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城市適應與再生——北京大柵欄濟安堂王回回藥鋪的變遷
【文章目錄】:
一、以特色服務進城, 融入都市
二、應對時代變化, 順勢而為
三、借力舊城改造, 轉(zhuǎn)型升級
四、民族文化的城市適應、融入與再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路芳;;民族文化的城市適應與再生——北京大柵欄濟安堂王回回藥鋪的變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年09期
2 楊立權(quán);“民族文化學”的解構(gòu)和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00年01期
3 姚娟娟;孫萬君;;馬克思民族文化觀對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當代意義[J];新西部(理論版);2017年19期
4 吳偉峰;關于民族文化展示[J];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5 班建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族文化觀解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8年01期
6 毅松;;關于建設民族文化強區(qū)的思考[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4年09期
7 聶永芬;;論景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2年06期
8 洪穎;從三部著述看“民族文化學”學科建設[J];思想戰(zhàn)線;2000年01期
9 李晉有;總結(jié)經(jīng)驗 抓住機遇 開創(chuàng)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J];民族團結(jié);1998年08期
10 吳仕民;;第八講:法律不是無情物——民族法制與民族文化[J];中國民族;1990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申春善;文化選擇與民族文化課程建構(gòu)[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魏延梅;在自覺、互動和對話中傳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吳瑩;城鎮(zhèn)化視閾下少數(shù)民族搬遷移民的時空重構(gòu)與文化變遷[D];云南大學;2016年
4 黃彥震;清代中期索倫部與滿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5 李林鳳;民族社會工作初探[D];蘭州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海松;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文化政策對土家族文化發(fā)展的影響和作用[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2 崔潔;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旅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5年
3 楊曾輝;民族文化對不同環(huán)境適應成果的表達[D];吉首大學;2012年
4 饒峻妮;改革開放以來峨山彝族傳統(tǒng)觀念的變遷與思考[D];清華大學;2005年
5 丁書娟;非政府組織作為災后重建行動中的民族文化保護者:大陸與臺灣的案例[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6 阮競?cè)?文化視野下的扶貧[D];貴州財經(jīng)大學;2013年
7 汪黎;從“端公”到土家“儺戲”表演精英角色的嬗變[D];湖北民族學院;2014年
8 李佳珺;從鄉(xiāng)土教材的視角探析民族團結(jié)教育[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9 柳雪;內(nèi)蒙古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的政府職能分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13年
10 唐晴暉;湘西苗族文化變遷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41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84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