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旅游場域下中外跨文化交流中的族群意識與族群認同——以云南省麗江市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7-09 18:16

  本文選題:旅游人類學 + 跨文化交流; 參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摘要】:旅游場域下的中外跨文化交流,是中外兩大族群之間的文化互動,其中,外國游客總是強勢文化的一方,呈現(xiàn)出一種與東道主之間不對稱的族群關系。東道主在發(fā)展旅游方面的努力,特別對其傳統(tǒng)文化的開發(fā),會有形無形地強化東道主的族群意識和族群認同。同時,跨文化旅游與交流對東道主族群外部認同的推動和加強也十分明顯,東道主的族群文化可以隨著國外游客,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外部的族群認知。
[Abstract]: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tourism field is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major ethnic groups, in which the foreign tourists are always one of the strong cultural parties, showing an asymmetrical ethnic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hosts. The host's efforts in developing tourism,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invisibly strengthen the host's ethnic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cross-cultural tourism and communication promote and strengthen the external identity of host communities, the host group culture can follow the foreign tourists to the world, and gain the external ethnic cognition in the world.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開發(fā)利用我國各民族關鍵符號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調研報告”(13AZD056) 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專項資金項目“民族旅游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變遷的影響”(CSY14023)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田敏;民族社區(qū)社會文化變遷的旅游效應再認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尚奎;;近十年國內文化變遷研究述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2 黃紅星;羅仕偉;張志勤;;鄉(xiāng)村旅游中城市文化對鄉(xiāng)村文化的消極影響分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36期

3 吳建冰;李作華;;稻作文化旅游與旅游發(fā)展若干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8期

4 肖雪;;涼山彝族婚俗旅游開發(fā)的思考[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19期

5 莫代山;;旅游發(fā)展背景下民族村落的社會變遷及其啟示——以神農溪羅平村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2期

6 路幸福;陸林;;國外旅游人類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顏姿;;廣西揚美古鎮(zhèn)的旅游開發(fā)[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7年11期

8 譚滟莎;;論廣西少數(shù)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商品化[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8年04期

9 蘇洪文;;論場域作用下舞臺真實的產(chǎn)生[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5期

10 劉濱誼;劉琴;;西部邊境旅游規(guī)劃的特性、原則和程序——以新疆“四地州”邊境旅游規(guī)劃為例[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敏;;村落儀式的傳承與嬗變——可邑村阿細跳月的傳播現(xiàn)象分析[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史艷蘭;;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石林景區(qū)導游詞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3 高翔;;少數(shù)民族旅游開發(fā)對少數(shù)民族婦女的影響——以貞豐縣布依族為例[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吳燕麗;;旅游人類學研究進展分析[A];旅游學研究(第五輯)[C];2010年

5 甘露;盧天玲;呂青川;匡翼云;;社區(qū)居民對九寨溝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實性認知[A];西藏及其他藏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論文集[C];2006年

6 蔣慶華;;夢想與出路:藏東生態(tài)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分析——以一個木里藏族村落為例[A];西藏及其他藏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遷論文集[C];2006年

7 和紅媛;;徐霞客與麗江生態(tài)旅游[A];徐霞客研究(第19輯)[C];2009年

8 孫詩靚;馬波;;景區(qū)—社區(qū)系統(tǒng)中權力與制度的相關矛盾分析[A];區(qū)域合作:旅游業(yè)轉型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第十二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冼奕;;論族群文化轉型——以陽朔田家河村為例[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10 羅樹杰;;“原生態(tài)文化”傳承的動力略論——以廣西虎村彝族的跳弓節(jié)為個案[A];走進原生態(tài)文化——人類學高級論壇2010卷[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亢雄;基于倫理與心理視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旭;一個文化資本的生成與運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劉藝蘭;少數(shù)民族村落文化景觀遺產(chǎn)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李耀鋒;旅游地文化生產(chǎn)的支持性社會結構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7 周永博;文化遺產(chǎn)旅游景觀意象結構性評價與信息化傳播[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成海;“圈子”的建構與實踐—旅游規(guī)劃的民族志[D];云南大學;2011年

9 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10 譚曉靜;文化失憶與記憶重構[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蓮花;基于旅游者行為的南寧市入境旅游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李微微;高校旅游專業(yè)實施環(huán)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曉艷;旅游開發(fā)與村莊文化變遷[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羅美玲;從宗族儀式到民族節(jié)日[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陳巧嵐;參與式發(fā)展:程陽橋景區(qū)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蘭春;南丹白褲瑤拉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陳東;跨界旅游區(qū)利益相關者沖突及協(xié)調對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e,

本文編號:211025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11025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c55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