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的生成:贛南畬族族群認同下的文化實踐——以南康赤土畬族鄉(xiāng)近年來的建筑表現(xiàn)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18-06-24 06:34
本文選題:族群認同 + 文化實踐; 參考:《中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2年01期
【摘要】:赤土畬族鄉(xiāng)以建筑表現(xiàn)為中心的文化實踐,一定程度上具有確認畬族的存在、歷史性與凝聚認同的功能,但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實踐特色建筑中蘊涵的價值與行為準(zhǔn)則,而是為了積累能給地方帶來資源與利益的"象征資本"。其實踐雖存在"挪用"的痕跡,但仍根植于贛南地域社會歷史與文化的土壤之中,是綿延千年的"華/夷"分類意識寒流遭遇國家民族政策暖流在地方所蕩起的一朵浪花。
[Abstract]: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the she nationality township with the architectural performance as the center has the function of confirming the existence, history and cohesion of the she nationality, but its main purpose is not to practice the values and codes of conduct contained in the characteristic architecture. It is to accumulate "symbolic capital" that can bring local resources and benefits. Although there are traces of "misappropriation" in its practice, it is still rooted in the soil of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作者單位】: 三峽大學(xué)長江三峽發(fā)展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基金青年項目“重塑‘畬人’:贛南畬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10YJC850001)
【分類號】:C9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范可;"再地方化"與象征資本——一個閩南回族社區(qū)近年來的若干建筑表現(xiàn)[J];開放時代;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文江濤;;耕讀傳家與文化濡化——以廣西靈川縣江頭洲村文化教育習(xí)俗為例[J];桂海論叢;2006年02期
2 邱國珍;畬族“盤瓠”形象的民俗學(xué)解讀[J];廣西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3年06期
3 范可;;舊有的關(guān)懷、新的課題:全球化時代里的宗族組織[J];開放時代;2006年02期
4 李明明;論歐盟區(qū)域認同的社會建構(gòu)[J];南開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5期
5 張佩國;;公產(chǎn)與私產(chǎn)之間——公社解體之際的村隊成員權(quán)及其制度邏輯[J];社會學(xué)研究;2006年05期
6 馬漓,
本文編號:20604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0604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