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山縣傈僳族民居的現狀及改造原則
發(fā)布時間:2021-10-12 20:50
通過對貢山縣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進行調查,對其傳統(tǒng)民居的概況和文化內涵進行分析,探討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和新建民居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貢山縣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的改造原則:安全性原則、民族性原則、功能性原則、模塊化原則,以期為民族民居的改建提供參考。
【文章來源】: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9,3(03)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怒江地區(qū)傈僳族竹篾房Fig.1ThebamboohouseofLisunationalityinNujiangarea
多以竹篾房(圖1)和木楞房為主;麗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區(qū)的住房則以土木結構為主(圖2)。圖1怒江地區(qū)傈僳族竹篾房Fig.1ThebamboohouseofLisunationalityinNujiangarea圖2麗江地區(qū)傈僳族土木結構民居Fig.2ThecivilstructurehouseofLisunationalityinLijiangarea貢山縣一帶的傈僳族大多喜歡住木楞房。木楞房也叫圓木壘墻房,長方形。建蓋前要備好粗細相等而長短不同的木料(木料多為直徑20cm、筆直干透的松木),用斧、刀砍削成榫,直對榫的另一邊刨剜成一細槽,兩端的兩邊直對榫、槽,分別砍鑿一鑲嵌口,便成木楞。木楞房四邊各需鑲壘26~30根木料,建蓋時要按木料的長短,先在挖平長方形地基的四角落放墊石頭作石腳,之后將木料在其上榫對槽、鑲口嵌鑲口地架壘。每邊壘至12根時,要橫架硬粗圓木,鋪樓板,與下層隔開,作人居層;再壘高至12根木料時,在一長邊的內側設置方糧食和什物的涼臺;壘到頂后,在兩短邊正中間各立一木馬,架“人字屋架”,綁數十根緣木,后覆蓋松木板和茅草。人居層分布有堂屋、臥室和廊道,通常堂屋面積較大,其正中設置火塘,火塘邊除靠近門的一邊外,三邊各設木支架,上鋪厚木板作床或坐板,是家庭主要的活動空間;下層飼養(yǎng)牲畜或家禽。這種房屋的形狀很像一個大木匣,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鐵釘,但具有堅固、耐用、防震、防潮的優(yōu)點(圖3)[1]。(二)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的文化內涵1.體現了和諧的人居自然關系貢山縣傈僳族民居多依山、順水而建,屬典型的陡坡型建筑,民居建筑走勢與怒江水流流向平行;民居多為“千腳落地房”。民居的布置格局在確保建筑穩(wěn)固時,大大減少了挖地
橫架硬粗圓木,鋪樓板,與下層隔開,作人居層;再壘高至12根木料時,在一長邊的內側設置方糧食和什物的涼臺;壘到頂后,在兩短邊正中間各立一木馬,架“人字屋架”,綁數十根緣木,后覆蓋松木板和茅草。人居層分布有堂屋、臥室和廊道,通常堂屋面積較大,其正中設置火塘,火塘邊除靠近門的一邊外,三邊各設木支架,上鋪厚木板作床或坐板,是家庭主要的活動空間;下層飼養(yǎng)牲畜或家禽。這種房屋的形狀很像一個大木匣,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鐵釘,但具有堅固、耐用、防震、防潮的優(yōu)點(圖3)[1]。(二)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的文化內涵1.體現了和諧的人居自然關系貢山縣傈僳族民居多依山、順水而建,屬典型的陡坡型建筑,民居建筑走勢與怒江水流流向平行;民居多為“千腳落地房”。民居的布置格局在確保建筑穩(wěn)固時,大大減少了挖地動土、修筑地基等工程量;民居架空分層利于空氣流通,避免建筑材料及內部受潮;民居建筑材料為當地產松木,相較其他材料,松木易得、便于加工。巧妙的建筑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傈僳族就地取材,對當地地形、地貌及自然氣候的適應能力,也體現了傈僳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圖3貢山傈僳族木楞房Fig.3ThewoodenplankshouseofLisunationalityinGongshan25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第3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滇西北傈僳族傳統(tǒng)井干式民居[J]. 王祎婷,翟輝. 華中建筑. 2015(03)
[2]論南京民國建筑的科學性和民族性——以總統(tǒng)府建筑群為例[J]. 盧海鳴,朱明. 中國名城. 2011(11)
[3]我國建筑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其思考[J]. 田元福,李慧民.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3(12)
[4]傈僳族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化[J]. 陳一.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91(06)
本文編號:3433274
【文章來源】: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9,3(03)
【文章頁數】:5 頁
【部分圖文】:
怒江地區(qū)傈僳族竹篾房Fig.1ThebamboohouseofLisunationalityinNujiangarea
多以竹篾房(圖1)和木楞房為主;麗江、德宏和四川西昌等地區(qū)的住房則以土木結構為主(圖2)。圖1怒江地區(qū)傈僳族竹篾房Fig.1ThebamboohouseofLisunationalityinNujiangarea圖2麗江地區(qū)傈僳族土木結構民居Fig.2ThecivilstructurehouseofLisunationalityinLijiangarea貢山縣一帶的傈僳族大多喜歡住木楞房。木楞房也叫圓木壘墻房,長方形。建蓋前要備好粗細相等而長短不同的木料(木料多為直徑20cm、筆直干透的松木),用斧、刀砍削成榫,直對榫的另一邊刨剜成一細槽,兩端的兩邊直對榫、槽,分別砍鑿一鑲嵌口,便成木楞。木楞房四邊各需鑲壘26~30根木料,建蓋時要按木料的長短,先在挖平長方形地基的四角落放墊石頭作石腳,之后將木料在其上榫對槽、鑲口嵌鑲口地架壘。每邊壘至12根時,要橫架硬粗圓木,鋪樓板,與下層隔開,作人居層;再壘高至12根木料時,在一長邊的內側設置方糧食和什物的涼臺;壘到頂后,在兩短邊正中間各立一木馬,架“人字屋架”,綁數十根緣木,后覆蓋松木板和茅草。人居層分布有堂屋、臥室和廊道,通常堂屋面積較大,其正中設置火塘,火塘邊除靠近門的一邊外,三邊各設木支架,上鋪厚木板作床或坐板,是家庭主要的活動空間;下層飼養(yǎng)牲畜或家禽。這種房屋的形狀很像一個大木匣,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鐵釘,但具有堅固、耐用、防震、防潮的優(yōu)點(圖3)[1]。(二)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的文化內涵1.體現了和諧的人居自然關系貢山縣傈僳族民居多依山、順水而建,屬典型的陡坡型建筑,民居建筑走勢與怒江水流流向平行;民居多為“千腳落地房”。民居的布置格局在確保建筑穩(wěn)固時,大大減少了挖地
橫架硬粗圓木,鋪樓板,與下層隔開,作人居層;再壘高至12根木料時,在一長邊的內側設置方糧食和什物的涼臺;壘到頂后,在兩短邊正中間各立一木馬,架“人字屋架”,綁數十根緣木,后覆蓋松木板和茅草。人居層分布有堂屋、臥室和廊道,通常堂屋面積較大,其正中設置火塘,火塘邊除靠近門的一邊外,三邊各設木支架,上鋪厚木板作床或坐板,是家庭主要的活動空間;下層飼養(yǎng)牲畜或家禽。這種房屋的形狀很像一個大木匣,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鐵釘,但具有堅固、耐用、防震、防潮的優(yōu)點(圖3)[1]。(二)傈僳族傳統(tǒng)民居的文化內涵1.體現了和諧的人居自然關系貢山縣傈僳族民居多依山、順水而建,屬典型的陡坡型建筑,民居建筑走勢與怒江水流流向平行;民居多為“千腳落地房”。民居的布置格局在確保建筑穩(wěn)固時,大大減少了挖地動土、修筑地基等工程量;民居架空分層利于空氣流通,避免建筑材料及內部受潮;民居建筑材料為當地產松木,相較其他材料,松木易得、便于加工。巧妙的建筑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傈僳族就地取材,對當地地形、地貌及自然氣候的適應能力,也體現了傈僳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圖3貢山傈僳族木楞房Fig.3ThewoodenplankshouseofLisunationalityinGongshan25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第3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滇西北傈僳族傳統(tǒng)井干式民居[J]. 王祎婷,翟輝. 華中建筑. 2015(03)
[2]論南京民國建筑的科學性和民族性——以總統(tǒng)府建筑群為例[J]. 盧海鳴,朱明. 中國名城. 2011(11)
[3]我國建筑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其思考[J]. 田元福,李慧民.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03(12)
[4]傈僳族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化[J]. 陳一.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1991(06)
本文編號:34332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34332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