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散雜居背景下彝族與苗族的人格結(jié)構(gòu)比較分析——基于貴州省大方縣八堡彝族苗族鄉(xiāng)的調(diào)查

發(fā)布時間:2018-12-15 06:57
【摘要】:人格結(jié)構(gòu)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也是人類學用來解釋族群差異的概念。本文從積極/消極、外傾/內(nèi)傾、性格/氣質(zhì)等人格結(jié)構(gòu)維度,分析了散雜居背景下貴州省大方縣八堡鄉(xiāng)彝族與苗族在相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由于文化背景及其與各民族融合程度不同,呈現(xiàn)出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人格結(jié)構(gòu)。
[Abstract]:Personality structure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fields of psychology, but also the concept of anthropology to explain ethnic difference. From 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dimensions of positive / negative, extroversion / introversion, personality / tempera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tween Yi and Miao nationality in Babao Township, Daf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cattered and mixed residence. Due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its fusion with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re are similar or completely different personality structures.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南方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東部散雜居民族生活方式變遷與心理承受力研究”(10YJCZH125) 國家民委課題“鄂豫皖散雜居民族生活方式變遷與心理承受力研究”(MSY11003)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富強;西方文化與人格研究的歷程[J];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定秀;日本文化的特征與日本民族活力[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2 聶愛文;解讀《文化模式》[J];昌吉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3 趙旗;西周禮樂文化及其意義[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4 戴峰;;論民俗與戲曲的關(guān)聯(lián)[J];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3期

5 豆宏健;論文化對人格的塑造及其意義[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周泓,黃劍波;人類學視野下的文學人類學(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7 于鵬杰;族群認同的現(xiàn)代含義:以湖南城步苗族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李德元;質(zhì)疑主流:對中國傳統(tǒng)海洋文化的反思[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馬振清;當前影響我國公民政治社會化的宏觀因素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陳國威;“蛇是百越民族的圖騰”質(zhì)疑[J];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3 馬和民;社會化危機及其出路[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于東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D];蘇州大學;2003年

5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nèi)容到經(jīng)驗的轉(zhuǎn)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彭永春;美國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進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翠娟;中醫(yī)證本質(zhì)研究思路的探討[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8 張建瓊;課堂教學行為優(yōu)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付秀榮;和諧多樣: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D];吉林大學;2005年

10 康永久;知識輸入還是制度重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新剛;現(xiàn)代中國都市風情小說的文化學闡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朱梁鳳;廣西瑤族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民族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馬國偉;彝、納西創(chuàng)世史詩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4 高寶梅;蒙古族大學生人格特征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因素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5 趙飛羽;區(qū)域旅游形象的傳播學特征及其傳播初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張治玲;文化變異內(nèi)驅(qū)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昕亮;1997-2002:我國少數(shù)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獻計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朱賽紅;教師與家長互動關(guān)系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余華瓊;傳統(tǒng)詩教的文化內(nèi)涵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王彬;追溯中的理解[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儲建蘭;;回不去的哈尼老家[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赫章彝族辭典[A];畢節(jié)地區(qū)第五屆社科評獎獲獎成果選[C];2006年

2 潘正云;馬林英;;涼山彝族女童教育應為特別關(guān)注的領域[A];社會性別與發(fā)展在中國:回顧與展望[C];2002年

3 羅世勛;;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與水西及周邊地區(qū)彝族的漢文化教育[A];畢節(jié)地區(qū)第五屆社科評獎獲獎成果選[C];2006年

4 趙殿樺;;對昆明市少數(shù)民族干部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思考[A];“兩個共同”與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全國民族理論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芳禮;;從布依族《古謝經(jīng)》看歷史上各民族友好關(guān)系[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6 陳英勇;;情系民族團結(jié) 抓好學會工作[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黎;《中國彝族譜牒選編·楚雄分卷》正式發(fā)行[N];楚雄日報(漢);2008年

2 金永高 李學斌;姚安彝族梅葛文化節(jié)異彩紛呈[N];楚雄日報(漢);2008年

3 蔣益文;彝族歷史點滴[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果布柳作;金陽人過彝族年了[N];涼山日報(漢);2006年

5 李增華;阿普篤慕文化園亮相云南峨山[N];中國民族報;2009年

6 羅楊;“中間人”,認識彝族的中介[N];中國民族報;2010年

7 王文昌;“彝俗會”,瓦幾瓦![N];涼山日報(漢);2010年

8 宋明;在“統(tǒng)一”的呼聲中 迎來彝歷新年[N];涼山日報(漢);2009年

9 記者 張濤;祝愿彝族同胞生活越來越好[N];甘孜日報(漢文);2010年

10 葉劍波 記者 袁麗霞;在重建中跨越 在跨越中發(fā)展[N];雅安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李春霞;電視與中國彝民生活[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峻妮;改革開放以來峨山彝族傳統(tǒng)觀念的變遷與思考[D];清華大學;2005年

2 譚春霞;云南省D彝族鄉(xiāng)政府公共政策執(zhí)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楊曾輝;民族文化對不同環(huán)境適應成果的表達[D];吉首大學;2012年

4 李應芝;彝族擬親屬關(guān)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5 金磊;貴州盤縣少數(shù)民族干部培養(yǎng)選拔使用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6 王曉艷;流動的人群與文化的流動[D];云南大學;2010年

7 龔石彥;云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學;2010年

8 何春燕;云南彝族阿哲人“祭龍”活動的當代復興問題考察[D];云南大學;2011年

9 郭華;政治發(fā)展視角下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本土非政府組織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10 許沃倫;那馬人族群認同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3801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3801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208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