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辨析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戶曉輝;;建構(gòu)城市特性:瑞士民俗學理論新視角——以托馬斯·亨格納的研究為例[J];民俗研究;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瀟瀟;;國際化:以民族志書寫的名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丹麥電影的主題突破[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2 沙丹;劉桂宏;;布迪厄的反思性社會學[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8期
3 劉鐵梁;“標志性文化統(tǒng)領式”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應杰;;論巴塘弦子舞蹈“族群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共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5 應杰;;論巴塘弦子舞蹈“傳統(tǒng)·典范組合課”教學[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盧劍鋒;;“民族志”與少數(shù)民族廣播電視研究初探[J];今傳媒;2008年07期
7 覃健;;從范式轉(zhuǎn)變中看待生態(tài)美學的出現(xiàn)——略論生態(tài)美學的歷史性意義[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8 張翠霞;;多維視野中的“歌”與“歌會”及其文化闡釋——劍川石龍白族調(diào)與石寶山歌會的調(diào)查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王琰;;民族志在電視國際傳播受眾研究中的運用[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李銀兵;甘代軍;;文化的記憶、復興與反思——關于花腰傣花街節(jié)的文化人類學闡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郭云忠;;法學實證研究的種類及其地點選擇[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吳成立;;民間組織與宗教:藏區(qū)鄉(xiāng)村的社會控制——以西藏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xiāng)為例[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3 岳天明;;試論我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精神[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tǒng)構(gòu)建探索[D];西南大學;2011年
3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余彬;主權和移民:從“舊約”到“新約”[D];暨南大學;2009年
5 趙建梅;培養(yǎng)雙語雙文化人:新疆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育的人類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嶸;傳統(tǒng) 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D];蘭州大學;2011年
7 李宏巖;在鄉(xiāng)土與高雅碰撞中再生[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杜倩萍;當代中國草根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功能[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馮莎;藝術在別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吐爾地·卡尤木;維村社會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貧;那卡壯族“戒邦”儀式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賢軍;廣西白褲瑤村落體育文化變遷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3 孟振興;大瑤山盤瑤木薯酒工藝的科技人類學考察[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唐仕軍;q"土窯工藝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馬小平;人類學視野下生態(tài)移民的文化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喻海倫;福州義序半田村民間信仰文化人類學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方世勇;文化權力合法性建構(gòu)的情境與過程[D];吉林大學;2011年
8 黃一川;“受人錢財,,替人消災”:佛教儀式中的交換[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翟清菊;儀式與禮單:農(nóng)民隨禮行為中的互惠原則[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兵強;村落社火活動的文化功能探析[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呂微;;民俗學的笛卡爾沉思——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申論[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2 戶曉輝;;德國民俗學者訪談錄[J];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麗;強身要靠健身囿——中國民族學學科建設辨析[J];甘肅畜牧獸醫(yī);1996年04期
2 ;民族學家李紹明先生不幸逝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9期
3 ;中國民族學研究會工作座談會在昆明舉行[J];云南社會科學;1981年03期
4 張有雋;中國民族學世紀歷程與未來任務[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5 歐潮泉;;從民族學研究看民族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范圍[J];貴州民族研究;1982年04期
6 滿都爾圖;中國民族學的黃金時代[J];民族研究;1998年05期
7 宋濤;中國民族學的回顧與前瞻[J];廣西民族研究;1998年03期
8 彭雪芳;中國民族學在21世紀的地位和作用[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9 秦秀強;邁向中國民族學研究的新天地——評楊庭碩等人新著《民族文化與生境》[J];貴州民族研究;1993年04期
10 徐平;中國民族學及其著作產(chǎn)生的歷史與發(fā)展[J];出版參考;1998年1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及拓展[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2 楊桂萍;;進一步開拓中國的民族學和宗教學研究——訪民族學專家宋蜀華先生[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3 姚繼德;;回族學學科體系芻論[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4 孫俊萍;;關于回族學研究的幾個問題[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劉銳;;電視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流動的影響——基于恩施州石欄村的民族志調(diào)查[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 楊圣敏;中國民族學:國際學界的重要力量[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趙志研;中國民族學會成立:由單兵作戰(zhàn)轉(zhuǎn)向集體研究[N];中國民族報;2008年
3 劉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族學田野實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肖國忠;構(gòu)建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N];光明日報;2006年
5 民族所 何星亮;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民族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牛銳;蔡元培:研究民族學以終老[N];中國民族報;2008年
7 實習記者 李楊樂;建設有西南民族特色的民族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何星亮;民族學界關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研究與建議[N];中國民族報;2008年
9 牟鐘鑒;民族學和宗教學的分途與相遇[N];中國民族報;2006年
10 徐黎麗 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蘭州大學民族學研究院;非傳統(tǒng)安全視界下的民族學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文靜;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民族認同[D];汕頭大學;2010年
2 李霞;錫都個舊:資源開發(fā)與族群認同[D];中山大學;2010年
3 畢俊鋒;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碩士論文選題初探(1980-2009)[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馬生福;現(xiàn)代化背景下農(nóng)村撒拉族的宗教生活[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翟師節(jié);土家族傳統(tǒng)知識及其傳承與保護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6 楊妮妮;民族志視域下的校長行為邏輯[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7 何瑞;生活重建與社區(qū)成長[D];蘭州大學;2012年
8 吳天躍;溫州龍舟與地方社會變遷的民族志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9 巫磊;大學生志愿者的公益參與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2年
10 賴雪芳;龍脊壯族生態(tài)博物館的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5728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57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