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傳播研究的問題與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0-12-09 08:58
近年來,民族志傳播研究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但在理論與方法層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將民族志傳播研究僅僅理解為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等技術(shù)化的方法進行傳播學研究,就忽略了民族志背后豐富的學術(shù)脈絡(luò)、理論關(guān)懷與問題意識,也導致了研究實踐中流于形式、趨于浮躁的現(xiàn)狀。因此,反思民族志傳播研究,除了對研究者進行嚴格的方法訓練,端正研究態(tài)度之外,還需要:第一,采取超越媒介中心主義的文化取向,從傳播學具體的、對象化的文化延伸到民族志對作為一整套社會關(guān)系和社會秩序的文化,可以使民族志傳播研究擺脫對象化依賴,打開研究視野;第二,從傳播學和民族志各自的理論進程和研究實踐中爬梳、探尋批判理論與反思性,進而超越方法與對象的機械組合,實現(xiàn)深層次的學科對話;第三,引入歷史維度,既能為民族志傳播研究帶來歷史的深度,又能彼此開拓新的研究領(lǐng)域,實現(xiàn)轉(zhuǎn)型與超越。
【文章來源】:國際新聞界. 2018年06期 第110-121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一、超越媒介中心主義的文化取向
二、民族志傳播研究的批判取向
三、邁向歷史的田野
四、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微信的“書寫”與“勾連”——對一個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J]. 孫信茹.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6(10)
[2]從“批判話語分析(CDA)”到“傳播民族志”(EoC)——話語、傳播實踐與“鐘情妄想癥”的分析示例[J]. 李耘耕.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9)
[3]托洛茨基主義、工農(nóng)聯(lián)盟與“一國社會主義”——以蘇聯(lián)20世紀二三十年代黨內(nèi)斗爭為視角的歷史考察[J]. 呂新雨. 開放時代. 2016(05)
[4]博采眾長: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的跨學科取向[J]. 陳世華. 國際新聞界. 2016(08)
[5]“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探討行動傳播研究的概念、方法論與研究策略[J]. 卜衛(wèi).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4(12)
[6]告別i奴:富士康、數(shù)字資本主義與網(wǎng)絡(luò)勞工抵抗[J]. 邱林川. 社會. 2014(04)
[7]人類學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視野中的文化與社會[J]. 張小軍.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
[8]現(xiàn)代中國空間政治變遷中的知識分子與文化傳播[J]. 王維佳. 天涯. 2011(05)
[9]重現(xiàn)烏托邦:中國傳播研究的想像力[J]. 王維佳,趙月枝.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5)
[10]電視的普及與村落“飯市”的衰落——對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調(diào)查[J]. 陳新民,王旭升. 國際新聞界. 2009(04)
博士論文
[1]草根媒介:社會轉(zhuǎn)型中的抗拒性身份建構(gòu)[D]. 張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2
[2]北美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D]. 陳世華.華中科技大學 2010
[3]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電視使用——托臺村維吾爾族受眾研究[D]. 金玉萍.復旦大學 2010
[4]大眾傳播與人類社會——西方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的詮釋[D]. 劉曉紅.復旦大學 2003
本文編號:2906630
【文章來源】:國際新聞界. 2018年06期 第110-121頁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一、超越媒介中心主義的文化取向
二、民族志傳播研究的批判取向
三、邁向歷史的田野
四、結(jié)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微信的“書寫”與“勾連”——對一個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J]. 孫信茹.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6(10)
[2]從“批判話語分析(CDA)”到“傳播民族志”(EoC)——話語、傳播實踐與“鐘情妄想癥”的分析示例[J]. 李耘耕.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9)
[3]托洛茨基主義、工農(nóng)聯(lián)盟與“一國社會主義”——以蘇聯(lián)20世紀二三十年代黨內(nèi)斗爭為視角的歷史考察[J]. 呂新雨. 開放時代. 2016(05)
[4]博采眾長: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的跨學科取向[J]. 陳世華. 國際新聞界. 2016(08)
[5]“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探討行動傳播研究的概念、方法論與研究策略[J]. 卜衛(wèi).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4(12)
[6]告別i奴:富士康、數(shù)字資本主義與網(wǎng)絡(luò)勞工抵抗[J]. 邱林川. 社會. 2014(04)
[7]人類學研究的“文化范式”——“波粒二象性”視野中的文化與社會[J]. 張小軍.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2)
[8]現(xiàn)代中國空間政治變遷中的知識分子與文化傳播[J]. 王維佳. 天涯. 2011(05)
[9]重現(xiàn)烏托邦:中國傳播研究的想像力[J]. 王維佳,趙月枝.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0(05)
[10]電視的普及與村落“飯市”的衰落——對古坡大坪村的田野調(diào)查[J]. 陳新民,王旭升. 國際新聞界. 2009(04)
博士論文
[1]草根媒介:社會轉(zhuǎn)型中的抗拒性身份建構(gòu)[D]. 張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012
[2]北美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D]. 陳世華.華中科技大學 2010
[3]日常生活實踐中的電視使用——托臺村維吾爾族受眾研究[D]. 金玉萍.復旦大學 2010
[4]大眾傳播與人類社會——西方傳播政治經(jīng)濟學的詮釋[D]. 劉曉紅.復旦大學 2003
本文編號:29066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90663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