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聚居區(qū)災后重建中民族文化的傳承研究
本文選題:民族文化 + 羌族聚居區(qū); 參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摘要】:羌族聚居區(qū)是災后重建中羌族文化傳承與現(xiàn)代變遷的關(guān)鍵區(qū)域。以SPSS19.0處理數(shù)據(jù),分析調(diào)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方法考察當?shù)鼐用駥η颊亟扒甲逦幕恼J識。以"1"為一個步長,將羌族文化感知因子劃分為3個分值段,并以受訪對象"基本或完全同意"相應(yīng)選項的累積百分比來表征此分值段內(nèi)因子的強度含義。調(diào)研顯示,羌族居民對于羌寨重建基本呈肯定的態(tài)度,其民族文化及身份的認同感較強烈。羌族聚居區(qū)重建基本符合羌族文化空間重構(gòu)的需要,部分聚居區(qū)異地重建或原址重建與羌族文化傳承之間存在沖突,加速了羌族文化的現(xiàn)代變遷進程,不利于羌族文化原真性、完整性的保護與傳承。研究結(jié)論有助于認識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對異地重建的適應(yīng)性問題,為羌族文化空間重構(gòu)提供科學決策依據(jù)。
[Abstract]:Qiang settlement area is the key area of Qiang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modern vicissitud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were analyzed with SPSS 19.0,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of Qiang village reconstruction and Qiang culture was investigat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 Taking "1" as a step, the Qiang culture perception facto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core segments, and the cumulative percentage of the corresponding option of "basic or complete consent" of the respondents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intensity of the factor in the score. Research shows that Qiang resi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Qiang village reconstruction, and have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and cultu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Qiang area basically meets the need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Qiang culture space.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e, which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 change of the Qiang culture,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Qiang culture. Integrity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e conclusion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adaptability of Qiang cultur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pla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decision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Qiang culture space.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
【基金】:四川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項目(項目編號:DYWH1119) “國家留學基金”資助成果之一
【分類號】:C957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暉;“摩梭人文化保護區(qū)”質(zhì)疑——論少數(shù)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J];旅游學刊;2001年05期
2 李偉;文化邊緣地帶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選擇[J];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3 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4 張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空間保護[J];青海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珍;張世均;;基諾族民族文化傳承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8期
2 楊青;;淺談《中國少數(shù)民族簡史叢書》修訂本的新意與不足[J];新疆社會科學;2011年01期
3 青覺,謝廣民;邊疆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與興邊富民[J];寧夏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4 木子;全國民族文化宣傳工作座談會在廣州召開[J];中國民族;2001年03期
5 李晉有;以“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 把民族文化宣傳工作不斷推向前進[J];中國民族;2001年04期
6 姚順增;怒江水電開發(fā)與民族文化的保護繁榮[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7 高娃;;民族地區(qū)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思考[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李錦發(fā);;透析民族文化個案符號所蘊涵的民族心理[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9 莊成余;賀蕓;;西南民族文化對外宣傳中的幾個典型誤譯辨析[J];東南亞縱橫;2006年05期
10 趙利生;;民族角色創(chuàng)新論[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常漢林;朱發(fā)剛;;論民族文化在加快民族地區(qū)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中的助推作用[A];“兩個共同”與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全國民族理論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天銳;;布依族風情與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八)——貴州省布依學會布依文化與旅游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王志捷;;概論宗教與民族文化的關(guān)系[A];宗教與民族(第六輯)[C];2009年
4 杜平;;新時期如何實現(xiàn)傳承民族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A];中國職教學會德育教育工作委員會德育教學研究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蓋玲;;中華民族文化與電子政務(wù)和諧發(fā)展空間的構(gòu)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王天銳;;淺議貴州民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七)——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7 周占軍;;寧夏地區(qū)回族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調(diào)查分析[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李德洙;;城市: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發(fā)展的重要場所而不是磨滅民族特點的磨房[A];中國城市文化與城市生態(tài)[C];1998年
9 吳慶辛;;畢節(jié)外宣,你該如何定位[A];烏蒙論壇[C];2006年
10 王鋒;;當代回族文化的走向:在民族性和開放性之間[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文學;荔波縣采取措施保護和宣傳民族傳統(tǒng)文化[N];貴州民族報;2010年
2 云南省社科院 楊福泉;災后重建應(yīng)重視村落民族文化的保護[N];中國民族報;2008年
3 施明;增進民族團結(jié) 繁榮民族文化 構(gòu)建和諧社會[N];協(xié)商新報;2006年
4 周群;社科雜志社赴青?疾烀褡逦幕痆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5 鄧凱;在全州民族文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延邊日報;2008年
6 記者 李宏;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委員圍繞建設(shè)民族文化大區(qū)獻策[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7 中共從江縣委 縣人民政府 供稿;做好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保護工作[N];貴州民族報;2006年
8 記者 張兵;加強民族團結(jié) 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 繁榮民族文化[N];甘孜日報(漢文);2007年
9 記者 羅日杰 通訊員 韋如代;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 繁榮民族經(jīng)濟[N];廣西日報;2007年
10 黔東南州政協(xié)文史與學習委員會;拯救面臨凋落的民族文化奇葩[N];貴州政協(xié)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臣玲;丹噶爾藏人社會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2 魏延梅;在自覺、互動和對話中傳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孫永建;民族主體的堅守與高揚[D];吉林大學;2010年
4 李云霞;錫伯族文化探微[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馬志敏;中國共產(chǎn)黨云南民族工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許思安;漢族、壯族、蒙族、納西族人格結(jié)構(gòu)的比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曲元;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居民生活質(zhì)量與主觀幸福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袁潔;社會繼承制度變遷中的苗族女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李欣欣;現(xiàn)代性體驗下苗族鄉(xiāng)村婦女的家庭生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春江;中國俄羅斯族民族過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馬勝強;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喀什民族文化保護研究[D];石河子大學;2008年
3 胡潔娜;仡佬族審美意識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4 王瑩;云南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開發(fā)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5 譚華;恩施州“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的調(diào)查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2年
6 吳榮麗;從春醮會看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的變遷[D];云南大學;2012年
7 唐晴暉;湘西苗族文化變遷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7年
8 張東輝;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國家民族意識問題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6年
9 白楊;旅游語境中民間文化中間人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楊曾輝;民族文化對不同環(huán)境適應(yīng)成果的表達[D];吉首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790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07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