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播人類學視角看民族文化品牌的塑造——以貴州為例
本文選題:傳播人類學 + 貴州; 參考:《廣西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民族文化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地域環(huán)境,從地域環(huán)境中追溯民族文化之根是塑造民族文化品牌的研究路徑。瑰麗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貴州獨特的人文景觀。世居于此的各民族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然而,在民族文化的挖掘過程中卻發(fā)現了一些明顯的缺陷與誤區(qū),以致使貴州民族文化產品陷入到一種形式華麗而品牌形象卻十分不佳的尷尬境地。本文擬從傳播人類學的視角重新審視貴州各民族文化的生存土壤,以及如何正確選擇塑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傳播路徑。
[Abstract]:National culture is rooted in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life. Tracing the root of national culture from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research path of shaping the brand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magnificent and magical karst landforms have created the unique humanistic landscape of Guizhou. The various nationalities living here have left behind a great deal of precious treasure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min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some obvious defects and misunderstandings have been found in order to cause the Guizhou national cultural products to fall into an awkward situation that the form is gorgeous but the brand image is very po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examine the survival soil of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in Guizhou and how to correctly choose the communication path of shaping national cultural brands.
【作者單位】: 貴州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分類號】:C9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士錄;全球化背景下東南亞的區(qū)域經濟合作:機遇與挑戰(zhàn)[J];東南亞;2003年01期
2 楊春宇,葉文;發(fā)展中的旅游人類學[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3期
3 馮惠玲;陳心林;;文化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辯證[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靳小芳;關于全球化的哲學探究[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5 彭進清,劉建榮;儒家倫理文化在全球化情境下的命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6 崔鳳,王立國;全球化與制度創(chuàng)新[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4期
7 馬宗保;馬曉琴;;論回族文化中的生態(tài)知識[J];開發(fā)研究;2005年06期
8 趙麗;歷史的悖論:經濟全球化與人的發(fā)展[J];理論與現代化;2003年04期
9 馮躍;;試論整體論的人類學研究思路[J];蘭州學刊;2006年04期
10 張偉明;歷史記憶與人類學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學良;文明的歷史腳步——建國以來滇南少數民族農地利用模式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3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震;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感性及其審美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5 羅秋立;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人類學批判[D];復旦大學;2005年
6 戴明朝;美的問題:人類學個案分析[D];復旦大學;2005年
7 楊鮮蘭;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人的發(fā)展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8 趙景峰;經濟全球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D];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
9 侯志水;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當代闡釋[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張金嶺;“法”眼看中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靜;世界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戰(zhàn)略[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麗華;全球化與我國社會全面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寶燕園;中華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生態(tài)平衡[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4 張治玲;文化變異內驅力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何君安;現代化視野下的全球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鄭國華;從歷史的角度探視體育在人類生存活動中的功能[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卓旭春;論全球化時代的非政府組織[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陳清;全球化與本土化張力中的中國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9 權虹;城市住區(qū)公共設施的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10 吳艷;全球倫理運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仁瑤;;富饒的貧困[A];民族學研究第十輯——中國民族學會第四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陳國安;;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努力搞好民族調查[A];全國社聯第七次學會工作會議經驗交流材料匯編[C];2002年
3 姜敏;;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貴州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策略探析[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楊光明;;少數民族地區(qū)人才資源行政管理散論[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5 盧云輝;;關于貴州省少數民族村鎮(zhèn)文化建設的一些思考[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永生;;民族認同視閾下的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7 陳玉平;;布依族文化的屬性及發(fā)展境遇[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8 王文藝;;小范圍通婚與親屬稱謂問題——以長順縣擺塘鄉(xiāng)翁村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9 羅世舟;;關于布依學中的現時性問題研究(代序)[A];布依學研究(之二)——貴州省布依學會首屆年會暨第二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10 張永斌;;少數民族教育與貴州民族地區(qū)和諧社會建設[A];“科學發(fā)展觀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彤 本報記者 趙國梁;貴州少數民族人士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座談會在貴陽召開[N];貴州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劉興祥;從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做好貴州少數民族事業(yè)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N];貴州民族報;2010年
3 劉久鋒邋肖克;貴州雪凝災害毀損民房補償標準出臺[N];農民日報;2008年
4 龍平久;少數民族民間信仰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N];貴州民族報;2006年
5 梅華陽;省外事僑務辦全力為貴州發(fā)展服務[N];貴州日報;2007年
6 黃琛;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N];貴州日報;2008年
7 楊紅英;對民族地區(qū)社會關系和諧發(fā)展之管見[N];貴州政協報;2005年
8 瑞杰;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賽區(qū)在貴州啟動[N];中國民族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覃敏笑;一位民族干部與他的民族體育情結[N];貴州民族報;2006年
10 本報記者 李厚安;谷隴蘆笙會:從苗族歷史的深處走來[N];貴州政協報;2007年
,本文編號:20903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09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