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少數(shù)民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心理研究——以云南佤族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05-26 08:04

  本文選題:佤族 + 中學生。 參考:《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跨境民族學生既是少數(shù)民族成員,又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其民族認同存在身份的雙重認同,其民族認同及文化融合的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邊疆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在此以437名佤族中學生為被試,研究了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結果表明,佤族中學生民族認同主要包括認知、情感、評價和行為等四方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性別、年級、社會文化環(huán)境及語言的影響。此外,佤族中學生的本民族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之間呈高度的正相關,兩者之間也存在著顯著差異,不存在雙重身份認同理論負相關現(xiàn)象。
[Abstract]: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region of China, cross-border ethnic students are not only members of ethnic minorities, but also members of the great family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 is a dual identity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How i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the frontier ethnic areas. In this paper, 437 W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ethnic identity of W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thnic identity of W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ainly includes four aspects: cognition, emotion, evaluation and behavior, and is influenced by gender, grad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to varying degree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thnic identity of WA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nd there is no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ual identity theory.
【作者單位】: 云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科技信息職業(yè)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10YJC850039) 云南財經大學科研基金引進人才科研啟動費項目資助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關凱;民族關系的社會整合與民族政策的類型——民族政策國際經驗分析(上)[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2 萬明鋼,王亞鵬;藏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J];心理學報;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曉雷,馮維;我國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與問題探討[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羅樹杰;中國的民族政策與族群認同的幾個問題——與于鵬杰同志商榷[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明躍玲;;也論族群認同的現(xiàn)代含義——瓦鄉(xiāng)人的民族識別與族群認同的變遷兼與羅樹杰同志商榷[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楊志娟;族群認同與民族的界定——以回族為例[J];回族研究;2000年04期

5 王鑒;試論中華民族多元文化與一體教育觀的形成與發(fā)展[J];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6 莫金山;金秀大瑤山考察對費孝通一生學術研究的影響[J];廣西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7 孫九霞;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認同與民族關系——以海南三亞鳳凰鎮(zhèn)回族為例[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8 田豐韶;國家意識形態(tài)主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變遷[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年06期

9 張鳳艷,張湛,高崗倉;實現(xiàn)中國民族和諧的經濟政策及其調整[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10 陳心林;;族群理論與中國的族群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白潤生;吳清芳;;立足“民族”,壯大少數(shù)民族傳媒經濟——以回族報刊的市場化運作為例[A];媒介產業(yè)全球化·多樣性·認同——第七屆世界傳媒經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楊曉純;散雜居回族經濟與回漢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張銀花;民族和諧發(fā)展:理論與實證[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史慧穎;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4 王文瀾;素質教育視野中的中學音樂課程實施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全國;三語環(huán)境下外語教師課堂語碼轉換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艷紅;東鄉(xiāng)族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白希;民族區(qū)域自治模式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侯阿冰;少數(shù)民族價值觀的結構、特征及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浩群;一個古老神話的再生與傳承——湖北長陽廩君傳說考察報告[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何志魁;西部大開發(fā)中貢山縣獨龍族怒族傳統(tǒng)文化保存的教育策略初探[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春;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與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傾向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文婷;少數(shù)民族文化認同與多元一體化教育[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朱斌;當代江西城市高中生民族認同感的調查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鄧金鳳;岑毓英“漢裔情結”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許燕;散雜居回漢民族關系調查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張瑩瑞;青少年的中華民族認同與國家自豪感和國民刻板印象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俊龍;漢、回、藏族中學生宗教認同的跨文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孫華平;石家莊市高中生學校疏離感初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郝時遠;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義與應用[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娥;;佤文化表述[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2 ;待捐助的貧困學生名單[J];幸福(情愛);2011年07期

3 何三畏;;中國興起“學習型官員”[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30期

4 蔣露霞;;“百姓怕官”[J];雜文月刊(選刊版);2011年08期

5 ;州市民委(民宗局)新任領導介紹[J];今日民族;2011年04期

6 劉長所;楊麗瓊;;我們心手相牽——云南征途越野俱樂部愛心捐助活動側記[J];今日民族;2011年05期

7 鄭和明;;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三峽庫區(qū)城鎮(zhèn)純居民移民現(xiàn)狀調查和反思》獲全國一等獎背后的故事[J];今日重慶;2011年08期

8 ;中國56個民族簡介[J];當代貴州;2011年17期

9 朱虹;;課堂,學生的舞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教學案例[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11期

10 張詠梅;胡蓉;;校園義工:一道令人感動的風景線——浙江省鎮(zhèn)海中學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模式的探索[J];中小學管理;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多俊;;佤族研究的成果及其創(chuàng)新前景[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楊寶康;;佤族[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左永平;;“魔巴制度”——佤族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核心支柱[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波;胡興東;;佤族傳統(tǒng)社會組織制度[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俞茹;;追尋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苞滿”、“閩濮”的歷史溯源[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崇根;;佤族與臺灣泰雅族文化比較研究——以獵頭、陸稻種植和連名制為例[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楊文輝;;一部不應被忽略的佤族研究著作——讀《滇西邊區(qū)考察記》[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昝世峰;;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論孩子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羅春梅;;佤族傳統(tǒng)社會的社會控制[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楊璐;;佤族就醫(yī)行為探析——以西盟縣大馬散為例[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許林貴;四川災區(qū)百名中學生訪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2 曉娟;神秘的佤族宗教崇拜[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馮振堂;以積極心態(tài)走成才之路[N];長治日報;2007年

4 通訊員 金美南杰;中國藏娃愛心社捐助96名定日縣中學生[N];日喀則報;2008年

5 徐安軍;中學生任銳獲援助[N];貴州日報;2007年

6 記者 楊寶華;愛心捐助中學生[N];伊犁日報(漢);2006年

7 本報記者 歐陽煒;“今天我也做義工”[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8 記者 叢琳娜;我市“摸底”農村少數(shù)民族情況[N];威海日報;2009年

9 孫剛邋汪偉;202名災區(qū)學生整建制來津就讀[N];天津日報;2008年

10 戰(zhàn)艷邋劉大江;“被挖出來的”他們,看望遇難同學父母[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麗華;滄源佤族鄉(xiāng)村政治體系的變遷與發(fā)展[D];云南大學;2011年

2 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麗穎;朝鮮族青少年自我價值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193644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193644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2eb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