的關系反映內在的結構。所以,要搞民族研究,既要研究民族、民族發(fā)展、民族關系、民族與國家關系等外顯性表現,又要研究民族認同、族際認同、國家認同等內隱性要素,還要研究各種認同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能夠消解各種認同之間的張力與沖突,促進各種認同的共生與協調。基于上述考慮,本研究著重探討了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 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是多民族國家內部三種重要的認同形態(tài),三種認同與民族問題所涉及的民族自身的發(fā)展、民族與民族之間、民族與國家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 從民族認同、族際認同、國家認同的關系來看,民族認同在橫向上與族際認同形成了競爭與共生關系,縱向上與國家認同存在著共生關系。 民族認同包括歸屬性認同和贊同性認同,前者事關認同與分界,涉及歸屬問題;后者事關對本民族的態(tài)度、情感。所以,在歸屬性認同確定的情況下,每個民族都存在積極認同或者消極認同。在族際交往過程中,對自我和他者的不同態(tài)度、認知和評價,產生了不同的結合模式,從而形成了民族認同與族際認同之間不同的競爭與共生關系,對自我的積極認同和對他族的偏見容易形成民族認同與族際認同之間完全的競爭關系;對自我的消極認同和對他族的偏見容易形成民族認同與族際認同之間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只有參與交往的各個民族具有積極健康的自我認同,對他族具有親和動機和親近態(tài)度,才有可能形成民族認同與族際認同之間理想的和諧共生關系,這種和諧共生關系既有自然生成的過程,更需要人為營造和構建。 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既存在張力和沖突,也存在和諧共生。國家構建與族體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族際經濟利益關系失衡、消極民族認同等都可能形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張力和沖突,但矛盾和沖突不是恒定的,兩者之間也可以和諧共生。國家認同由歸屬性認同和贊同性認同兩部分構成,構成歸屬性國家認同的基本元素有領土、歷史、文化、同胞,這些元素與民族認同的元素形成了許多交叉和重疊,成為兩種認同共同的資源,這是兩者共生的基礎之一;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在不同的場景滿足不同的需求,民族認同觸及人類深層情感,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國家認同作為共性和共同利益的理性認知,具有彌合差異的能力,國家認同需要借助民族認同中的“族性”力量,而民族認同同樣需要國家認同中的“理性”要素,這種功能的互補性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生的又一重要基礎。 族際文化交流、經濟互補互惠、共同的歷史命運乃至特定族際環(huán)境下的相同膚色或人種特征都可能形成族際間穩(wěn)定的共性交集和共享格局,從而產生族際認同。族際認同所鋪就的相互交織、相互鏈接的心理意識網絡是民族團結的心理基礎和精神力量,同時也是國家認同賴以生成的深厚土壤。只有汲取、提煉族際認同的積極成果,國家認同才能獲得其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相反,族際認同只有接受國家認同的規(guī)約和導引,才能獲得意義、目標和發(fā)展方向。 在民族認同、族際認同和國家認同三者的關系中,由于國家的特殊職能和擁有的絕對資源,它可以借助制度和規(guī)范的力量,既能保護民族認同,也能夠實施民族同化政策;既能促進族際認同建設,也能夠破壞族際認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認同基于主導的地位,當國家認同能夠保護和尊重民族認同,加快族際認同建設,就能夠促進三種認同之間的共生與和諧。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D032;C9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延莉;;讓我聽懂你的歌聲——從“民族認同”看西雙版納四個少數民族音樂生態(tài)[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2 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 鄭杭生;;民族團結與和諧社會建設——一種社會學的解讀[J];創(chuàng)新;2009年12期
4 坂田義教,阿山光利,宗像哲男,劉高華,王小滬;共生教育[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林偉健;;國家凝聚力: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郭艷;;試論發(fā)展中國家的雙重認同危機[J];國際論壇;2007年01期
7 劉吉昌;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的發(fā)展[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8 谷禾;譚慶莉;;近代中國西南國界線變遷與跨界民族身份認同的形成[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9 趙淼;;試論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的轉型[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10 張寶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比較[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慈平;;淺談羌人在早期中西交往中的媒介作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2 郭建勛;;對改進《民族學概論》教學工作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3 儲召鋒;;軟權力的思想演進——從修昔底德到約瑟夫·奈[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劉超;;“五胡亂華”和“孝文帝改革”:事件、敘述與認同——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吳懷東;;歷史 現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王斌;賈雪;;以東北亞安全為視角議中國國家身份之建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7 吳爽;秦啟文;;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身份認同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3期
8 顏飛;;我國刑事訴訟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黃永祥;;吉登斯:時空視角下的人與社會體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賀奇兵;潘琴;;我國村民自治的困境與脫困——兼論《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草案)之再改進[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孟修;;土木之變與庚戌之變比較研究——朝貢體制框架下的明蒙關系新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11年第2期[C];2012年
2 劉永生;;民族認同視閾下的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3 孫麗璐;鄭涌;;回族農民工文化適應的投射測驗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4 陳柳欽;;全球化視野下國家主權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王慧軍;;政府網絡輿論危機及其治理原則[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楊雪冬;;技術創(chuàng)新與地方治理改革:對三個案例的分析[A];政府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C];2006年
7 金柄珉;;試論跨國民族的多重認同——以對中國朝鮮族認同研究為中心[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陸小聰;;論體育的符號意義及其社會功能[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李永成;;中國安全軟環(huán)境分析——以9.11后美國對華戰(zhàn)略認知調整為視角[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10 韓震;;論民族精神的歷史性與時代性[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曉虎;從國家利益視角淺析冷戰(zhàn)時期中埃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迎春;觀念、制度與春秋邦交模式變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俞琳;影響環(huán)境議題設置的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韓婷婷;旅游管理專業(yè)青年教師職業(yè)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董倩;旅游管理學生專業(yè)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禮永;高校民族團結教育有效性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8 邢艷;網絡公共領域建構:障礙與路徑[D];湘潭大學;2010年
9 李萍;春節(jié)晚會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李皓;論中國的和平發(fā)展與國家形象的優(yōu)化[D];湘潭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杭生;;民族團結與和諧社會建設——一種社會學的解讀[J];創(chuàng)新;2009年12期
2 徐蔭培,王文閣;跨世紀的現代新區(qū)──望京新城[J];城市開發(fā);1994年12期
3 陳旭遠;關于交往與教學交往的哲學認識[J];東北師大學報;1998年05期
4 鄭信哲;張麗娜;;略論北京望京地區(qū)韓國人與當地漢族居民的關系[J];當代韓國;2008年03期
5 張麗娜;樸盛鎮(zhèn);鄭信哲;;多民族、多國籍的城市社區(qū)研究——以北京市望京地區(qū)為主線[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6 曹浩瀚;《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交往”概念新論[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02期
7 許爾才;張建軍;;影響新疆民族關系的諸因素分析[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1年02期
8 蔡恒松;;民族和諧的法治之維[J];法制與社會;2009年02期
9 程守艷;;權利的關照:民族自治地方非自治主體少數民族政治權利試探[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10 林鈞昌;趙強;;城市化進程中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以威海市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08年07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劉永燦;瞿同祖法律思想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厚建;論中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政策及其影響[D];新疆大學;2003年
3 蘇純怡;地區(qū)文化對翻譯風格的影響—大陸、臺灣意漢譯文比較[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4 樸盛鎮(zhèn);北京望京地區(qū)朝鮮族與韓國人的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中民;;從族群與國家認同矛盾看阿拉伯國家的國內沖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2 費孝通;邊區(qū)民族社會經濟發(fā)展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3 馬戎;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4 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5 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王濤;;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出臺原因述評[J];長春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7 李禹階;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論華夏社會中民族、國家意識的同一性[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8 呂普生;;民主中“少數”概念的多維界定[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9 董小川;;美利堅民族認同問題探究[J];東北師大學報;2006年01期
10 馨元;公民概念之演變[J];當代法學;2004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李繼利;漢族、藏族和回族大學生族群認同與群際歸因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喇維新;西北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健康與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黎麗;;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阿達萊提·塔伊爾;;中國柯爾克孜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調查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李紫燁;;淺析喀什維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7期
4 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5 吳楚克;王倩;;認同問題與跨界民族的認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張友國;;亞文化、民族認同與民族分離主義[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7 王嘉毅;常寶寧;丁克賢;;新疆南疆維吾爾族青少年國家認同調查[J];新疆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8 樊紅敏;;從抗震救災看國家認同的建構[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05期
9 羅坤瑾;;網絡民族主義的民族學解讀[J];廣西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10 崔淼;黃雪娜;;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與其自尊關系的研究——以寧夏回族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宮玉寬;;我國少數民族民族認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2 李向平;;屬性與身份的整合——宗教與民族認同資源的社會化路徑[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3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蔣立松;;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族認同特點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莊孔韶;蘭林友;;黃淑娉教授學術研究評述[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馬川;李曉文;;少數民族個體在民族認同過程中的雙重性[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李春;張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與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傾向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葉青;;全球化背景下認同多元化問題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8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9 佐斌;秦向榮;;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余治平;;民族認同與核心價值的現代重構——新中國60年與中華未來新路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青海省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吳玉敏;[N];人民日報;2009年
2 朱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記者 魏武 衛(wèi)敏麗 傅雙琪;[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4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張踐;[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周謹平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樊紅敏;[N];鄭州日報;2008年
7 特約評論員 黨國英;[N];南方周末;2009年
8 牛銳;[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陳引馳;[N];東方早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龔丹韻;[N];解放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佟春霞;文化殊異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7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戴曉東;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復旦大學;2004年
9 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認同與中國早期電影的確立[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10 王來金;全球化視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趙北揚;民族學校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李海淑;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互動[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賈英仙;散雜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教育人類學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覃健;地方敘事中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喇維新;西北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健康與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陳瑾;民族認同的語用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紅梅;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9 姚靜芬;內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區(qū)分的測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黃曉坤;民族認同與民族精神的培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族際認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4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4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