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時期的烏蠻
本文選題:南詔時期 + 烏蠻; 參考:《思想戰(zhàn)線》2013年06期
【摘要】:烏蠻是南詔時期西南地區(qū)人數(shù)眾多的民族之一,其源于漢晉時期的昆明、叟、摩沙等民族。其時,烏蠻正處于融合、分化的發(fā)展進程中,除了被記為烏蠻外,還從中分化發(fā)展出了施蠻、順蠻、獨錦蠻、和蠻、徙莫垱蠻、鍋銼蠻、尋傳蠻和裸形蠻等烏蠻"別種"。這一時期的烏蠻主要分布于北至大渡河以南、東至黔西、南抵永昌、西達瀾滄江以西的廣大地域范圍內,與唐朝、吐蕃關系密切。從歷史人類學的視閾來看,這一時期分布在不同區(qū)域的烏蠻的社會、經濟、文化水平差異明顯,與白蠻、金齒、撲子蠻等民族關系密切,與古代中南半島的許多外域民族發(fā)生了直接聯(lián)系。此外,南詔國的局部統(tǒng)一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奠定了基礎,作為南詔國主體民族之一的烏蠻與其他民族的關系,是其時中國民族關系的焦點之一。
[Abstract]:Wu Man is one of the most numerous ethnic groups in Nanzhao period, which originated from Kunming, Old Man, Mosha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in Han and Jin dynasties. At that time, Wu Man wa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being described as Wu Man, he also developed such "other species" as Shi Man, Shun Man, du Jin Man, and Man, Jin Dang Man, Jin Dang Man, Kuo Dang Man, Pot file Man, Flower Man, and Naked Man, and so on. In this period, Wushan was mainly distributed to the south of the Dadu River, to the west of Guizhou, to Yongchang to the south, and to the west of Lancang River,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ang Dynasty and Tubo.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evels of Wushan, which were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is period,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 and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thnic groups such as Bai Man, Golden Tooth, Pu Zi Man, etc. Direct links have taken place with many foreign peoples in the ancient Indochina Peninsula. In addition, the partial unification of Nanzhao Stat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one of the main nationalities of Nanzhao coun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Man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was one of the focal points of Chinese national relations at that time.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思想戰(zhàn)線》編輯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西南烏蠻史研究”階段性成果(11CMZ014) 云南省“十二五”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規(guī)劃項目“南詔國、大理國史研究”子項目“南詔國、大理國的民族與民族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ZD201101)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團隊研究成果
【分類號】:K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段麗波;涂晶晶;段紅云;;中國西南烏蠻史研究與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11年06期
2 宋蜀華;論歷史人類學與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論的探索[J];思想戰(zhàn)線;1997年03期
3 蕭鳳霞;包弼德;劉平;劉穎;張玄芝;;區(qū)域·結構·秩序——歷史學與人類學的對話[J];文史哲;2007年05期
4 尤中;唐、宋時期的“烏蠻”(彝族)[J];云南社會科學;1982年05期
5 王文光;張曙輝;;西南邊疆烏蠻源流考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正偉;;諸葛亮永昌遺跡考疑[J];保山師專學報;2007年03期
2 陳麗萍;;論異牟尋騰沖筑(車攵)化府之歷史價值[J];保山師專學報;2008年04期
3 耿德銘;;哀牢族屬百年爭議的再認識[J];保山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李正洋;;“騰越當漢唐時早為內地”考[J];保山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格勒;略論藏族古代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淵源關系[J];中國藏學;2002年04期
6 尤中;;先秦時期以白族為主體建立的滇國[J];大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7 張國儒;尹家政;;騰沖“綺羅”應源于浪穹詔主矣羅君之名[J];大理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李銀兵;黃治國;;《蠻書》及其史料價值[J];大理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文薇;尹家正;;騰沖“羅古城”、“羅密城”的歷史淵源及其語義考證[J];大理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10 李云晉;;南詔行政區(qū)劃及政區(qū)建置考述[J];大理文化;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安琪;;中國南方“漢臣賜鼓”傳說的成因及流變考[A];社會轉型與文化轉型——人類學高級論壇2012卷[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松蘭;穿越時空的古琴藝術[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2 姜丹;《南詔德化碑》意識形態(tài)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3 楊永福;滇川黔相連地區(qū)古代交通的變遷及其影響[D];云南大學;2011年
4 代洪亮;復興與發(fā)展:學術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史研究(1980-2010)[D];山東大學;2011年
5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6 朱宏斌;秦漢時期區(qū)域農業(yè)開發(fā)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年
7 倪晉波;秦國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王菊;從“他者敘述”到“自我建構”[D];四川大學;2007年
9 郭鳳鳴;云南貢山丙中洛鄉(xiāng)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10 趙紅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與族群認同[D];廈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鵬;云南民間制陶的調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2 李娟;大沐浴花腰傣稻米文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3 張濤;《蠻書》文獻價值淺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4 田斌生;論云南少數(shù)民族原始宗教向基督教的轉變[D];清華大學;2004年
5 劉榮昆;傣族生態(tài)文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趙志琴;從石鐘山石窟看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區(qū)的本土化[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胡惠;方塊壯字字體類型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8 王進科;三國民族政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9 金圓恒;南詔的民族政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夏自金;隋唐五代時期西南地區(qū)造船業(yè)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世瑜,鄧慶平;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歷史研究;2001年06期
2 劉志偉;地域社會與文化的結構過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J];歷史研究;2003年01期
3 李紹明;余宏模;;關于東爨烏蠻諸部的族源問題[J];思想戰(zhàn)線;1979年04期
4 尤中;唐、宋時期的“白蠻”(白族)[J];思想戰(zhàn)線;1982年03期
5 李宗放;川西南彝族在唐宋時期的發(fā)展概略[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S1期
6 王文光;黃傳坤;;宋王朝統(tǒng)治下的烏蠻及其民族關系[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王文光;段麗波;;試論明朝對烏蒙等部的治理及其政治搏弈關系[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王宏道;釋爨及西爨白蠻[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9 王文光;龔卿;;大理國的烏蠻[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10 馬曜;云南二十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源和流[J];云南社會科學;198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毅;;也淡“烏蠻”研究[J];江漢論壇;2008年03期
2 趙振王;;烏蠻的弩弓[J];民族文學;2008年10期
3 楊永福;;“烏蠻”問題研究綜述[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4 王文光;張曙輝;;西南邊疆烏蠻源流考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01期
5 段麗波;涂晶晶;段紅云;;中國西南烏蠻史研究與反思[J];思想戰(zhàn)線;2011年06期
6 尤中;唐、宋時期的“烏蠻”(彝族)[J];云南社會科學;1982年05期
7 劉復生;宋代“瀘夷”非烏蠻集團的民族成分[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8 段麗波;;南詔時期的烏蠻[J];思想戰(zhàn)線;2013年06期
9 林宗成;試論唐代西南地區(qū)烏蠻白蠻若干文化特質[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02期
10 李紹明;余宏模;;關于東爨烏蠻諸部的族源問題[J];思想戰(zhàn)線;197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胡永弘;;淺論倮羅族的社會習俗[A];少數(shù)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8年
,本文編號:20928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092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