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融合與分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形成、發(fā)展與演變

發(fā)布時間:2020-12-25 11:52
  族群的生成與發(fā)展既是自身血緣與文化共同體的延續(xù)與發(fā)展,也是環(huán)境與文化交互作用中與其他族群融合及分化的結果。位于臺東太麻里鄉(xiāng)的大王部落被日本學者稱為“排灣化的卑南族”,更是言簡意賅地概括與濃縮了東部排灣群的演變歷程。本研究以大王部落的初創(chuàng)、發(fā)展、變遷為基本歷史線索,系統(tǒng)追溯其“異源同流”的早期歷史,記述在人口、環(huán)境、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部落的融合與分化,并展示了新形勢下大王部落以恢復祭儀、文化復振等手段謀求族群整合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大王部落在其初創(chuàng)與形成時期,便已成為融合卑南族與排灣族二元文化的共同體;在其發(fā)展時期,由于人口與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分化與遷徙,并接受了與自身來源不同的另一部落的融入,在經(jīng)歷不同外來政權的沖擊之后,最終重新聚合成今日“異源同流”之大王部落。由此得知,族群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流動”的共同體,大王部落“異源同流”的變遷過程正是“流動”的縮影。同時,本研究引入族群研究相關理論,在以微觀視角考察臺灣原住民文化及其變遷的同時,對臺灣原住民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深描。“族群”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存在于與其它族群的互動關系中。大王部落的發(fā)展演變提示我們,對...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9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
    第二節(jié) 學術史回顧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框架
第二章 太平洋西岸的大王部落
    第一節(jié) 東部排灣群的分布
    第二節(jié) 大王部落地理環(huán)境
    第三節(jié) 大王部落的社會文化
第三章 大王部落的初創(chuàng)與形成
    第一節(jié) Tjavualji(大王)與Katipul(知本)的祖源關系
    第二節(jié) 石生卑南族系統(tǒng)移入太麻里社
    第三節(jié) 排灣族巴武馬群的東遷
第四章 大王部落的遷移、分立與聚合
    第一節(jié) 大麻里、加拉班與利力武的分社
    第二節(jié) 拉加侖的移入
第五章 大王部落的當代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重返祖源地
    第二節(jié) 青年會的復振
    第三節(jié) 部落內的祭儀活動
    第四節(jié) 跨部落、跨族群的交流與互動
第六章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原生論與建構論:當代西方的兩種族群認同理論[J]. 左宏愿.  國外社會科學. 2012(03)
[2]論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J]. 江杰英.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4)
[3]臺灣人類學原住民研究的發(fā)展及其知識形態(tài)[J]. 哈正利.  世界民族. 2011(04)
[4]林惠祥與中國大陸的臺灣原住民研究[J]. 陳建樾.  民族研究. 2011(04)
[5]臺灣高山族日據(jù)時期重要文獻簡述[J]. 彭聽.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0(05)
[6]淺析臺灣地區(qū)排灣族歷史分期與文化的變遷[J]. 湯韻旋.  學理論. 2010(27)
[7]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鄂西南一個移民村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J]. 李濱利,譚志滿.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03)
[8]關于中國族群研究的若干問題[J]. 周大鳴.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2)
[9]關于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幾個問題[J]. 王新天,吳春明.  廣西民族研究. 2007(01)
[10]臺灣雅美族研究綜述[J]. 韋東超.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S1)



本文編號:293759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93759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784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